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9:23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徐平、张群的《西部大开发与西藏农牧区的稳定和发展》(中国藏学出版社)一书,回顾了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西藏江孜县、藏北那曲县、拉萨市郊选择三个不同类型的农牧区典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社区调查,以拉孜县农民艺术团为例探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和问题,以甘丹寺为例探讨藏传佛教对

西藏农牧

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典型个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培植内源动力,富民为本,尊重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注重社会转型,加强基层社会和经合组织;加大基础投入,重在软件建设;筑牢反分裂的堤坝,增强国家认同等观点,并以农牧区问卷数据,表达农牧民的切身感受和对未来的愿望。

马戎、旦增伦珠的《2008年夏季拉萨、日喀则、泽当三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综述》(《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以课题组2008年7月在西藏拉萨、日喀则、泽当三城市对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本依据,从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就业、收入、婚姻、居住时间和条件等方面揭示了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对流动人口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提出了建议。

杨明洪、唐冬梅的《基于综合模糊评价法的西藏农牧区公共服务评价——以西藏日喀则地区秋窝乡三村为例》(《财经科学》第12期)一文,认为尽管西藏农牧区公共服务提供决策是“自上而下”,但农牧民的满意度仍然比较高,同时,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项目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差异,而这些方面显示出改进的突破口。

刘颖、徐平的《拉萨市居民对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看法——基于拉萨市127份居民问卷的分析》(《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认为近九成的拉萨居民表示了解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策而且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从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相关政策和效果有着积极的评价。

来仪的《西藏藏族人口东向流动现实意义探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9期)一文,认为一方面长期以来全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援和帮助,另一方面内地各省为西藏提供了巨大的国内市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吸引和推动着西藏藏族人口自发地东向流动。

郑洲的《西藏人口东向流动与民族关系再构建研究》(《民族学刊》第4期)一文,认为西藏人口东向流动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应该为西藏人口东向流动积极创造条件。

李健的《人口流动、族群结构与族际关系——关于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的实证调查研究》(《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认为由于人口的流动,泽当镇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族群结构;同时,流动人口在个人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这种差异有其内在的原因,而非因为族群身份所致。调查还发现,泽当镇总体的族际关系较为和睦,但各族对族群关系的评价也存在一定差异。

仁真洛色、黄维忠的《从在内地的藏族流动人口状况看汉藏民族关系——以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状况为例》(《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认为汉藏民族“双向或多向自主流动”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相当数量的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的藏族民众移居或到汉族聚居的内地大城市谋生,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群众自由迁徙权利的充分保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藏族民众对国家赋予的公民权利的认同,对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跨区域性的和谐共存抱有相当信心,体现了当前汉藏民族关系的融洽度。

窦存芳的《成都武侯区民族街藏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民族街藏族流动人口的居住地点、社会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藏族流动人口更多依靠原有社会关系融入城市,如制定有利于藏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政策法规,会更有利于汉藏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助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

拉毛才让的《社会工作专业模式介入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一文,简要分析了当前三江源地区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建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障服务的实践,探索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障服务新模式。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