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文研究70年

发布时间:2021-11-12 14:28:26 |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4期 | 作者:尹蔚彬 | 责任编辑: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当时国内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积极拨付资金,组织专家和学者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和文化进行摸底普查。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联合举办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训练班,组织700多人7个语言调查工作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语言调查,其中第七工作队,负责藏语支语言的调查。

本文[1]在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语文研究所取得成就时,考虑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发展的连续性,未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对成果进行切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主要是对中国境内藏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藏语文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大,很多研究成果比如《藏语简志》等一系列论著,实际上是20世纪50年代语言调查成果的陆续刊布。加之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藏语文研究,交叉学科发展迅猛成果数量庞大,鉴于此,本文从不同研究领域和学科视角考量,按照研究体系将藏语文研究分为本体研究、新技术条件的藏语文调查研究、藏语文应用研究、词典编纂、学术史研究等,这样便于清晰反映藏语文研究的发展脉络,集中呈现藏语文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同一研究领域的论著再按照时间脉络进行梳理。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藏语文研究的经验得失,对于今后藏语文研究以及多民族国家语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本体研究

(一)现代藏语文研究的奠基与发展(1949年—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之上的藏语文研究才真正开始[2]。藏文是拼音文字,藏文有古今之分、读音有言文之别,藏语有方言地域空间差异,藏语文的研究成果,多是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有些研究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有交叉。1978年改革开放后,科学界迎来了研究工作的春天,这一时期的藏语文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20世纪50年代田野调查的成果总结与深入研究,另外一类是藏语文的专题研究。

1.藏语文专题研究

1.1语音语音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声母、韵母和声调3个方面开展。

关于声母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有:瞿霭堂在《卓尼藏语的声调与声韵母的关系》一文中讨论了藏语卓尼话的声调与声韵母的关系;在《藏语的复辅音》一文中,对古藏语复辅音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归纳,认为复辅音演变大致有类和、合并和脱落3种方式。黄布凡的《十二、十三世纪藏语(卫藏)声母探讨》一文认为古复辅音声母发展到今天在藏语中已经简化,前置辅音或脱落或与基本辅音合并。相关的研究还有张济川的《藏语声母lh-的来源与演变》、华侃的《甘南夏河、玛曲藏语中的复辅音声母比较》、车谦的《从gcig谈起——关于古藏语声母中清塞音、塞擦音送气和不送气问题》和《吐蕃时期藏语声母的几个问题》、江荻的《藏语复杂声母系统及复杂演化行为》等。

张琨夫妇的《藏语口语的形态音位:p》探讨了拉萨话中连读增音[p],同作者的《藏语的前置鼻音》认为藏文前加字小“a”实为鼻音。龚煌城的《古藏文的y及其相关问题》讨论了藏文y的腭化和藏文字母c、ch、ja的来源,并指出作为基字的y和作为下加字的-y-的关系。

藏语韵母系统的研究,代表性的有:瞿霭堂的《藏语安多方言韵母演变情况提要》指出韵母简化是安多藏语的演变趋势。此外有:华侃、于振江的《迭部藏语的一些语音、语法现象》、谭克让的《阿里藏语的复元音》和车谦的《古藏语里有复合元音吗》等。

藏语声调的描写及来源研究,是藏语语音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有:王尧的《藏语的声调》和《藏语mig字古读考——兼论藏语声调的发生与发展》二文讨论了藏语拉萨话的调位以及声调的来源。胡坦的《藏语(拉萨话)声调研究》和《有声调藏语和无声调藏语之比较》认为藏语声调是后起的,且各方言内部发展不平衡。瞿霭堂的《藏语的声调及其发展》《藏语的变调》等文,前文涉及藏语声调与声韵母关系及声调的分布;后文涉及藏语变调,认为变调不仅跟前后音节有关,还与词内部语素结合松紧有关。黄布凡的《藏语方言声调的发生和分化条件》认为各方言声调分化并非都是清高浊低,而是条件各异自成系统的。相关研究还有张济川的《藏语拉萨话声调分化的条件》。

语音方面综合研究有:格桑居冕的《藏语巴塘话的语音分析》对藏语巴塘话的声韵调进行了全面分析。黄布凡、索南江才、张明慧的《玉树藏语的语音特点和历史演变规律》指出玉树藏语的声韵演变一方面受语言内部因素比如音节结构特点等制约,同时还受语言外部多种因素影响。

1.2词汇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词汇类别、义项、复合词构造、词汇使用以及词汇频率等问题的探讨。代表性的成果有:胡坦的《藏语并列式复合词的一些特征》和《藏语时间词探源》,前文认为藏语并列复合词的能产性强,并列复合词与藏语历史发展中双音节化倾向有关;后文认为,藏语在表达时间概念和时间信息方面主要运用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同空间词汇有密切关系。胡书津的《藏语的敬词》、索南坚赞的《藏语敬语词的结构类型探讨》、华侃的《藏语中反义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王青山的《谈谈古藏文词汇的拼写法》、周季文的《藏文异体词的整理》、高丙辰的《藏文藻饰词浅说——兼谈藏语的同义词》等从不同角度对藏语词汇构成及特点进行分析。三音格和四音格,是藏语词汇构造的一种固定结构又称构式,胡书津的《藏语并列四字格结构初探》《试析藏语ABB型词的义位特点》和《藏语A‘BAB型的四音格》以及马月华的《藏语里一种特殊的四音组词结构》等都是对藏语词汇构式特点及用法进行的分析。谭克让的《阿里藏语构词中的音节减缩现象》和结昂的《工布藏语构词法》二文讨论了藏语构词特点。

藏文出版的研究成果有:华瑞·桑杰的《论藏语敬语》和《藏语一词多义法》、郭须·扎巴军乃的《略谈藏文量词》和《古藏文词汇研究》、安世兴的《藏文藻饰词释难》等。

1.3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基于《三十颂》和《性入法》的传统文法研究与现代语言学框架下的语法研究平行发展,前者侧重于文法的解读,以藏文出版物为主;后者侧重于藏语口语语法研究以及口语语法与文法对照研究。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现代语言学框架下的语法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开创了现代藏语语法研究的先河。

1.3.1 动词研究动词是句法结构的核心,相关成果最多,也最突出。下面分类介绍:

(1)时体范畴时是表示动作行为或状况与说话时刻关系的语法范畴,它以讲话时间为基点,对时间进行分割。体,表示动词所指的动作行为处于何种状态,以语境提供的时间为参照,说明在一段时间里动作行为的进行情况。藏语时和体范畴在很多情况下与各类句式融合在一起,很难分割。代表性的论著有:金鹏的《论藏语拉萨口语动词的特点与语法结构的关系》《藏语动词表三时的屈折形态简化的两种途径》《西藏现代口语动词的时态和体及其表达方法(兼述动词的特陈式和泛陈式)》(一—三),瞿霭堂的《阿里藏语动词体的构成》等一系列研究代表着当时藏语研究的最高水平,说明藏语动词句法研究、语用研究及形态研究进入到新阶段。

