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农牧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9:23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作为中国藏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2012年经济研究成果超过130篇(部),研究内容涉及农牧业、生产要素和企业发展、金融与财政、公共产品和交通、城乡居民生活现状、经济发展回顾、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旅游业、特色产业以及边境贸易等问题。

(一)农牧业研究

农牧业作为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是学者们长期以来坚持关注的传统研究领域。2012年农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与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以及地区农牧业发展与管理等方面。

沈开艳、徐美芳的《气候变化条件下的西藏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一文,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促进西藏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进一步提升西藏特色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应提高农户非农业收入水平,完善对口支援模式并积极探索巨灾保险机制。

李文才等人的《农牧户家庭种植业生产经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西藏典型县(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第11期)一文,通过对西藏3县(市)204个数据样本分析,认为“外出打工人员数量”“家庭劳动力数量”等家庭禀赋因素对于家庭总播种面积具有正向影响,理论上预测的内部因素禀赋效应成立;“粮食均价”与“是否出售”这两个因素的乘积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证实外部因素中价格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白玲等人的《西藏那曲地区草地畜牧业现状调查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一文,认为西藏那曲地区仍然是“自给自足”型的初级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建议扩大母畜的饲养比例,通过新技术提高母畜的繁殖率和产奶量,以提高当地牧民生产和生活水平,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何龙娟、詹慧龙的《城乡协调发展下青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研究》(《安徽农业科学》第21期)一文,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效率的角度研究了农业农村发展在城乡协调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的新态势,认为青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要建立区域非均衡模式,重视生态保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步同化。

龚大鑫等人的《牧户对退耕还草工程的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高寒牧区玛曲为例》(《中国沙漠》第4期)一文,通过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分析,认为牧户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牧户从政府保护草原的政策中的获益程度和草地退化认知程度对牧户参与退牧还草工程的响应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的年龄、家庭规模和草场面积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只有把牧户的经济发展与退牧还草工程紧密相连,才能保证退牧还草的持续性。

迟玉花和尼珍的《甘肃藏区半农半牧业经济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一文,认为半农半牧经济方式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实际利益,但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采取联合发展的形式是甘肃藏区半农半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刘斌的《阿坝州牧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草业与畜牧》第10期)一文,认为加强对草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高寒草原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快草业建设步伐,努力提高草原综合承载能力,是实现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盛国滨的《青海牧区人草畜和谐发展与社会稳定研究——以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一文,针对青海牧区草原生态退化,人、草、畜矛盾突出,牧民持续增收困难等问题,建议海南藏族自治州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民族”四大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