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汉文部分)——绘画

发布时间:2021-11-19 14:48:20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二)绘画

西藏绘画艺术一直以来就是研究的重点,2009年度仍然延续了以往的高水平。

关于西藏各画派的研究是西藏美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凡建秋的《从公元15—16世纪西藏的勉塘画派研究》(《艺术探索》第4期)主要研究了勉塘画派,从绘画的题材、构成、造像、画面装饰等角度论述了此时期唐卡绘画的风格特点。高玉金的《藏传佛教绘画流派研究——浅析噶玛嘎孜画派的源流》(《大众文艺》理论版第16期)对噶玛嘎孜画派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文化、艺术功用进行了分析。格桑罗布的《藏传绘画大师“齐乌岗巴”生平的断定与其画风流传年代的思考》(《西藏研究》第3期)根据国内外专家的论述和相关资料的记述对齐乌岗巴其名的来历、生平、绘画风格及其特征加以分析与总结,并对其在后藏地区流传的具体年代等问题得出了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而关却呼尼玛的《唐卡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西藏研究》第3期)、吕霞的《文化生态与艺术传承——以热贡艺术为例》(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及《热贡唐卡及其技艺传承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第4期)、祁进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可性思路——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艺术”为个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6期)、吕海荣《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关系——以热贡唐卡为例》(青海社会科学》第4期)等文章分别从审美特征、艺术传承的文化生态、历史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等角度对热贡艺术进行了论述。

有关唐卡的研究有:凡建秋的《公元10—13世纪藏传唐卡绘画风格研究》(艺术探索》第1期)从绘画的题材、构成、造像、画面装饰等角度论述了公元10—13世纪唐卡绘画的风格特点,并对绘画风格作了总结。牟敏的《浅析藏传佛教唐卡绘画与伊斯兰细密画艺术风格之比较》(《西藏研究》第2期)比较了细密画和唐卡在艺术风格、色彩和构图上的差异。王丽君的《唐卡〈六道轮回图〉解析》(《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认为六道轮回图在咫尺卷轴中,利用三层同心圆轮图示了藏传佛教的因缘、轮回理论,其完美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教义融合为一体,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尹俊燕的《绘画唐卡艺术的审美价值——色彩与线条的韵律》(《西藏研究》第1期)主要研究了唐卡在色彩和线条上的特点,色彩、线条与构图的融合特点,表现出藏民族审美情趣和独特艺术品格。

岩画是研究早期西藏历史和艺术的又一重要资料,赖菲的《探阿里日土岩画之苯教意蕴》(《西藏研究》第3期)对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岩画进行了分类讨论,得出了其中所蕴涵的原始苯教意义。郭毅的《沦西藏岩画的媒介生态学意义》(兰州学刊》第1期)从媒介生态学角度探究了西藏岩画作为传播媒介的生存条件以及它在西藏史前传播作用:丰富了媒介生态系统,而且还表现了媒介生态的复杂性与平衡性、媒介原生态的保护问题。

项江涛的《大昭寺转经廊壁画的人物塑造》(《中国西藏》第4期)认为转经廊壁画人物的刻画体现了近代寺院壁画的共同特点:中心佛像的服饰装饰最为华丽,纹样繁多而精细,且糅和了汉藏两地的风俗特征。

关于当代西藏绘画艺术研究的有:吴明娣、奇洁合著的《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西藏主题绘画创作》(《西藏研究》第2期)和熊永松的《西藏当代美术的发展历史》(《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前者从当代文化中时常涉及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角度,对西藏主题绘画作品加以解读,以阐明西藏主题绘画的基本特征。后者以美术作品为依据,将西藏当代美术史分为启蒙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三个阶段,总结了每个历史阶段的艺术成就、创作特点,勾勒出了西藏当代美术的大致面貌。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