(2)自动和使动、自主与不自主范畴 藏语动词有自动与使动的差别,自动是指句子中动词所指的动作行为,是由动作行为实施者本身发出的;使动动作的执行,并不是动作执行者自愿、自觉执行的,而是由于其他外力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有:格桑居冕的《藏语动词使动范畴》、谭克让的《藏语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张济川的《藏语的使动、时式,自主范畴》等。格桑居冕一文认为书面藏语和现代藏语口语中都有自动与使动范畴的对立。谭克让一文认为藏语书面语有依靠声母辅音的变化区别自动与使动意义的现象。张济川一文认为,藏语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都有自主和不自主的区别。车谦的《藏语动词的自主和不自主》一文对藏语自主与不自主动词在句法上的特点进行了举例说明。此外,王诗文、胡书津的《试谈藏语动词的结构及其语法范畴》、车谦的《试论藏语动词在句子中的核心作用》等综合分析了动词在句法中的地位。

(3)式 式也叫语气,是说话者对行为动作的态度。金鹏的《藏语拉萨话动词的式及其表达方法》一文认为藏语拉萨话分特陈式、泛陈式、判断式、推断式、拟测式、命令式和否定式等7种,文章还介绍了每种式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形态变化研究  藏语动词形态变化很丰富,金鹏的《藏语动词屈折形态向黏着形态的转变》一文分析了动词屈折形态向黏着形态演变的特点;黄布凡的《古藏语动词的形态》一文认为古藏语动词靠本身屈折变化表示各种语法范畴,古藏语动词的形态并非整齐划一;马进武的《藏语动词的三大特征》、瞿霭堂的《藏语动词屈折形态的结构及其演变》、巴桑卓玛的《巴塘藏语动词屈折形态的分析化》、江荻的《藏语动词屈折现象的统计分析》等都从不同角度讨论藏语动词的形态变化。重叠也是动词形态变化的一种手段,王会银的《藏语拉萨话动词的重叠形式》和王青山的《青海环海藏语的动词重叠式》就讨论了藏语动词的重叠形式及语义和语用特点。

(5)句式研究  胡坦的《拉萨藏语几种动词句式的分析》运用动词配价理论讨论了藏语拉萨话的句式;《藏语比较句》对藏语比较句的构成及形态特点进行了分析。此外,胡坦在《拉萨藏语中的“是”字句》一文中对拉萨话判断句特点进行了研究。谢广华在《拉萨藏语的句法结构》一文中,将藏语句式分为判断句、存在句、现象句和动作句4种。格桑居冕的《论书面藏语单句的两大部类——陈述句与祈使句的结构》一文认为,藏语书面语依靠句尾助词区别祈使句与陈述句。此外还有对复句句式的分析,比如格桑居冕的《藏语复句的句式》等。相关的研究还有金鹏的《藏语拉萨话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的用法》和益西的《拉萨话的判断动词与存在动词》等文。

(6)动词名物化研究 藏语动词的名物化有其特点。胡坦的《藏语动词的名词化》用大量例证讨论了现代藏语动词和动词短语如何转化为名词性成分。相关研究还有王志敬的《藏语动名词探索》等。

1.3.2 形容词研究及其他 王会银的《现代藏语拉萨话形容词重叠形式》一文对拉萨话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进行了分析;张济川的《藏语形容词级的范畴》一文认为,拉萨话形容词有级范畴,级范畴在藏语方言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此外,还有零星的关于名词、量词和连词的研究,比如胡书津的《书面藏语连词ཞིང zhing的用法》等。

1.3.3 格助词研究  藏语依靠格助词来标记施受关系,格助词是藏语表达语法意义和句法关系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有:张琨、张谢贝蒂的《藏语口语的作格性质》一文通过分析格助词的用法,认为藏语拉萨口语不是作格型语言。胡书津的《藏文文法“La Sgra”格助词语法意义浅析》《藏语书面语同体格助词“de nyid”浅说》《藏语格助词的句法功能——兼谈藏语格助词的特点》、谢广华的《论藏语结构助词》等文对藏语格助词的语法意义和功能以及出现的条件进行了探讨。周毛草的《藏语方言时态助词研究》一文,比较书面藏语助词与藏语方言助词的异同,并探讨其来源。

一批语法著作陆续出版,代表性的有:格桑居冕的《藏文文法教程》、胡书津的《简明藏文文法》、周季文的《藏语语法》、韩镜清的《拉萨口语语法》、胡坦、索南卓嘎、罗秉芬等的《拉萨口语读本》、王志敬的《藏语拉萨口语语法》等,上述著作基本上是教学语法,教学语法的特点是内容主干清楚、简洁易懂,方便记忆。此外,还有关于藏语语法研究的理论阐释,比如孙宏开的《论藏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和瞿霭堂的《论藏语的语法体系》等。基于传统文法的论著则有:才旦夏茸的《藏文文法详解》、华瑞·桑杰的《谈藏文后置词的构词特点》《动词的形态变化》、郭须·扎巴军乃的《略析藏语连接词》、奇珠的《试谈藏语动词范畴的若干问题》、马进武的《藏语语法明灯》等。

2.综合性研究

金鹏的《藏语拉萨日喀则昌都话的比较研究》《藏语简志》,瞿霭堂执笔的《藏语概况》,瞿霭堂、谭克让等的《阿里藏语研究》等论著,对所论及藏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3.汉藏语比较研究

学界一直重视汉语和藏语的比较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俞敏、闻宥等老一辈语言研究者就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如俞敏的《汉语的“其”与藏语的gji》《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汉藏同源字谱稿》等,俞敏先生通过汉藏语同源字的研究,构拟上古语音并通过同源字的音义对应,论证汉藏语的亲属关系。学者们利用藏汉对音资料进行文献的考证,例如黄布凡的《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订误》《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综录及遗留问题》等。

词法和句法方面的比较研究有:韩镜清的《现代藏语和汉语在构词方面的共同点》一文对藏语和汉语的构词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车谦的《汉藏定语比较研究》《藏语里有补语吗》,前文对汉语和藏语定语的构成及句中位置进行了比较;后文通过与汉语句子结构进行比较,认为藏语句子中有补语。

(二)现代藏语文研究的深化与繁荣(2000年至今)

21世纪以来,随着与国际学界的接轨,国内藏语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逐步提升,藏语文研究无论是在新材料、新理论还是运用新研究方法上面都取得了巨大飞跃。研究成果的种类、数量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藏语文专题研究

1.1 语音 声母方面的研究有:王双成的《安多藏语轻重唇音的分化趋势》《藏语送气擦音的来源》《藏语鼻冠音声母的特点及其来源》等,对藏语方言声母轻重唇音的分化特点、送气擦音和鼻冠音声母的特点及来源进行了探讨。韵母或元音研究:有王双成的《安多藏语复元音韵母的特点》和《安多藏语i的舌尖化及其类型学意义》二文,前文讨论了藏语安多方言复元音的组成、出现频率和分布情况;后文通过与亲属语言比较研究,认为安多藏语方言的舌尖化以高元音i和y为主,其中i的这种音变主要表现为摩擦化和舌尖化,这可能是汉藏语言塞擦音声母的重要来源之一。仁增旺姆的《儿话韵尾在藏语中的形成机制——以舟曲勒卧话为例》一文认为舟曲藏语儿化韵尾多来自音节合并。尹蔚彬的《古藏语韵尾-r在今拉萨话中的变异》一文,对古藏语韵尾-r在今天拉萨话中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并说明藏语古韵尾-r在拉萨话中的发展趋势。藏语声调研究代表性论文:孙天心的《藏语声调演变的多样性》(Variegated tonal developments in Tibetan)认为不同藏语方言声调可能是各自独立起源的。王双成的《玛多藏语的声调》认为声母清浊对立的消失和复辅音声母的简化导致玛多话产生了声调,玛多话声调分高低两个声调,还不太稳定。语音综合研究:孙天心的《求吉藏语的语音特征》以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麻藏村口语为例,介绍求吉藏语麻藏话的音系特点。华侃、多杰东智、南卡多杰等的《藏语久治话的音位系统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对久治话语音演变进行了研究,王双成的《安多藏语语音研究》一书采用几十种方言资料,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实验语音学和音系学理论对藏语安多方言语音进行了专题研究。相关研究还有马进武的《藏语声韵学创新概要》等。

