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藏学  > 研究机构  >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1-10-26 14:31:3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地理资源所的定位是: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建设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陆地表层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研究,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究机构。

2016年,地理资源所制定了研究所“十三五”规划,认真推进特色研究所改革试点工作。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所职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进实施新时期办院方针,主动作为、深化改革,推进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智库作用显著,支撑国家重大政策决策和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成为中科院代表性成果;新争取国家“十三五”重大科研任务成效突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地理资源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中心)、30个研究室(中心)组成,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纽带的“一三五”科研组织模式。7个实验室(中心)是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地理资源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与其他单位共建国土资源部、北京市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设有理化分析中心和五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禹城综合实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3个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建成中国物候观测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和同位素观测网3个全国性观测研究网络,共同构成了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成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分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设在该所。此外,还设有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专业图书馆。 

至2016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编职工616人。其中科研人员443人、科技支撑人员12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1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22人。

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新增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0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新增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新增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新增1人)。

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设有环境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硕士)、农业信息化(农业硕士)、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791人(其中硕士生273人、博士生493人、香港地区博士生1人、外国留学生24人),在站博士后278人。

截至2016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1207项(包括新增项目/课题533项)。其中,主持国家研发计划项目9项(新增9项),课题39项(新增39项),863课题2项,973项目1项,课题14项,科技支撑项目1项,课题1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课题5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基金26项(新增3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面上项目213项(新增4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3项(新增3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新增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新增1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新增1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16项(新增2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研究项目10项(新增2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3项(新增3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40项(新增26项)。

2016年,地理资源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其中,“国家电子政务协同式空间决策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国家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体系研究与业务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工业有机污染场地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合理格局及决策支持示范应用”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城市高精度时空信息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获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6年,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1658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877篇,国内刊物710篇,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71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78部,获得授权专利25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2项,完成区域(全国)发展规划25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3项。共有22份咨询报告与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用。

2016年,孙九林分别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科院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刘卫东、董锁成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牛书丽、郭庆军入选“杰青”,张扬建、赵艳、陈同斌入选“万人计划”,汤秋鸿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赵艳获得“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6人入选院特聘研究员“特聘核心骨干”,12人入选院特聘研究员“特聘骨干人才”,4人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

2016年度新争取到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1项,新争取国际合作经费达到2175万元。与蒙古地理所、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俄罗斯国立莫斯科M.V.罗蒙诺索夫大学地质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牛津大学、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国际机构签署科研合作协议12项;主办了7个国际学术会议、2个两岸三地会议和2次国家级发展中国家培训班;全年出访人员378人次,接待来访人员305人次;引进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国际杰出学者项目1项、国际访问学者项目4项、国际博士后项目7项;苏奋振当选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信息委员会共同主席,刘彦随当选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席;闵庆文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顾问小组主席;兰恒星当选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滑坡术语专委会主席。董锁成荣获“第二十届独联体国家区域合作国际研讨会勋章”。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挂靠在地理资源所。该所为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分会理事长单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和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等13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划的相关分支机构设在该所。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版)、《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生态旅游》等。 

来源:http://www.igsnrr.cas.cn/gkjj/(有修订)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