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9:29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本年度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现代教育等方面。

郝世亮的《“三包”政策背景下西藏牧区家庭对待子女入学教育的态度及行动的社会学透析——以西藏阿里地区P县H乡为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6期)一文以阿里地区一典型牧业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理论探讨牧区家庭对待子女入学教育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历史的缺失、传统家庭教育的拓展影响以及教育示范作用不强等一系列因素对牧区家庭教育态度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并以此提出相应对策。

洛桑曲尼的《拉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一文以拉萨市六所中小学艺术课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各学校存在艺术师资不足、课程开发和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科研能力和工作待遇有待提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根据国家有关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政策和规定,结合西藏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办学者应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者应提高科研能力和拓展教学思路、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开展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教学等发展对策。

邢俊利、李雪莲的《西藏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一文利用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拉萨市各县(区)教体局及10余所区、市、县幼儿园的调研数据,分析了西藏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完善西藏幼儿双语教材编写、完善政府职能和成立学前教育专管部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

罗布卓玛、洛桑的《在西藏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远程教育的研究》(《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一文主要运用文献综述和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在概述远程教育在体育中的应用的基础上,针对西藏中小学体育师资缺乏的现状,提出了在西藏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远程教育的思路,并就具体的实施步骤、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肖杰华的《青海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多元重构与文化反思——以藏族地区数学教育为例》(《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一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微观视角出发,以青海藏区多元文化场域的双语教育与区域发展的社会重构为主题,探析了新时期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区域文化的互动性、民族文化在区域利益层面的博弈性等多重社会文化样态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青海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拓展与推进基于多元民族文化场域中异质文化间的并存共生、良性互动与包容共享,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不能忽视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共享、包容与尊重是双语教育最终取得发展的动力根源所在。

范春林的《藏、汉族儿童规则意识形成的比较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6期)认为,儿童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习惯的形成,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成功的标志之一。人的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其成长的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选取小学四、五、六年级四川藏区学生349名、汉族地区学生541名,通过问卷测查,发现藏族儿童规则意识总体得分和规则情感、规则意向得分显著高于内地汉族儿童,汉族儿童规则认知得分显著高于藏族儿童。为理解儿童规则意识的特点与其社会文化生态的关系,文章以人的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了藏、汉族儿童所处的独特的区域性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差异及其对藏、汉族儿童规则意识的不同影响,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儿童规则意识的教育策略。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硕果累累。西藏基础教育办学成效显著,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三包”政策与标准。西藏基础教育由于地缘环境与历史进程的原因,目前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江卫华、仁青扎西、苏肖萌的《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综述》(《教育与教学研究》第9期)在发现与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包括促进学前“双语”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农牧区试点工作;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扩展多元文化教育维度;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与师资力量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等,以此促进基础教育并取得长足进步。

蔡红梅、李子华的《青海藏区民族特色学前教育发展路径研究》(《教育评论》第4期)认为,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支持能力薄弱、社会文化环境复杂和教育发展基础差等特殊的困境。基于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和藏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青海藏区在发展学前教育时,应将国家的指导、扶持发展与地方的自主、主动发展相结合,构建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具有地域适切性和民族适切性的发展路径。

另外还有德倩旺姆的《藏族寺院教育与现当代学校体系中的藏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认为,藏族寺院教育是以苯教的九乘理论结构和佛教的十明结构教育体制及其知识体系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并在寺院教育及其学位晋升制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近代兴起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及其知识体系是以当代教育体制及其现代知识结构为框架发展起来的。目前的藏族教育中两者兼而有之,各有所长,形成重叠互补的局面。这种教育体制及其知识体系的重叠、更新、演变和发展已经和必将对藏民族的未来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年度,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论著不多,下面简要介绍其中几本:

王丽萍著《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以“运用文化遗产廊道理念和方法对滇藏茶马古道这一跨区域大型线状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为中心,整理了在“面”状或“线”状层面上古道所集聚与展示的遗产要素,基于对其遗产整体价值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内部格局、保护层次、保护项目和推进此文化遗产廊道顺利构建的保障措施,以期为我国诸多大型线形遗产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李健胜、赵荽贞、俄琼卓玛著《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人民出版社)主要研究历史上儒学在青藏地区传播的主要条件、方式及其影响。全书共分五章,前三章分别探讨儒学在河西、洮岷、河湟、川西及滇西北的传播,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探讨河西儒学对青藏地区的影响,汉族移民对河湟地区人文生态变迁的作用,改土归流与川西、滇西北人文生态变迁的关系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儒学在上述地区传播的具体方面及历史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世居青藏地区各民族文化与儒学之间的关系,考察儒学对青藏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探讨儒学对青藏地区各民族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意识的作用与影响。

凌立等编著的《康巴藏族民俗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是第一部研究并反映康巴藏族习俗文化的专著。其特点是以研究康巴藏族习俗文化为契机,对该地区藏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产生、发展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习俗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在研究的基础上尽量呈现康巴藏族习俗文化的原生态。运用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把康巴藏族习俗文化分成15大类:即康巴藏族的服饰、岁时节日、饮食、生产经营、居住与建筑、人生历程、传统体育、民间文艺、社会组织、民间信仰、交通运输、礼仪与禁忌、家族及姓氏、土司制度、吉祥民俗等。《康巴藏族民俗文化》把康巴藏族习俗文化横向编排,以考察康巴藏族习俗文化从多个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点与共同点,从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揭示康巴藏族习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规律。

宗喀•漾正冈布、英加布、才干等著《安多却达》(甘肃民族出版社)一书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吐蕃(Bod)马文化的系统著述。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本书图文并茂,藏、汉文对照,选用了一百多幅照片穿插其间,特别是不丹新王加冕典礼所用河曲马、都兰吐蕃墓出土文物、青海湖地区岩画等照片都弥足珍贵。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