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研究——涉藏外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4:48:00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四)涉藏外事问题研究

随着中国与西方和周边一些国家围绕“西藏问题”的交锋逐渐深入,中国学术界对于“西藏问题”如何影响中国外交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等问题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产生了一些深入研究国际关系中的“西藏问题”的著作和论文。

1962年,中印边界爆发了一场战争。王宏纬的《当代中印关系述评》(中国藏学出版社)围绕中国和印度边界问题展开,揭示了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和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60年代发生在中国和印度两个世代友好的文明古国的这场冲突根源何在?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中印双方各执何政策?这场边界战争中究竟谁是侵略者?8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是如何发展的?90年代后期两国关系又是如何从解冻走向和解?凡此种种,作者都用丰富、翔实的资料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论述。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世界各国有近百部有关书籍问世,本书是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全面论述当代中印关系的专著,曾于1997年在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这次再版为增订稿,内容更加丰富完善。作者治学严谨,论述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发挥了匡正国际视听,还历史本来面目的作用。

尚劝余的《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1947—196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追溯了20世纪中后期中印两国关系的流变脉络和演进历程,揭示了尼赫鲁时代中印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轨迹,剖析中印关系曲折变迁的动机和渊源,揭示尼赫鲁时代中印友好和中印交恶的远因和近因、内因和外因。作者把西藏和平解放、反对封建农奴主发动武装叛乱、西藏进行民主改革等西藏重大历史事件放到中印关系演变的较大框架之内,分析了中印双边关系与西藏历史走向的互动关系。

陈志刚在《论西方人眼中西藏形象的构建和批判》(《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中通过分析“3·14”事件后西方政客和主流媒体对“藏独”采取的支持态度,指出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对西藏的东方主义幻想。虽然由于中西之间交流的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包括中国西藏形象已有了很大改变,但这种东方主义幻想始终占据一定的位置。西方关于中国西藏的想象一直存在一种图式化处理的倾向,即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来建构西藏,或把西藏想象为基督教文明的未来、希望,或把西藏想象为基督教文明应该超越的低下的、专制的、野蛮的社会形态。作者同时指出,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打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推进中西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绪。

吕晓勋、崔宇宁在《国外媒体是怎样建构中国形象的——30年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民族问题报道的分析研究》(《中国民族报》4月24日第6版)通过对1979年到2009年期间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两个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报道进行搜集、整理、归类、分析,指出西方媒体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报道几乎全是负面的,并且已大致形成新闻模式,即由新疆、西藏相关报道构成中国民族问题报道的议题框架,自由、民主、人权成为论述根本。作者指出,中西新闻理念的差异、国际关系的影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无知、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的驱动等因素共同造就了这样的状况。为扭转这一局面,作者提出应努力改啥国际公关形象、加强与国外媒体沟通、为国外媒体记者了解真实情况搭建良好平台等。

2009年涉藏政治研究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诠释性的政治研究仍然是涉藏政治研究的主流,这主要包括对民族区域自治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党的西藏政策的解读和阐发;与此同时,利用现代政治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政治分析的研究逐渐增多。第二,目前涉藏政治研究的成果中,宏观性、历史性的论述占据绝大多数,微观性、技术性的具体分析研究成果还有待增加。第三,在对所谓“西藏问题”国际化的研究中,以往主要侧重地缘政治、遏制战略及冷战史的研究,自从“3·14”事件以来,对西方主流社会情感和心理的研究逐渐增多。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