1.2 词汇  代表性的论著有:胡坦的《藏语同族词札记》,张济川的《藏语词族研究》,劲松、瞿霭堂的《嘉戎语藏语借词的时空特征》,马进武的《简论藏语同义词的积极作用》,仁增、傅利平、桑杰等的《略论藏文藻饰词》等。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藏语词汇进行了分析,其中胡坦的《藏语同族词札记》一文,认为今拉萨藏语的同族词大都跟古代派生法构词有关,词族的形成是语言演变的结果。张济川的《藏语词族研究》一书共分词族篇、形态篇和声韵篇三大部分,该书对藏语语音学、藏语词汇学等具有重要价值。仁增旺姆的《藏语存在动词的地理分布》和《“克”(khal)在下迭部藏语中引起的数词系统及相关演变》二文,前文对12个藏语存在动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后文指出迭部藏语度量衡单位词 “克”(khal)演变为数词,并改变了迭部藏语的计数系统。

1.3 语法

1.3.1 动词研究

(1)语法化研究 江荻的《藏语述说动词小句宾语及其标记》讨论了小句宾语的标记来源于古代述说类动词zer的语法化。王志敬的《藏语动词语法化研究》讨论了敦煌藏文里三个静态动词和一个动作动词的语法化。邵明园的《安多藏语言说动词zer和bzlas的语法化》和《中古藏语系动词》两文,前文认为现代安多藏语阿柔话言说动词语义和功能发生了虚化;后文认为中古藏语动词yin、lags和red兼作助动词。red不晚于14世纪语法化为系动词,藏语逐步过渡到yin和red分别表“向自我”“向他者”示证范畴的对立。

(2)自动与使动、自主与不自主研究 多杰东智的《安多藏语自主非自主动词与格的关系》《简析安多藏语动词的自主非自主与使动自动关系》《藏语安多方言VP+ɡ ndk句式与自动使动》3篇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藏语安多方言动词自动与使动、自主与不自主的特点。相关研究还有扎西才让的《安多口语使役态的特征研究》等。

(3)示证范畴和体貌范畴 示证范畴(evidentiality)表达讯息获取的来源方式等,学界一般认为藏语组语言示证范畴是后起的。江荻的《藏语拉萨话的体貌、示证及自我中心范畴》一文,认为藏语有4类示证,分别是自知示证、亲知示证、新知示证和推知示证。齐卡佳的《白马语与藏语方言的示证范畴》一文,分析了白马语与藏语安多方言和康方言示证范畴的相似性。邵明园在《中古藏语系动词》一文中认为示证范畴从无到有的产生是藏语历史语法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曲世锋的《论藏语的示证系统》一文认为藏语的示证范畴、新异范畴和自我中心范畴三者共同构成了藏语示证系统。

(4)名物化研究 周毛草的《安多藏语玛曲话动词的名物化》一文认为安多藏语玛曲话动词名物化不同成分所含意义不同,表人物、地点、工具等,此类成分多由实词虚化而来。

(5)句式研究 存在句的研究:胡坦的《藏语存在句》一文,认为藏语典型存在句由存在物、存在处和存在动词组成,从历史和地域方言的角度看藏语存在句的基本结构未发生变化,差异在于存在动词的数量和用法上。判断句研究:周炜的《藏语助动词yin的功能及其比较——关于〈米拉日巴传〉判断动词的思考》对《米拉日巴传》中的yin与现代藏语拉萨方言作比较,考察了藏语助动词yin的功能及藏语判断动词的发展轨迹;伦巴尔·旦增拉宗的《拉萨口语中带有动词语尾“bafyinv”的句式分析》一文讨论了与“bafyinv”相关的语法现象,总结了bafyinv”句式的规律。瞿霭堂的《藏语多动词谓语句的认知基础和模块化》一文基于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了藏语的多动词谓语句。

1.3.2 形容词、名词研究  刘沛江的《藏缅语形容词的类型特征》认为,藏缅语存在开放性的形容词词类。江荻的《现代藏语形容词谓语的构造及识别方法》详细描述了形容词谓语结构和形式标记,对形容词谓语组块进行了识别实验。邵明园的《书面藏语的小称》指出,书面藏语小称主要分布在名词类中,其主要语义语法功能为“指小”和“构词”。

1.3.3 格助词及文法研究  关于格助词研究:王志敬的《敦煌藏文与格标记la相关句法成分的辨析》一文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格标记la相关句法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同类成果还有周毛草的《安多藏语玛曲话里的ལ(la)类助词》和《古藏语作格助词在现代方言中的表现》等。

王志敬的《敦煌藏文语法研究》一书,采用现代语言学描写框架对敦煌藏文的语法进行研究。同类成果还有马进武的《藏语语法之词格探微》等。

1.3.4 语法研究的理论探索  瞿霭堂、劲松的《藏语语法的范畴化》认为,藏语是语法范畴非常丰富的语言,通过标记特别是构式标记探讨语法的范畴化。王志敬在《从藏语格标记看结构语言学的局限性》《论词类划分中功能标准与形式标准的结合——从藏语词类划分说起》《西方语言线性序列论的局限性——从藏语述宾结构说起》等系列论文中,结合具体语言理论对藏语语法研究作了探讨。

2.综合性研究

21世纪以来,一系列丛书的出版,推动了藏语文研究的深入。《现代中国藏学文库》丛书系列,先后出版了胡坦的《藏语研究文论》、黄布凡的《川西藏区的语言》《藏语藏缅语论集》等老专家学者的著作。这些著作是老一辈藏语研究工作者学术成果的集成,很多著作内容涵盖语言本体研究与语言应用等多领域研究。瞿霭堂的《藏语卫藏方言研究》、周毛草的《玛曲藏语研究》、仁增旺姆的《迭部藏语研究》、邵明园的《河西走廊濒危藏语东纳话研究》、王诗文的《藏语康方言语法研究——德格话语法》等著作对所涉及藏语方言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进行了综合研究。

3.汉、藏语比较研究

3.1 研究实践 语音比较研究:有吴安其的《汉藏语的送气塞音》,施向东的《汉藏语唇辅音与半元音w的交替》,周季文、谢后芳等的《敦煌吐蕃汉藏对音中声母对比》,薛才德的《汉藏语言研究》等。

词汇研究代表性论著有:郑张尚芳的《五十身体词的藏汉对应》,冯蒸的《藏文sdob与汉语“辍”》,江荻的《汉藏语“冰雪”类词的音变及关系溯源》,王用源、 施向东的《汉语和藏语复音拟声词的比较研究》,郑伟的《汉语和藏语的“来”》等。关于汉藏语同源关系论著有吴安其的《汉藏语同源研究》,金理新的《汉藏语系核心词》,施向东的《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王志敬的《藏汉语亲属关系研究》等。

