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问题研究(汉文部分)——多元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21-11-19 14:47:5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多元文化交流

藏区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从古至今从未中断过。在对藏族多元文化的研究方面度亦有不俗表现,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沈卫荣的《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刍议》(《历史研究》第1期)以语文学和文献学方法对汉藏文佛教文献作比较研究,对于重构印度大乘佛教传统,系统梳理汉藏佛教交流史,厘定汉藏佛经文本,以及正确理解汉文佛经这一特殊类型的古汉语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倡导和开展汉藏佛学研究,对于发挥中国佛教学研究在国际领域内应起的主导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汉藏佛学比较研究亦有助于汉藏民族加深对文化交流与历史融合过程的了解,促进汉藏民族在文化和情感上的亲和力。

旺多的《论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吐蕃时期的佛经翻译》(《中国藏学》第4期)就吐蕃时期的汉藏佛教界交流和佛经翻译进行了概述和探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从印度和大唐引入了佛教。吐蕃时期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使吐蕃与周边民族加强了文化交流,同时也开始了佛教经典的翻译。随着唐蕃甥舅关系的进一步稳固发展,吐蕃不仅大力吸收唐朝先进的文明,佛教的引进与佛经翻译也成为唐蕃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环。

刘锦涛、张箭的《明清时期传教士入藏传教述评》(《中国藏学》第4期)对明清传教士入藏传教进行评析。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进入藏区传教共两百余年,作者认为这种传教是王朝统治者支持下的传教、传教士与僧人斗争不断,民族矛盾激化。基督教入藏传教,客观上对西藏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所促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发生在殖民主义扩张的时代背景下,染上了浓重的殖民主义扩张色彩,因此不能将其单纯看成一般的宗教活动。

颜小华的《关于藏边盐井村的宗教与现状考察》(《中国藏学》第4期)通过实地调查,对盐井村隶属于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自治乡多民族杂居情况进行文化分析。盐井村聚居着部分藏族和纳西族群众,亦有少量汉族。历史上他们信奉藏传佛教、东巴教或天主教,形成了目前多元宗教并存的局面,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宗教文化提供了一幅真实的画卷。

嘉木样·洛桑久美·丹却吉尼玛活佛的《中华佛教三大语系和谐融合弘法利生——谈佛教三大语系在中国大陆的融合发展》(《佛教文化》第2期)指出,佛教发源于印度而盛行于东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华夏大地形成了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佛教流派,即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三大语系佛教徒坚信三宝,和谐融合,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写下了千年光辉史册。

李国文的《纳西族、藏族宗教文化交融互渗关系研究——以“数”、卐字符号和阿弥学经为解剖实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指出,通过剖析研究纳、藏文化中有关数和卐符号信仰等内容,可以窥探纳、藏文化互相吸收、相互并存、共同发展的一个侧面。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地域,藏族居住在青藏高原,纳、藏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互吸收、借鉴、交融的历史;纳西族东巴教和藏族苯教、佛教相互渗透是其文化交融的重要方面。

吴成立的《盐井纳西族的信仰变迁:社区认同的符号建构》(《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对生活在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的世代以盐业为生的纳西族进行考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盐井纳西族文化几乎完全融入了当地的藏族文化中,但是纳西族对东巴教信仰的坚持,使得下盐井村虽然在天主教和藏传佛教的包围中仍然保持着社区的认同。作者认为盐井纳西族宗教信仰的变迁成了本民族在建构社区认同中的一种鲜明的符号。

此外,宋兴川、乐国安的《藏族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对1100名藏族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认为,藏族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特点是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为超自然信仰,最后是实用信仰。藏族大学生的二级信仰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命崇拜、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家庭主义、家族崇拜、神灵崇拜和金钱崇拜。说明藏族大学生更重视生命崇拜,金钱崇拜则处于次要地位。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