历史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8:38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唐代吐蕃史研究》为两岸研究唐代吐蕃史的重要里程碑,由林冠群先生集近30年的扎实学术功底的大作,林教授熟悉维吾尔文、日文、英文,更具备解读古藏文的独到专业能力,除了基本功熟读精确掌握汉文中古史料典籍(如《新旧唐书》、《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大陆名家论述,东洋文库日文著作的历年来西藏文史研究,更娴熟地运用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历代碑铭及《贤者喜宴》等,还有欧美藏学的期刊、学位论文与专著等。他钻研史学研究方法,用来检验、论证各种文献典籍与当代著作里的各项主张立论,并且多次检选出汉藏史籍里的误谬,并都以令学界信服的坚实证据逻辑来具体佐证。

由于台湾藏学界早期缺乏原典史籍来源,研究师资、专门研究机构及官方支持的资源也相对匮乏,普遍受到冷落。然而,林老师亲炙台湾、大陆名师刻苦求学多年、一门深入,坚持藏族史研究不辍的意志力,终于创作此硕果,成一家之言。

该书首篇先从青康藏高原的自然人文环境切入,次论吐蕃国号、族源考辨,评述文献史料及研究史。第二篇吐蕃的政教发展,从神话时期谈到佛教传入,信史兴盛期。第三篇涉及检讨汉文史料缺乏的晚期吐蕃覆亡。第四篇为吐蕃向外的扩张对中古时期中亚、大唐的影响。第五篇系吐蕃制度考述,如人文、制度、社会结构等,对吐蕃氏族、政治制度、赞普位继承、国家官僚体制、中央地方关系、国土规划等,已改变当代学界对吐蕃史的知识。第六篇结论,总结吐蕃历史进程,探讨吐蕃崛起的历史意义、

《六十年来国民政府的藏事措施》由刘学铫教授主笔,专文呈现1949年后国民政府在台湾的藏事措施。从1959年—1980年近30年,在台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均系党政军知名人士,如周昆田、田炯锦、刘廉克、李永新、郭寄峤、崔垂言、薛仁仰、董树籓等,其中周昆田曾参加十四世达赖坐床大典,其余人士也夙著声望,以示尊重蒙藏。长年照顾在台蒙藏家庭与升学方面不遗余力。郭氏更提出“内地无边疆无以屏障,边疆无内地无以繁荣”的说法,与内地“两个离不开”几乎一样。前述历任长官都坚持蒙藏均为中国领土,不容外人蛊惑分化的坚定立场。后30年历经李登辉、陈水扁乃至马英九执政皆乏善可陈,聊备一格而已。本文细数与海外流亡组织互动的经验,祈请星云大师成立“汉藏文化协会”等历程。其中,作者强调蒙藏委员会年度预算仅占政府预算万分之一,且受立法院监督,事后须审计部审核,绝不可能从事施政计划外的任何工作,更不可能有情报工作,但海外藏人流亡组织经常攻讦蒙藏委员会在海外进行谍报、分化藏人,此乃莫须有的指控。

《〈藏南察勘疆域界址图考〉:兼介清季中英西藏交涉中之不平等条约》作者冯明珠女士也是30余年长期专注研究中印边界条约的专家,此图为驻藏大臣文硕于光绪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88年1月7日)以六百里咨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一幅藏南舆图,系西藏与英属印度政府因隆图山地理究属藏或锡金所发生的冲突事件。隆图,在驻藏大臣文硕等奏折译作“隆吐”,坐落在西藏与锡金交界处捻纳山的自然隘口,锡金经春丕入藏的通衢,文硕默许噶厦在隆图山增设“东路隘口巡卡营寨”时,英印政府向清廷提出抗议。总理衙门为息事宁人,平息争端,要求川督刘秉璋转咨文硕如期撤军。文硕不从,清廷只好将之撤职。双方发生战役,藏方战败,接受江孜守备萧占先调停,英军撤回。清廷退让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定藏锡金界线,但并未承认锡金属印度领土。

光绪十七年正月(1891年2月)在大吉岭交涉《藏印通商章程》争端,租售土地、税则、应禁物品、改设关口或增设商埠等。《中英会议藏哲条约》、《中英会议藏哲续约》、《中英新订藏印条约》原件都典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随“百年传承,走出活路——‘中华民国’外交史料特展”展出。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