语法比较研究:梅祖麟的《上古汉语动词浊清别义的来源——再论原始汉藏语*S-前缀的使动化构词功用》,认为上古汉语浊清别义与藏缅语族语言动词依靠语音屈折表自动与使动意义差别手段一致。王志敬的《藏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与发生学关系》和《论藏汉语同源持续体标记》,前文认为古今藏汉语词类与句法对应关系说明藏汉语在发生学上具有同源关系,后文根据西北方言“给”字时间层次的差异,认为汉语的持续体标记“给_3”和藏语bsdad_2、bzhag_2具有同源关系。

《李方桂全集:汉藏语论文集》是李方桂先生对汉藏语研究的论文集。龚煌城的《汉藏语研究论文集》一书收录作者已发表有关汉语、藏语,及汉藏语比较研究的中英文论文,共15篇。文章分为汉藏语的比较研究、12世纪末汉语西北方音的研究和藏缅语的研究。丁邦新、孙宏开主编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等。

关于汉藏语系语言研究语法专题研究的成果较多,如张军的《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蒋颖的《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比较研究》等。

3.2 理论探索 丁邦新的《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一文,对国内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讨论作了一个检讨,对“语言接触无界有阶说”“深层对应说”及“语言影响论”等提出不同意见。孙宏开的《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前缀,前置辅音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有关汉藏语系音节结构构拟的讨论》等,马提索夫、孙天心、田阡子等的《藏缅语前缀的动态演化:澄清一些误解》等讨论了汉藏语言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此外,还有戴庆厦的《汉藏语被动句的类型学分析》《汉藏语并列复合词韵律词序的类型学特征——兼论汉藏语语法类型学研究的一些认识问题》等。

瞿霭堂、劲松的《汉藏语言研究新论》一书共分汉藏语言篇、汉语篇、理论篇和应用篇4部分,内容涉及汉藏语言的专题研究、应用研究和理论探索。

二、   新技术条件下藏语文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手段被用于藏语文应用研究领域,突出表现在与藏语文研究密切关联的计算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的迅猛发展上。

(一)计算语言学与藏语文信息化建设

(1)字符与编码、标准问题研究 藏文国际编码的设计研发关系到藏语计算语言学以及藏语信息化建设。吴兵、江荻的《藏文国际码软件的发展与技术应用》一文梳理了藏文编码产生、修订和发展过程,分析了藏文编码的技术布局、编码细节及技术应用情况。相关研究还可以参阅江荻、龙从军的《藏文字符研究》和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信息处理用藏语短语分类与标记规范》《藏文拉丁字母转写方案草案、信息处理用现代藏语分词规范草案、信息处理用现代藏语词类标记集规范(草案)》等。

(2)专题研究论著 江荻编著的《藏文识别原理与应用》是一部介绍文字识别原理和技术、藏文字形结构和统计特征、藏文识别技术和应用书籍,也是目前中国第一部有关藏文识别的专著。欧珠和扎西加编著的《藏语计算语言学》结合藏语特点,介绍基于规则的藏语自然语言分析方法、基于统计的分析方法,藏文自动分词及分词规范、分词中歧义消解、未登录词识别、藏文词性标注及标注标准,以及藏文语料库相关知识及算法。高定国、珠杰编著的《藏文信息处理的原理与应用》介绍了藏文字符编码方式及目前所用几种藏文字符编码,支持藏文处理的Windows、Linux系统以及不同系统下藏文字符的键盘、语音、字符识别输入方式,藏文字形设计技术等内容。龙从军、刘汇丹的《藏文自动分词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阐述了藏语分词问题及处理策略,并有配套的相关语料库和分词软件。黄鹤鸣、马龙龙、赵维纳的《手写藏文字符识别研究》介绍了手写藏文字符识别、联机手写藏文字符识别处理。珠杰的《藏文文本自动处理方法研究》讨论了藏文排序方法、藏文音节规则和自动拼写算法及藏文停用词自动处理方法、藏文人名识别方法等。曹晖、于洪志、祁坤钰的《藏文词汇计量统计研究》通过对藏语文教材、主要大众传媒形式中的报纸、网络媒体建立语料库,对其词汇进行计量统计研究。龙从军、燕海雄主编的《中国民族语言研究与应用》汇总了当前学术界藏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方言、藏语史等基础研究和藏语计算处理等应用研究成果。

(二)藏语实验语音学研究

藏语实验语音学,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借助仪器仪表、计算机等工具,以藏语语音为研究对象。实验语音学传统上研究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基于语言学,另一类是基于言语工程。

基于语言学角度研究主要涉及语音的声学、生理和感知。声学角度主要关注藏语语音音节时长、韵律、调域等。相关研究成果不少:有祁坤钰、杨士宏的《基于词汇语料的白马藏语语音分析研究》,陈小莹的《藏语拉萨话双音节词重音的实验研究》,艾金勇的《藏语韵律单元的时长与音高研究》,郑文思、于洪志、 高璐的《藏语拉萨话调域统计分析》等。关于生理发声机制研究有张金爽、李永宏、方华萍、于洪志的《藏语新闻朗读语音停顿和呼吸重置关系研究》等。关于语音感知研究:谭克让、孔江平等的《藏语拉萨话元音、韵母的长短及其与声调的关系》和孔江平的《藏语(拉萨话)声调感知研究》二文,通过感知测试,对藏语拉萨话声调与元音韵母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此外还有桑塔的《藏语声调产生的原因探析——以安多天祝话单音节和双音节音调实验为个案》等。

言语工程主要涉及语音合成、识别及数据库建设,代表性的有陈小莹的《藏语拉萨话语音合成语料库的研究与建立》,珠杰、欧珠、格桑多吉、扎西加、高红梅等的《藏文音节规则库的建立与应用分析》,李天瑞、格桑多吉、仁青诺布、乔少杰等的《藏文音节规则模型及应用》,李冠宇、于洪志、李永宏、马宁等的《基于决策树的藏语拉萨话三音子模型》,高璐、于洪志、郑文思的《基于HMM的藏语拉萨话语音合成技术研究》,裴春宝的《基于藏语拉萨语语音识别中端点监测算法的研究》,周雁、赵栋材的《基于HMM模型的藏语语音合成研究》,公保才让的《基于声韵母的藏语语音合成研究》,普次仁、顿珠次仁的《基于LDA-MFCC的藏语语音特征提取技术研究》,德吉、安见才让的《基于特征识别的藏语语音识别研究》等。

三、   文化、教育以及语言政策与规划

(一)语言与文化研究

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研究是文化语言学的特点。胡书津、王诗文的《藏语文化语言学发凡》是我国首部集中论述藏语言与藏文化之间关系的一部著作。胡书津的《藏文数字藻饰词及其文化内涵》《藏语dgu “九”及其文化内涵》和胡书津、罗布江村的《藏语白色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等,从文化、思维和认知角度讨论藏语词义与文化之间关系。陈荣泽的《藏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人文背景》和《藏语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两文对藏语方言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其他还有崔军民的《藏语亲属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内涵初探》和《藏语言的文化功能探析》等。

(二)藏语文教学与翻译

藏语文研究在教育、新闻出版、翻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持续进步,与之相关的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藏语文教学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母语为藏语的学生教学活动研究,二是针对母语为非藏语的学生学习藏语进行研究。多数论著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如金鹏的《关于藏族地区语文问题的建议》就西藏地区中小学藏文课本问题、师资问题、扫盲问题、出版问题以及语文本身使用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马戎的《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对西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现状、教学授课体系以及当前西藏双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许文俊的《藏汉双语教学实施成效调查——以西藏拉萨地区的双语教学为例》认为西藏自治区推行以汉语为主加授藏语文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藏区最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之一。

