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汉对勘的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8:02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四、梵汉对勘的语言研究

近年来,梵汉对勘的语言研究,尤其是佛教汉语研究渐有蒸蒸日上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姜南博士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她在北京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基于梵汉对勘的〈法华经〉语法研究》。本书通过对《法华经》前十品的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比较,展示了汉译《法华经》的语法面貌,并通过与中土重要传世文献的对比,探讨了中古译经的语法特点,辨析了汉语固有因素和新生因素,及其对汉语表达的影响。本书对译文与原典的语法联系,进而对译经语法与汉语语法发展的可能关系进行了探索,这标志着梵汉对勘基础上的中古汉语研究开始进军语法研究领域。此外,署名“常朴”的作者在2011出版的《宗风》“庚寅·冬之卷”上发表了《梵汉对勘与佛教汉语研究刍议》一文。与此相对应,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博士的《中古佛典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的模式》也在《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上发表。该文通过汉语受事主语句探索了佛经翻译影响下的汉语语法嬗变。

同时,在传统的词汇学研究方面,也有新的进展。两岸三地学者共同主持的佛典梵汉对勘双语标注语料库课题是该领域的重大事件。该课题将利用梵汉对勘方法,首先对《维摩诘经》、《法华经》和《阿毗达摩俱舍论》三部代表性佛经的汉译和与其平行的古代印度语文本对比分析,进行穷尽式的专书研究,找出译文中与古印度平行文本所有有对应关系的词汇、语义和语法成分,发掘译文中因原典影响而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并进一步追踪这些已获得汉语外壳的外来成分对汉语发展演变产生的影响。该课题面向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预期为其提供参考。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继红博士在香港出版的《第二届汉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佛典梵汉对勘双语标注语料库的构建》一文,对这一研究课题做了介绍。此外,该课题主持者香港教育学院的朱庆之教授也在苏州梵学与佛学研讨会上也做了介绍。朱庆之教授的《一个梵语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和发展》发表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文》2011年第4期上。本文利用梵文原典及其汉译,从汉语史的角度讨论了梵语词汇indranīla在佛教汉语中的流变,及其两个主要汉译“帝青”和“天青”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和发展,以实例揭示了印度佛教的传入,尤其是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产生影响的进程。

北京大学陈明教授2011年7月在《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2卷上发表了《〈生经·舅甥经〉‘不制’补说》;在《文史》2011年第3期上发表了《义净译经中的印度神名翻译:文化认知与词语选择》。二文是从中印文化交流的角度透视佛经翻译的词汇研究,从词语跨文化转变的过程中寻找其携带的文化心理信息,旨在揭示尘封在历史尘埃之中的真实情境。

德国美茵茨大学李炜博士在中华书局出版了《早期汉译佛经的来源与翻译方法初探》一书。该书在季羡林先生逝世之际出版,仿佛是在向这位印度学前辈以及陈寅恪、周一良、汤用彤诸先生致敬。该书分章探讨了印度佛经在中国古代的流传、早期汉译佛经的原文问题、早期汉语佛教文献情况以及早期汉译佛经的翻译过程及方法,把上述诸先生关注讨论过的问题交织在古代文献和中西印度学家的推论之中,并间或在旧问题上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同时介绍一些本领域的学术通识以及西方对这些问题的某些后续研究,概略性回顾了早期佛经翻译研究的历史。

探讨梵文文法的文章年度内开始在国内学刊上出现。李炜博士的《释梵文语法中的“上中下”——在印度古代梵文语法系统中“他”是第一人称》发表在《文史》2011年第4期上。同时,麦文彪博士的《梵语名词复合词辨析——以依主释(偏正复合词)为中心》(An Analysis of Sanskrit Complex Nominalswith focus on Tat-puruṣa[determinative]compounds)发表在日本《语言学研究》(Linguistic Research)第八期上。此外,他还在台湾法鼓山佛学院十六届国际佛学研讨会(XVI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上宣读了论文《普安咒的字母排列——变形还是华化?》(Master Pu’an’s alphabetical dhāraṇī—bastardy-zation or siniciz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