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藏学  > 研究机构  > 甘肃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1-10-13 15:23:2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省内成立最早的、以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于1962年正式定名为甘肃省民族研究所,时为地级建制,编制60余人。上世纪60年代后期被停办,研究人员被谴散,办公场所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厂占用,所积累的许多宝贵资料也丧失殆尽。1981年3月恢复重建,恢复后省民族所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30人,下设民族历史宗教研究室、民族学研究室、民族经济教育研究室、编辑部和办公室,隶属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恢复后,由于原址被其他单位占用,未能退还,所以从1981年至1984年,一直在兰州饭店租房办公。1984年6月,省政府为该所在现南滨河东路479号调剂分配了一层办公用房,一直沿用至2013年5月。2013年6月以来,兰州市实施旧城改造项目,该所办公场所被拆迁,之后在城关区雁西路3477号金雁花园租用两套住宅房作为现临时过渡办公用房。现全所在职人员27名,专业技术人员21名,其中,高级职称(正副研究员、编审副编审)8名(正高3名,副高5名),中级职称11名(助理研究员6名、编辑2名),初级职称的2名。事管人员4名。工勤人员2名。一个以中青年研究人员为骨干,高、中、初级专业人员相配套,研究方向和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人才结构逐步形成。多年来,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出版发表了大量优秀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主要有《甘肃省民族志》、《甘肃省宗教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拉卜楞寺与黄氏家族》、《藏传佛教曼荼罗艺术》、《东乡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专著、论著多部。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研究课题。该所主办的学术期刊《甘肃民族研究》创刊于1981年,至今已办了36年,已出刊140多期,发表各类论文2200多篇。该所已成为民族理论界乃至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研究机构。

近年我所积极为党的民族工作履职尽责,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新时期甘肃民族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整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甘肃民族工作概览》一书的出版发行工作。该书的出版得到了省上有关部门、各市州和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度评价,为各有关方面了解我省民族工作成就、经验提供了佐证。我所研究人员参与的省委委托专项研究课题《甘肃民族宗教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结合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对全省民族宗教工作现状、特点等做了总结分析。

服务全省民族团结,促进全省宗教和顺,是我们开展民族研究工作一贯的宗旨和目标,也是谋划开展研究课题选题的重要遵循。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伊斯兰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得出伊斯兰教中国化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伊斯兰教中国化趋势不可逆转,西北地区伊斯兰教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等重要结论。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多藏区藏传佛教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就新时期这一区域藏传佛教发展的新特点做了研究,提出安多藏区藏传佛教信仰具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藏传佛教总体平稳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完成的国家民委项目《宗教影响民族团结》就甘肃主要宗教对民族团结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做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另外,经我所推荐,副研究员杨勇同志获得201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坚持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谋划研究课题,服务决策咨询和参考。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河首曲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研究》,对当前玛曲县等黄河源区生态退化问题及成因做了详细调查研究,从生态补偿等角度提出了意见建议。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河上游藏区水电开发补偿调查研究》,从库区政府、水电企业、库区群众、移民如何共享开发利益问题切入,对库区民生改善、脱贫致富等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完成的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甘肃藏区生态城镇化建设长效机制研究》对当前甘肃藏区生态城镇建设的有利、不利因素,机遇和挑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完成的国家民委项目《城镇化加速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在的现状、特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成因及发展趋势等做了分析。

甘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甘肃打造“一带一路”黄金段、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以及发展民族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特色优势资源。我所作为民族研究单位,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及创新。承担的省文化专项课题《甘肃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建设》,对全省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研,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文化遗产纳入网络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完成的国家民委项目《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研究》与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文化繁荣紧密相关,为促进散居区少数民族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民族文化繁荣提出了意见建议。我所研究人员撰写完成的专著《传承与变迁》对甘肃藏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变迁等做了详细的总结和论述。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更是全省贫困人口集中、贫困面广的地区。我所研究工作紧跟全省扶贫工作大局,积极开展对贫困成因及对策建议的研究。完成的国家民委项目《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和承担的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甘肃藏区精准扶贫与构建内生力反贫困模式研究》认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重叠的特点,在民族特色浓厚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与反贫困应侧重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使少数民族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我所在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双联”实践,与省民族歌舞团共同为我所双联点张家川县张绵驿乡南梁小学捐助了价值3.6万元的200套桌椅,并协调有关爱心人士,捐助 4万帮助该校回族小女孩马晓燕安装了假肢。因“双联”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我所被省直机关工委评选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甘肃民族工作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也有充分的现实条件。民族特色优势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优势资源,同时,民族工作自身也需要依托这样的大舞台,在双向互动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完成的国家民委重点项目《民族工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以甘肃为例》,对甘肃各民族参与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五通、促进对外交流等做了详细论述,对民族工作如何参与、融入、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了积极的探索。

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发挥咨政育人的作用,是我所不可推卸的责任。2015年我所研究员张世海同志被遴选为省委讲师团成员,先后赴甘南、临夏等民族地区,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国宗教工作会等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开展了十多场宣讲活动,对党和政府民族理论政策新特点新动向等做了深入的解读和宣讲。我所创办的刊物《甘肃民族研究》本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的办刊宗旨,立足甘肃、面向西北、兼顾全国,以服务广大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服务于关注关心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为己任,不断提高办刊质量,近4年办刊16期,发表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文章230余篇,在宣传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负责和承担有关志书的撰写和续修,是我所研究工作的优良传统。近年,主要承担的志书有《甘肃省志•民族志(续修)》、《甘肃省伊斯兰教续志》、《甘肃省佛教续志》和《百年回族实录甘肃卷》。在总结以前修志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将以上志书做成精品志书,真实、翔实、细致、全面的记录民族、宗教工作等的概况、发展和事迹等,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

服务于依法治国,积极开展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问题探讨和研究。我所研究人员先后发表了《甘肃民族法制建设研究》、《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立法问题研究》等论文。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在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召开。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世海同志作为专家学者代表参会,并在会上以《加强甘肃民族法制文化研究助推民族法制建设》为题做了学术发言,该文被《甘肃法制报》全文刊登。

近4年,我所研究人员在《中国藏学》、《人大复印资料》、《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宁夏社会科学》、《中南大学学报》、《开发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四川民族学院学报》、《青藏高原论坛》、《甘肃水利水电》、《安多研究》、《甘肃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和省部级公开、内部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一些研究成果在《甘肃法制报》、《中国民族报》、国家民委《决策咨询要报》等上发表或采用,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质量不断攀升。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