藏汉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翻译活动的研究和相关翻译理论规范的研究。才旦夏茸的《新词翻译的若干意见》和马进武的《剖析汉译藏中八股式的严重弊病》两文讨论了汉藏互译问题。次旺边觉的《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政论文藏文翻译——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和仁增、 傅利平、桑杰的《藏文书名的特点及其汉译研究》,前文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藏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政论文特点及藏译原则;后文讨论藏文书名译成汉语应该注意的问题。拉都的《汉藏语法比较与翻译》讨论藏汉和汉藏翻译实践的特点和规律,提出要注重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差异,实现汉藏文化所载信息的对等传递或近似对等传递。

(三)语言规划与政策、语言生活研究

70年来,我国在藏语文规划与政策、藏区语言生活、藏汉互译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藏语文规划和规范化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必然,藏语文规范化是当代藏语文高度使用和巨大活力的体现。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胡坦的《藏语科技术语的创造与西藏现代化建设》,周炜的《西藏藏语新词术语规范工作初创时期的五个重要节点》,周炜、李永斌的《藏语和藏语规范化问题》,曲甘·宗玛多吉的《关于藏语文名词术语规范化之我见》等。上述研究以更好地服务藏语文使用为出发点,阐述了藏语文的使用与规范化之间的关系。

藏区语言生活研究:周炜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权益保护研究:关于西藏语言立法管理与教育的调查》和《西藏的语言与社会》等著作是近年来关于藏族聚居区语言权益、政策与实践、语言教学等语言生活进行探讨的研究专著。王浩宇、何俊芳的《天祝县藏族居民语言使用现状调查与思考》对甘肃省天祝县语言生活进行了分析,尹蔚彬的《四川省藏区语言生态研究及价值》认为科学认识四川省藏区复杂的语言生态现状,处理好各个语言之间的关系并顺应其发展,关乎该地区未来的发展。相关研究还有姚春林的《城市化进程中甘青藏区语言文化生活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为个案》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对我国部分省区藏族聚居区的语言使用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

(四)工具书与辞典编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语文辞书编撰进入一个新时期,各种工具书、词典相继出版。[3]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

1953年3月桑热嘉措编的《正字学》汇编了藏文常用字、词及词组,按藏文字母顺序检索。1954年格西季美·当曲编的《藏文字汇》出版,收集藏文基本词汇,并对词汇进行了注解。1955年才旦夏茸编著的《藏汉辞汇》则是小型藏汉双语对照词典。1957年格西曲札编著,法尊、张克强等翻译的《格西曲扎藏文辞典》出版。1958年泽旺朗嘉等编的《藏文同音词词典》出版,收字词4000多条。1964年民族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汉藏词汇》,共收录词条13000多条,对新词术语进行了规范。

2.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文化出版事业蒸蒸日上,藏文文字词典、口语词典及特征词典等陆续出版。于道泉主编的《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收词条29000多条,除日常用语外,还包括部分新词术语、医药、科技、天文历算等专用词,词条以藏文正字检索,后标有拉丁注音。华侃、龙博甲编的《安多藏语口语词典》共收词条11000多条,词条按藏文字母排序,部分词条有例句。张怡荪主编的《藏汉大辞典》于1985年出版,16开本,分上、中、下3册,是一部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的综合性藏汉双解大型工具书,全书收5万3千余条词目。1987年该辞典获吴玉章语言文字一等奖。为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民族出版社决定将其再版,把原来的16开本(上、中、下三册)改为小32开的缩印本,分为上下两册装订。改版时,还修订了个别词条。安世兴编著的《梵藏汉对照词典》是一部翻译和研究古藏文典籍时查阅梵文词汇的工具书,全书共收梵文词汇约25000多条,该词典按照梵文字母音序排列。李永昌选编的《藏文动词词典》,根据《藏汉大辞典》动词部分编选而成,共收动词词目2730余条,其中主要词条1630条。索朗多吉等编译的《藏语敬语词典》收录藏语敬语词5500多条,并加注了汉文。

藏文版词典有:山夫旦的《新编藏文词典》和扎西旺堆编著的《藏文动词变化表》等。《藏缅语语音和词汇》和《藏缅语族语言词汇》则为多语种语音和词汇对照工具书。

3.2000年以来的辞书出版

21世纪以来,已有词典根据需要继续再版,新词典以多语对照和图解为特点、行业专科词典为特色。主要有:堪布慈诚罗珠主编的《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是汉藏英三文对照工具书,一共收集常用新名词术语1900条、彩图1390张。詹中宏编译的《汉藏金融词典》是金融行业用工具书。扎西次仁编著的《藏汉英对照信息技术词典》为信息领域专用工具书。多拉、扎西加编著的《藏文规范音节频率词典》收录目前使用藏文音节8263个、梵文转写音节848个。胡书津的《藏语动词类型释要》一书共收录藏文单音节动词1242个,藏汉英三语对照,所收动词逐一释例,是语言文字工作者学习和研究藏语动词语法的重要参考书。此外还有贡布旺杰编的《藏语重叠词词典》等。

四、   通论、学术史研究

(一)藏语文通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一批民族院校和民族研究机构的成立,藏语文通论、教材的出版迫在眉睫,因此,陆续有通论性著作问世。如巴地的《藏族文字通论》、吉太加的《现代藏文语法通论》、才旺拉姆主编的《藏语语言学概论》、俄日尖措的《语言学新探》、格日加的《藏语语言学概论》等。

(二)学术史研究

70年来,藏语文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学术梳理对于藏语文的发展意义重大。相关研究有:瞿霭堂的《中国藏族语言文字研究五十年》、王远新的《近十年藏缅语语言、语法、词汇研究的主要成果》、周炜的《当代藏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尹蔚彬的《近十年来我国汉藏语比较研究的特点及意义》《21世纪初我国藏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及意义》等。

藏语言文字研究史著作类则有完玛冷智的《藏语言文字研究史》,华侃、桑吉苏奴、贡保杰、贡去乎尖措等的《藏语语言学史稿》等。

五、   结语

70年来,藏语文研究在藏语文本体研究、应用研究、词典编纂、计算语言学与实验语言学以及藏语文信息化建设、藏语文学术史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成绩斐然,开创了现代语言学意义上藏语文研究的新时代。我们为所取得成就欢欣鼓舞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到,藏语各个方言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均衡,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藏语文教育和研究人才的梯队建设等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们期待未来的藏语文研究在党的十九大政策的引领下,在党和国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支持下,取得更大进步。

由于时间跨度大,藏语文研究成果数量巨大,受篇幅和笔者水平所限,难免有遗珠之憾,还请方家海涵。

附录:藏语文研究论著索引(以文中出现的顺序为序)

金鹏主编:《藏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

瞿霭堂:《卓尼藏语的声调与声韵母的关系》[J],《中国语文》1962年第7期。

瞿霭堂:《藏语的复辅音》[J],《中国语文》1965年第6期。

黄布凡:《十二、十三世纪藏语(卫藏)声母探讨》[J],《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

张济川:《藏语声母lh-的来源与演变》[J],《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华侃:《甘南夏河、玛曲藏语中的复辅音声母比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车谦:《从gcig谈起——关于古藏语声母中清塞音、塞擦音送气和不送气问题》[J],《民族语文》1981年2期。

车谦:《吐蕃时期藏语声母的几个问题》[J],《民族语文》1986年第6期。

江荻:《藏语复杂声母系统及复杂演化行为》[J],《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

Betty Shefts Chang & Kun Chang, Spoken Tibetan Morphophonemic, Language, 1967.

