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9:23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毛阳海等人的《西藏经济结构转型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一书,主要研究了西藏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含城乡结构)三大经济结构的变迁、现状、未来转型的目标和路径,也涉及经济结构转型的环境资源条件和政策保障问题。该书较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包括:1.在西藏坚持按比较优势原则确立发展战略更为可行和更为有利,需要发展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于一身的特色经济。2.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的产值比重排序是由“一二三”演进到“三一二”,进而到“三二一”,属于逆向演变或迂回演变。3.西藏目前的产业结构的形态特征是产业产值结构已经演进到较高层次的按“三二一”排列的扁平化“J”型结构,产业就业结构则仍属于层次较低的“凹”型反“J”型结构;从内部特征看,则具有“输血型”、消费型、传统型特征。4.走适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藏产业结构高度化可行的路径选择。5.西藏经济结构已经由非典型过渡到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等等。

张艳红的《西藏经济现代化研究》(民族出版社)一书,从八个方面分析研究了西藏经济的现代化问题,分别为:1.导论。2.20世纪初西藏经济现代化的尝试。3.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藏经济现代化启动的背景、过程及曲折。4.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现代化的加速发展。5.西藏经济现代化造成的冲击以及国内外对西藏经济现代化的模糊认识。6.分别从经济增长、经济进步和经济转型三个方面对西藏经典经济现代化、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和综合经济现代化进行评价。7.西藏经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8.结论认为经济现代化是西藏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西藏如何把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把资源优势变为竞争优势,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以及如何针对西藏各地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发展的模式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房灵敏等人的《当前西藏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针对西藏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社会经济体制发展基础薄弱而市场化程度低下,高原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制约,人口相对稀少、分散加上受教育程度相对低是产业发展相对滞缓的原因。

房灵敏等人的《区域分工视角中的西藏产业发展和结构演化分析》(《中国藏学》第1期)一文,认为西藏与我国其他省区的区域分工程度和水平是影响西藏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是近年来西藏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化为J型结构的主要原因。因此,西藏产业结构政策必须要从我国整体经济的全局视角或区域分工视角来制定设计。

杨涛、柳应华的《西藏产业互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认为西藏产业结构虽然呈现出类似于欧美国家的“三二一”格局,但是由于产业互动水平较低,因此产业系统的产出效率较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因此,除了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产业互动作为西藏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沈开艳、徐美芳的《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5期)一文,分析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矛盾,并从加强西藏同胞的教育和培训、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业、加强西藏流通体系建设和深化西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魏小文的《西藏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探析》(《中国市场》第6期)一文,在分析西藏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对策,认为应树立人才意识,加大教育投资,正确对待西藏人才的来源并建立科学的人才竞争、评价、激励、流动机制。

张孝德在《关于三江源生态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攀登》第3期)一文中,就三江源的生态经济发展提出了建立三江源生态经济研究所,成立生态经济管理委员会,建立三江源生态财富统计、测算与核算体系,建立三江源生态经济免税区等七条建议。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