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9:3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考古方面,本年度发表的论著相对较少,但都质量较高。从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理论与发现、遗址、文物、动态等方面。

理论与发现霍巍的《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科学出版社)一书利用近十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和新资料,重点介绍了吐蕃墓葬考古、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画、板画人物服饰、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吐蕃系统金银器、吐蕃马具、吐蕃丝绸、西藏中部及藏东和敦煌的吐蕃时期佛教考古遗迹、吐蕃祭祀遗址、西藏西部的大石遗址及城堡居室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作者通过对这些新发现和新资料的深入分析,对吐蕃的历史和文化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第五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本次会议的主题之一,藏族地区、特别是卫藏和川西近年的考古发掘调查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其中李永宪的《2012年青藏高原东部史前考古新发现》一文根据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与西藏、青海两省区考古机构在青藏高原东部开展的考古调查,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青海省玉树通天河流域“前吐蕃时期”墓葬遗址的考古发现做了介绍。文章认为,通过这次勘探与发掘,进一步明确了卡若遗址的分布范围与保存状况,根据出土的一些新发现,可以对卡若遗址的年代、环境有新的认识。在青海玉树治多县通天河流域,考察队发现的一批“前吐蕃时期”的墓群、岩画、细石器地点和遗址,有助于对该地区史前考古遗存的分布有新的了解。

2012年6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城址(传说中的“穹隆银城”)及故如甲木墓地进行了测绘和试掘。仝涛在题为《2012年度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发掘》的报告中,公布了对故如甲木墓地进行联合发掘的情况。根据阿里象泉河上游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动物骨骼、丝织品、一字格铁剑以及较多的木器,表明此墓地属于象雄古王国时代(约1世纪—4世纪)。在文化面貌上与邻近的札达地区、南疆地区、西北印度乃至中原地区存在着联系。

7月,由四川大学考古系、中国藏学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调查组,对青海玉树勒巴沟的佛教考古遗存进行了调查和记录。张长虹和乔虹的《青海玉树勒巴沟佛教遗存考古调查新发现》一文对在勒巴沟内共发现的4处佛教遗存进行了介绍,并对藏东地区摩崖石刻内容题材类型、探讨吐蕃时期汉藏佛教、吐蕃时期佛教美术和古藏文文字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遗址阿顿•华多太的《论都兰古墓的民族属性》(《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针对近几年来青海地方一些地方史爱好者认为都兰古墓是吐谷浑墓的观点,从多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都兰古墓的属性问题。文章从对吐谷浑地望的错误定位、对所谓“吐谷浑邦国”的虚构、有意忽略出土古藏文信息、对出土图纹的错误解读、对出土金银铜器的曲解、对都兰热水路斯沟岩画的错误解读等方面驳斥了所谓的都兰古墓吐谷浑说,并用翔实的史料从墓葬的形制、随葬品、所处地域以及出现的大臣的姓名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其吐蕃属性。

夏格旺堆、熊文彬等发表在《考古》第7期上的《西藏定结县恰姆石窟》一文对西藏日喀则地区文物普查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在定结县琼孜乡恰姆村发现的恰姆石窟寺作了介绍。恰姆石窟坐落在吉曲河西侧果美山半腰上,距地面30余米,南北走向,共有3座洞窟,石窟洞口皆向东。窟内有泥雕佛像,残体泥塑镀金佛像。文章认为,恰姆石窟三区105座洞窟中,ⅠK1为单室造像窟,平面形状呈马蹄形,在西、北、南三壁发现泥塑和壁画。ⅠK2为多室窟,窟内残存有泥塑和壁画。ⅠK3为相邻的两座单室窟,仅见壁画。该石窟群的发现,对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佛教发展史,甚至后弘期初期西藏社会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汤惠生、李一全的《高原考古学:青藏地区的史前研究》(《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早期人类及其石器的古老性,以及分子人类学的启示,认为青藏高原不仅不是人类最初的起源地之一,相反却是世界上最后一块被人类占据的土地。文章还对最初人类迁徙到青藏高原的路线及生存环境做了分析,最后还提出了“高原考古学”的概念,认为其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时代。

文物本年度,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博物馆编著的“河湟藏珍”文物系列图书,其中的《河湟藏珍:历史文物卷》分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至唐时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八个部分,通过出土的大量令人惊叹的珍贵文物,对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河湟地区先民们在这块广袤神奇的土地上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进行了介绍。《河湟藏珍:民族民俗文物卷》通过节庆、宗教、民居、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等诸方面的介绍,反映青海各个民族的历史演变、文化习俗、民族特点等。《河湟藏珍:藏传佛教文物卷》由概述、造像雕塑、壁画唐卡、古籍经典、法器供器五部分组成,内容包括:永乐款铜鎏金观音菩萨站像明代;永乐款铜鎏金金刚萨埵佛像明代;永乐款铜鎏金文殊菩萨像明代;永乐款铜鎏金绿度母像明代等。

动态侯石柱的《我国西藏及四省藏族自治州县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国藏学》第1期增刊)一文收录了我国西藏及四省藏族自治州县共924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西藏拉萨29项、昌都9项、山南52项、日喀则56项、阿里9项、那曲50项、林芝24项,青海海北55项、黄南56项、海南97项、果洛7项、玉树17项、海西14项,甘肃甘南91项、天祝53项,四川阿坝178项、甘孜94项、木里2项,云南迪庆31项。该名录基本反映了我国藏族分布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情况,为这一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基本信息。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