Betty Shefts Chang & Kun Chang, Tibetan Prenasalized Initials, BIHP,XL,VIII,1977.

龚煌城:《古藏文的y及其相关问题》,台湾,HIHP,1977年。

瞿霭堂:《藏语安多方言韵母情况提要》[A],《民族语文研究文集》[C],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

华侃、于振江:《迭部藏语的一些语音、语法现象》[J],《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谭克让:《阿里藏语的复元音》[J],《民族语文》1980年第3期。

车谦:《古藏语里有复合元音吗》[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王尧:《藏语的声调》[J],《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

王尧:《藏语mig字古读考——兼论藏语声调的发生与发展》[J],《民族语文》1981年第4期。

胡坦:《藏语(拉萨话)声调研究》[J],《民族语文》 1980年第1期。

胡坦:《有声调藏语与无声调藏语之比较》,原载于《东亚语言和历史》Language and History in East Asia,Kyoto/Shokado,1988,收入胡坦:《藏语研究文论》[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

瞿霭堂:《藏语的声调及其发展》[J],《语言研究》1981年创刊号。

瞿霭堂:《藏语的变调》[J],《民族语文》1981年第4期。

黄布凡:《藏语方言声调的发生和分化条件》[J],《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张济川:《藏语拉萨话声调分化的条件》[J],《民族语文》1981年第3期。

格桑居冕:《藏语巴塘话的语音分析》[J],《民族语文》1985年第2期。

黄布凡、索南江才、张明慧:《玉树藏语的语音特点和历史演变规律》[J],《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胡坦:《藏语并列式复合词的一些特征》[J],《民族语文》1986年第6期。

胡坦:《藏语时间词探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胡书津:《藏语的敬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索南坚赞:《藏语敬语词的结构类型探讨》[J],《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

华侃:《藏语中反义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王青山:《谈谈古藏文词汇的拼写法》[J],《民族语文》1981年第4期。

周季文:《藏文异体词的整理》[J],《民族语文》1992年第2期。

高丙辰:《藏文藻饰词浅说——兼谈藏语的同义词》[J],《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

胡书津:《藏语并列四字格结构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胡书津:《试析藏语ABB型词的义位特点》[J],《民族语文》1990年第6期。

胡书津:《藏语A‘BAB型的四音格》[J],《民族语文》1986年第6期。

马月华:《藏语里一种特殊的四音组词结构》[J],《民族语文》1986年第1期

谭克让:《阿里藏语构词中的音节减缩现象》[J],《语言研究》1982年创刊号。

结昂:《工布藏语构词法》[J],《民族语文》1993年第4期。

华瑞·桑杰:《论藏语敬语》[J],《西藏研究》(藏文版)1997年第1期。

华瑞·桑杰:《藏语一词多义法》[J],《西藏研究》(藏文版)1997年第3期。

郭须·扎巴军乃:《略谈藏文量词》[J],《西藏研究》(藏文版)1993年第4期。

郭须·扎巴军乃:《古藏文词汇研究》[J],《中国藏学》(藏文版)1994年第2期。

安世兴:《藏文藻饰词释难》(藏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年。

金鹏:《论藏语拉萨口语动词的特点与语法结构的关系》[J],《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

金鹏:《藏语动词表三时的屈折形态简化的两种途径》[J],《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金鹏:《西藏现代口语动词的时态和体及其表达方法(兼述动词的特陈式和泛陈式)》[J],《西藏研究》1984年第3期1984年第4期1985年第1期(连载)。

瞿霭堂:《阿里藏语动词体的构成》[J],《民族语文》1980年第4期。

格桑居冕:《藏语动词使动范畴》[J],《民族语文》1982年第5期。

谭克让:《藏语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J],《民族语文》1988年第6期。

张济川:《藏语的使动、时式,自主范畴》[J],《民族语文》1989年第2期。

车谦:《藏语动词的自主和不自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2期。

王诗文、胡书津:《试谈藏语动词的结构及其语法范畴》[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

车谦:《试论藏语动词在句子中的核心作用》[J],《民族语文》1994年第5期。

金鹏:《藏语拉萨话动词的式及其表达方法》[J],《民族语文》1983年第1期。

金鹏:《藏语动词屈折形态向粘着形态的转变》[J],《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

黄布凡:《古藏语的动词的形态》[J],《民族语文》1981年第3期。

马进武:《藏语动词的三大特征》[J],《西北民族学报》1984年2期。

瞿霭堂:《藏语动词曲折形式的结构及其演变》[J],《民族语文》1985年第1期。

巴桑卓玛:《巴塘藏语动词屈折形态的分析化》[J],《民族语文》1990年第5期。

江荻:《藏语动词屈折现象的统计分析》[J],《民族语文》1992年第4期。

王会银:《藏语拉萨话动词的重叠形式》[J],《民族语文》1988年第3期。

王青山:《青海环海藏语的动词重叠式》[A],《民族语文研究文集》[C],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胡坦:《拉萨藏语几种动词句式的分析》[J],《中国语文》1984年1期。

胡坦:《藏语比较句》[J],《民族语文》1985年第5期。

胡坦:《拉萨藏语中的“是”字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谢广华:《拉萨藏语的句法结构》[J],《民族语文》1985年第6期。

格桑居冕:《论书面藏语单句的两大部类——陈述句与祈使句的结构》[J],《中国藏学》1995年第1期。

格桑居冕:《藏语复句的句式》[J],《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

金鹏:《藏语拉萨话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的用法》[J],《西藏民院学报》1984年第4期。

益西:《拉萨话的判断动词与存在动词》[J],《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胡坦:《藏语动词的名词化》[J],原载于《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学报·亚非语言文化研究》41辑,1991年。

王志敬:《藏语动名词探索》[J],《民族语文》1987年第1期。

王会银:《现代藏语拉萨话形容词重叠形式》[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6期。

张济川:《藏语形容词级的范畴》[J],《民族语文》1996年第6期。

胡书津:《书面藏语连词€啺駙啺?zhing的用法》[J],《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

Betty Shefts Chang & Kun Chang:  Eragativity in Spoken Tibetan,BIHP,1980.

