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恢复力和健康评价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9:26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生态环境对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超过这种承受能力则会带来生态灾难。因此,正确评价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恢复能力以及健康情况,是人类活动开发利用自然时需要关注的议题。在众多人类活动中,放牧和旅游是重要的人类活动。

(一)牧区、旅游和土地承载力的研究

承载力评价是近年来研究生态环境承载人类活动能力的经典方法,涉及指标设计、评价方法等要素。目前仍在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朱晓丽等在他们的论文《基于生态安全的高寒牧区生态承载力评价》(《草业科学》第2期)中,基于生态安全理论,以甘南藏族自治州ETM和TM遥感影像及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应用生态安全评价模型PSR(压力—状态—响应),选取平均植被覆盖度、人均耕地面积、放牧超载率等22个指标,通过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层次分析法(AGA-AHP)获得各指标权重,采用状态空间法定量研究2000年、2004年、2008年年甘南州各县(市)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在2000年、2004年、2008年,玛曲县、迭部县、舟曲县、临潭县、合作市生态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夏河县2000年和2004年处于超载状态,而2008年处于可载状态,生态承载能力上升;卓尼县2000年生态承载力评价值为1.0810,而2004年和2008年分别为0.9348、0.9243,生态承载能力上升;碌曲县2000年和2008年生态承载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2004年处于可载状态。

蒋贵彦等在《青海省玉树地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青海环境》第2期)中,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以区内县域为评价单元,构建该地区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玉树藏族自治州6县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玉树州大部分地区旅游发展不能走传统大众旅游的路线,旅游开发需要严格按照生态旅游标准进行,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旅游活动,实现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活动的良性互动。

苏杭森、杨小林、王忠斌在他们的论文《西藏林芝工布江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土地生态承载力变化分析》(《四川林勘设计》第4期)中,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分析评价工布江达生态旅游区所在的西藏林芝地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及其变化。结果表明:2011年研究区的建设地和水域的生态承载力均属盈余,而草地、林地和耕地出现生态赤字,其中草地的生态赤字最多。结果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实际相一致。生态承载力从生态盈余到生态赤字表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需要加强生态保护。

(二)旅游社会和生态恢复力的研究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不仅仅是机械的物理系统,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与人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自然、经济、文化的综合复杂系统。为此,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概念,倡导对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进行研究。这种对恢复力的研究,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创新性。

陈娅玲、杨新军在他们的论文《西藏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期)中,对西藏七区(市)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恢复力进行了(半)定量测度。研究表明:西藏七区(市)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差异明显,各区域系统在其适应性循环中处于不同阶段。有鉴于此,西藏各区域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要获得动态均衡实现长效发展,需要采取如下政策措施:科学规划、动态管理,适时调控旅游压力;启动系统自组织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系统多样性,激发系统要素学习能力。

(三)河流健康的评价研究

青藏高原是河流众多的地区,河流健康程度如何,是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李朝霞、岳彩云的《西藏河流健康评价体系与标准》(《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6期),在定义西藏河流健康的基础上,构建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此指标体系包括河流水文形态、河岸带、水体理化性质、水生物和社会经济功能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进而根据不同区域西藏河流的特点,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划分为藏东南河流、藏中南河流、藏西北河流和藏东北河流四种。最后将建立的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于林芝地区的巴河的评价,结果显示巴河健康水平为中等程度。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