胡书津:《藏文文法“La Sgra”格助词语法意义浅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胡书津:《藏语书面语同体格助词“de nyid”浅说》[J],《西藏研究》1985年第1期。

胡书津:《藏语格助词的句法功能——兼谈藏语格助词的特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民族语言文学专辑》1988年。

谢广华:《论藏语结构助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周毛草:《藏语方言时态助词研究》[J],《民族语文》1999年第6期。

格桑居冕:《藏文文法教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

胡书津:《简明藏文文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

周季文:《藏语语法》[Z],中央民族学院教材,1964年。

韩镜清等:《拉萨口语语法》[Z],1958—1959初稿,中央民族学院教材,1978年修定。

胡坦、索南卓嘎、罗秉芬:《拉萨口语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王志敬:《藏语拉萨口语语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孙宏开:《论藏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J],《民族语文》1992年第5—6期。

瞿霭堂:《论藏语的语法体系》[A],《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才旦夏茸:《藏文文法详解》(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54年。

华瑞·桑杰:《谈藏文后置词的构词特点》[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华瑞·桑杰:《动词的形态变化》[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郭须·扎巴军乃:《略析藏语连接词》[J],《西藏研究》(藏文版)1992年第4期。

奇珠:《试谈藏语动词范畴的若干问题》[J],《西南民院学报·藏语文研究》1992年第2期。

马进武:《藏语语法明灯》[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年。

金鹏:《藏语拉萨日喀则昌都话的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中科院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室藏语小组,瞿霭堂执笔:《藏语概况》[J],《中国语文》1963年第6期。

瞿霭堂、谭克让:《阿里藏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俞敏:《汉语的“其”与藏语的gji》[J],《燕京大学学报》1949年第37期。

俞敏:《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俞敏:《汉藏同源字谱稿》[J],《民族语文》1989年第1—2期。

黄布凡:《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订误》[J],《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

黄布凡:《敦煌(藏汉对照词语)残卷考辨综录及遗留问题》[A],《民族语文论丛》[C]第1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4年。

韩镜清:《现代藏语和汉语在构词方面的共同点》[J],《中国语文》1959年第5期。

车谦:《汉藏定语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车谦:《藏语里有补语吗》[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增刊。

王双成:《安多藏语轻重唇音的分化趋势》[J],《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

王双成:《藏语送气擦音的来源》[J],《语言科学》2015年第5期。

王双成:《藏语鼻冠音声母的特点及其来源》[J],《语言研究》2016年第3期。

王双成:《安多藏语复元音韵母的特点》[J],《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王双成:《安多藏语i的舌尖化及其类型学意义》[A],载戴昭明、J.A.马提索夫主编:《汉藏语研究四十年》[C],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1—87页。

仁增旺姆:《儿话韵尾在藏语中的形成机制——以舟曲勒卧话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年第6期。

尹蔚彬:《古藏语韵尾-r在今拉萨话中的变异》[J],《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

孙天心(Jackson T Sun):载赵嘉文、石锋、和少英主编:《汉藏语言研究——第三十四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论文集》[C],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523—536页。

王双成:《玛多藏语的声调》[J],《民族语文》2011年第3期。

孙天心:《求吉藏语的语音特征》[J],《民族语文》2003年第6期。

华侃、多杰东智、南卡多杰等:《藏语久治话的音位系统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J],《中国藏学》2015年第2期。

王双成:《安多藏语语音研究》[M],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

马进武:《藏语声韵学创新概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胡坦:《藏语同族词札记》[J],《汉藏语学报》2008年第3期。

张济川:《藏语词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

劲松、瞿霭堂:《嘉戎语藏语借词的时空特征》[J],《民族语文》2009年第2期。

马进武:《简论藏语同义词的积极作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仁增、傅利平、桑杰:《略论藏文藻饰词》[J],《中国藏学》2017年第1期。

仁增旺姆:《藏语存在动词的地理分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仁增旺姆:《“克”(khal)在下迭部藏语中引起的数词系统及相关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江荻:《藏语述说动词小句宾语及其标记》[J],《中文信息学报》2007年第4期。

王志敬:《藏语动词语法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邵明园:《安多藏语言说动词zer和bzlas的语法化》[J],《语言科学》2015年第1期。

邵明园:《中古藏语系动词》[J],《民族语文》2016年第2期。

多杰东智:《安多藏语自主非自主动词与格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多杰东智:《简析安多藏语动词的自主非自主与使动自动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多杰东智:《藏语安多方言VP+ɡ ndk句式与自动使动》[J],《民族语文》2009年第3期。

扎西才让:《安多口语使役态的特征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江荻:《藏语拉萨话的体貌、示证及自我中心范畴》[J],《语言科学》2005年第1期。

齐卡佳:《白马语与藏语方言的示证范畴》[J],《民族语文》2008年第3期。

周毛草:《安多藏语玛曲话动词的名物化》[J],《民族语文》2006年第5期。

胡坦:《藏语存在句》[A],《藏学研究丛刊·贤者喜宴》(3)[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炜:《藏语助动词yin的功能及其比较——关于〈米拉日巴传〉判断动词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伦巴尔·旦增拉宗:《拉萨口语中带有动词语尾“bafyinv”的句式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瞿霭堂:《藏语多动词谓语句的认知基础和模块化》[J],《民族语文》2018年第5期。

刘沛江:《藏缅语形容词的类型特征》[J],《语言研究》2017年第2期。

江荻:《现代藏语形容词谓语的构造及识别方法》[J],《语言科学》2005年第2期。

邵明园:《书面藏语的小称》[J],《语言科学》2012年第3期。

王志敬:《敦煌藏文与格标记la相关句法成分的辨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周毛草:《安多藏语玛曲话里的€啺?la)类助词》[J],《民族语文》2013年第6期。

周毛草:《古藏语作格助词在现代方言中的表现》[J],《民族语文》2011年第2期。

王志敬:《敦煌藏文语法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

马进武:《藏语语法之词格探微》[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王志敬:《从藏语格标记看结构语言学的局限性》[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王志敬:《论词类划分中功能标准与形式标准的结合——从藏语词类划分说起》[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王志敬: 《西方语言线性序列论的局限性——从藏语述宾结构说起》[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胡坦:《藏语研究文论》[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

黄布凡:《川西藏区的语言》[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黄布凡:《藏语藏缅语论集》[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瞿霭堂:《藏语卫藏方言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

周毛草:《玛曲藏语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3年1。

仁增旺姆:《迭部藏语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

邵明园:《河西走廊濒危藏语东纳话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

王诗文:《藏语康方言语法研究——德格话语法》[M],民族出版社2013年。

吴安其:《汉藏语的送气塞音》[J],《汉藏语学报》2007年创刊号。

施向东:《汉藏语唇辅音与半元音w的交替》[J],《语言研究》2006年第2期。

周季文、谢后芳:《敦煌吐蕃汉藏对音中声母对比》[J],《贤者新宴》(藏学研究丛刊5)。

薛才德:《汉藏语言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郑张尚芳:《五十身体词的藏汉对应》[J],《民族语文》2011年第4期。

冯蒸:《藏文sdob与汉语“辍”》[J],《民族语文》2007年第1期。

江荻:《汉藏语“冰雪”类词的音变及关系溯源》[J],《民族语文》2007年第6期。

王用源、施向东:《汉语和藏语复音拟声词的比较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郑伟:《汉语和藏语的“来”》[J],《民族语文》2007年第2期。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金理新:《汉藏语系核心词》[M],民族出版社,2012年。

施向东:《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王志敬:《藏汉语亲属关系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年。

梅祖麟:《上古汉语动词浊清别义的来源——再论原始汉藏语*S-前缀的使动化构词功用》[J],《民族语文》2008年第3期。

王志敬:《藏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与发生学关系》[J],《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王志敬:《论藏汉语同源持续体标记》[J],《语言研究》2007年第3期。

张军:《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蒋颖:《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9年。

丁邦新:《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J],《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

孙宏开:《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语言研究》2011年第1期。

孙宏开:《前缀,前置辅音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有关汉藏语系音节结构构拟的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

马提索夫、孙天心、田阡子等:《藏缅语前缀的动态演化:澄清一些误解》[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戴庆厦:《汉藏语被动句的类型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戴庆厦:《汉藏语并列复合词韵律词序的类型学特征——兼论汉藏语语法类型学研究的一些认识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3期。

瞿霭堂、劲松:《汉藏语言研究新论》[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

吴兵、江荻:《藏文国际码软件的发展与技术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8期。

江荻、龙从军:《藏文字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中国标准出版社编:《信息处理用藏语短语分类与标记规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年。

江荻编著:《藏文识别原理与应用》[M],商务印书馆,2012年。

欧珠、扎西加:《藏语计算语言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高定国、珠杰编著:《藏文信息处理的原理与应用》[M],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龙从军、刘汇丹:《藏文自动分词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

黄鹤鸣、马龙龙、赵维纳:《手写藏文字符识别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6年。

珠杰:《藏文文本自动处理方法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

曹晖、于洪志、祁坤钰:《藏文词汇计量统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龙从军、燕海雄主编:《中国民族语言研究与应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祁坤钰、杨士宏:《基于词汇语料的白马藏语语音分析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陈小莹等:《藏语拉萨话双音节词重音的实验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艾金勇:《藏语韵律单元的时长与音高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郑文思、于洪志、 高璐等:《藏语拉萨话调域统计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张金爽、李永宏、方华萍、于洪志等:《藏语新闻朗读语音停顿和呼吸重置关系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谭克让、孔江平:《藏语拉萨话元音、韵母的长短及其与声调的关系》[J],《民族语文》1991年第2期。

孔江平:《藏语(拉萨话)声调感知研究》[J],《民族语文》1995年第3期。

桑塔:《藏语声调产生的原因探析——以安多天祝话单音节和双音节音调实验为个案》[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陈小莹:《藏语拉萨话语音合成语料库的研究与建立》[J],《科技信息》2013年第9期。

珠杰、欧珠、格桑多吉、扎西加、高红梅等:《藏文音节规则库的建立与应用分析》[J],《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2期。

李天瑞、格桑多吉、仁青诺布、乔少杰等:《藏文音节规则模型及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李冠宇、于洪志、李永宏、马宁等:《基于决策树的藏语拉萨话三音子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年第9期。

高璐、于洪志、郑文思等:《基于HMM的藏语拉萨话语音合成技术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2期。

裴春宝:《基于藏语拉萨语语音识别中端点监测算法的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周雁、赵栋材:《基于HMM模型的藏语语音合成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年第5期。

公保才让:《基于声韵母的藏语语音合成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年第1期。

普次仁、顿珠次仁:《基于LDA-MFCC的藏语语音特征提取技术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德吉、安见才让:《基于特征识别的藏语语音识别研究 》[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年第1期。

胡书津、王诗文:《藏语文化语言学发凡》[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年。

胡书津:《藏文数字藻饰词及其文化内涵》[J],《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

胡书津:《藏语dgu “九”及其文化内涵》[A],《藏学研究论丛》[C]第4期,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

胡书津、罗布江村:《藏语白色颜色词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陈荣泽:《藏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人文背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

陈荣泽:《藏语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J],《西藏研究》2016年第5期。

崔军民:《藏语亲属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内涵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崔军民:《藏语言的文化功能探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金鹏:《关于藏族地区语文问题的建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马戎:《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J],《中国藏学》2011年第2期。

许文俊:《藏汉双语教学实施成效调查——以西藏拉萨地区的双语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第2期。

才旦夏茸:《新词翻译的若干意见》(藏文),《青海民族语文工作》1983年第1期。

马进武:《剖析汉译藏中八股式的严重弊病》[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2000年第3期。

次旺边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政论文藏文翻译——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J],《民族翻译》 2013年第4期。

仁增、 傅利平、桑杰:《藏文书名的特点及其汉译研究》[J],《中国藏学》2016年第2期。

拉都:《汉藏语法比较与翻译》[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

胡坦:《藏语科技术语的创造与西藏现代化建设》[J],《中国藏学》1998年1期。

周炜:《西藏藏语新词术语规范工作初创时期的五个重要节点》[J],《中国藏学》2016年第S1期。

周炜、李永斌:《藏语和藏语规范化问题》[J],《中国藏学》2008年第2期。

宗玛多吉:《关于藏语文名词术语规范化之我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周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M],人民出版社,2013年。

周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权益保护研究:关于西藏语言立法管理与教育的调查》[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年。

周炜:《西藏的语言与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王浩宇、何俊芳:《天祝县藏族居民语言使用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

尹蔚彬:《四川省藏区语言生态研究及价值》[J],《中国藏学》2016年第1期。

姚春林:《城市化进程中甘青藏区语言文化生活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

桑热嘉措编:《正字学》[M],青海民族出版社,1953年。

格西季美·当曲编著:《藏文字汇》[M],民族出版社,1954年,转引自当增扎西:《现代藏文辞书的发展》[J],《中国藏学》2011年第2期。

才旦夏茸:《藏汉辞汇》[M],青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格西曲札编著、法尊、张克强等译:《藏文辞典》[Z],民族出版社,1957年。

民族出版社整理出版:《汉藏词汇》[Z],民族出版社,1964年。

于道泉主编:《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Z],民族出版社,1983年。

华侃、龙博甲:《安多藏语口语词典》[Z],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

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Z],民族出版社,1985年,1993年再版。

安世兴编著:《梵藏汉对照词典》[Z],民族出版社,1991年。

李永昌选编:《藏文动词词典》[Z],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版,后1993年再版。

索朗多吉等编译:《藏语敬语词典》[Z], 民族出版社,1993年。

山夫旦:《新编藏文词典》(藏文),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扎西旺堆:《藏文动词变化表》(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90年再版。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藏缅语语音和词汇》[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黄布凡主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堪布慈诚罗珠主编:《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Z],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

詹中宏编译:《汉藏金融词典》[Z],民族出版社,2010年。

扎西次仁:《藏汉英对照信息技术词典》[Z],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多拉、扎西加编著:《藏文规范音节频率词典》[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胡书津:《藏语动词类型释要》[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贡布旺杰:《藏语重叠词词典》(藏文),民族出版社,2004年。

巴地:《藏族文字通论》(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

吉太加:《现代藏文语法通论》(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才旺拉姆:《藏语语言学概论》[M],民族出版社,2012年。

俄日尖措:《语言学新探》(藏文),民族出版社,2002年。

格日加:《藏语语言学概论》(藏文),《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瞿霭堂:《中国藏族语言文字研究五十年》[J],《中国藏学》2004年第1期。

王远新:《近十年藏緬语语言、语法、词汇研究的主要成果》[J],《西藏民院学报》1990年第2期。

周炜:《当代藏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尹蔚彬:《近十年来我国汉藏语比较研究的特点及意义》[J],《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

尹蔚彬:《21世纪初我国藏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及意义》[J],《中国藏学》2014年第3期。

完玛冷智:《藏语言文字研究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华侃、桑吉苏奴、贡保杰、贡去乎尖措:《藏语语言学史稿》[M],民族出版社,2018年。

[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数位典藏理论探讨和软件平台建设及其实践研究”(编号:14ZDB156)的阶段性成果。

[2] 瞿霭堂:《中国藏族语言文字研究五十年》[J],《中国藏学》2004年第1期。

[3] 可参当增扎西:《现代藏文辞书的发展》[J],《中国藏学》2011年第2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