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瑞凤及其藏文语法三部曲

发布时间:2021-09-26 16:18:35 |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 | 作者: | 责任编辑:

山口瑞凤是日本著名的藏学家和佛教学者,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成田山佛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他出生于1926年,日本石川县人,1949年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部,师事于著名梵文学家辻直四郎博士和东方学权威专家中村元博士,1958年从东京大学大学院毕业后,赴法国高等研究院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后任法国中央科学研究所(CNRS)研究员,1964年回国,就职于东洋文库任专职研究员,从1970年起历任东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名誉教授,1986年从东京大学退休后,被名古屋大学返聘,期间兼任成田山佛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洛克菲勒(Rockefeller)财团海外研究员等职。其学术成果多次获日本学术界的嘉奖。山口瑞凤门下人才辈出,现在活跃日本藏学界的许多学者都是他的学生,如:驹泽大学的藏传佛教权威专家松本史朗教授和唯识学家袴谷宪昭教授,国士馆大学的研究西藏历史的原田觉教授以及筑波大学的研究藏传佛教中观学的吉永千鹤子博士等都是现在日本藏学界的领军人物。

山口博士的藏学研究领域涉及面广,包括藏族历史、宗教与语言等方面,成果丰硕,影响颇大,被称为日本藏学研究第一人。从20世纪60年代始就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藏族的历史论文,其中有《苏毗的领地:藏地区和孙波茹》(《蘇毘の領界》,《东洋学报》50-4,昭和43年)、《东女国与白兰:朗氏和章氏》(《東女国と白蘭》,《东洋学报》52-3,昭和46年)、《女国的部族名——穆(dmu)氏》(《女国の部族名dMu》,《日本西藏学会会報》19,昭和48)、《西藏历学》(《チベットの暦学》,《铃木学术财团研究年报》10,昭和48年)、《古代西藏历史考异》(《古代チベット史考異》上下,《东洋学报》49-3·4,昭和41、42年)、《七世纪前半叶吐蕃与尼泊尔的关系》(《七世紀前半の吐蕃とネパールの関係》,《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化交流研究施设研究纪要》2·3,昭和53年)、《松赞干布十六条法的虚构性与吐蕃的刑法》(《ソンツェン·ガンムポ王の“十六条法”の虚構性と吐蕃の刑法》,《隋唐帝国と東アジア世界》,昭和54年)、《朗达玛被杀害的前后》(《ダルマ王殺害の前後》,《成田山仏教研究所纪要》5,昭和55年)、《西藏史料的年次计算法》(《チベット史料の年次計算法》,《东洋学报》63-3·4,昭和57年)、《藏文史书中对汉文史料的误传》(《チベット史における漢文史料の誤伝》,《东洋学报》66-1·2·3·4,昭和60年)、《〈西藏王统世系明鉴〉作者及年代考》(《《諸王統史明示鏡》の著者と成立年》,《东洋学报》60-1·2,昭和53年)等。另外,他还编有《东洋文库所藏藏文历史著作目录》(Catalogue of the Toyo Bunko Collection of Tibetan Works on History)、《斯坦因搜集藏语文献解题目录》(《スタイン蒐集チベット語文献解題目録》上下冊,东洋文库,昭和52年)、《敦煌出土藏语佛教文献的分类研究》(《敦煌出土チベット語仏教文献の分類的研究》,东洋文库,昭和58年)、《西藏的佛教与社会》(《チベットの仏教と社会》,春秋社,1986)。另著有《吐蕃统治时代》(《讲座敦煌》2)、《敦煌胡语文献》(《讲座敦煌》6)、《西藏》(《チベット》,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东洋丛书3-4)等书。

山口博士也有不少研究藏传佛教的成果,发表有长篇论文《活佛研究》(《“活仏”について》,《玉城康四郎博士還暦記念論集——仏の研究》,昭和52年)、《朗达玛对佛教的迫害及谋杀他的凶手》(《ダルマ王の破仏とその殺害者》,《勝又俊教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昭和55年)、《西藏佛教典籍解题I》(《チベット仏教典籍解題I》,《成田山仏教研究所紀要》7,昭和57年)、《藏传佛教与新罗的金和尚》(《チベット仏教と新羅の金和尚》,《新羅仏教研究》,昭和48年)、《觉囊派的如来藏思想及其批判》(《チョナンパの如来蔵説とその批判説》,《田村芳郎博士還暦記念論集——仏教教理の研究》,昭和57年)等。1986年被名古屋大学返聘后,重点又转到与藏传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印度佛教的研究,其成果有《了义·未了义的意义——经集的中观注释》(《了義·未了義の意義<スッタニパータ>の中観的注釈》,《印度哲学仏教学》11号,1996年)、《佛教与土著信仰》(《仏教と土着信仰》,《駒沢短期大学仏教論集》2号,1996年)、《评说印度佛教哲学史》(岩波書店,2010)等。

在藏语言研究方面,山口博士的研究业绩尤为出色。早年就发表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藏语文言语法教科书》(《チベット語文語文法教科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中心,昭和44年)、《翻译梵藏文中的自动词语句研究》(《訳梵蔵文における自動詞文の研究》,《大仓山学院纪要》1,昭和29年)、《论藏语句法》(《チベット語の文法について》,《大仓山学院纪要》2,昭和30年)、《论藏语接续辞te》(《チベット語接続辞teについて》,《东洋学报》39-4,昭和32年)、《接续词〈dang〉和〈na〉的用法演变》(《接続辞〈dang〉と〈na〉の用法の変遷——チベット語文典の不備(I)》,《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化交流施设研究纪要》6,昭和59年》、《La义七字的用法分类和de nyid的解释》(《La義七字の用法分類とde nyidの解釈——チベット語文典の不備(II)》,《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化交流施设研究纪要》7,昭和60年)、《关于敦煌藏文词语的解释——lde bu与lte bu的混淆》(《敦煌チベット文語の解釈について——lde buとlte buの混同》,《東京大学文学部文化交流研究施設研究紀要》1,昭和50年)、《助动词〈yin〉〈yod〉和动词〈dug〉——包含译经文在内的古代文献的用法》(《高崎直道博士還暦記念论集》,1987)、《藏语的自我使役式》(《藤田宏达博士花甲纪年论集》,1989)、《yan chad/man chad的用法》(《yan chad/man chadの用法》,《成田山仏教研究所紀要》20号,1997年)等数十篇论文。

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又先后出版了三大部研究藏文语法方面的专著,被称为“藏文语法三部曲”。1998年出版的第一部专著《藏语文言语法》(《チベット語文語文法》,春秋社)是以全新的观点对藏文语法特色进行学术性的剖析,并举出藏文文献中的历史用例来说明语法结构及其问题点。此书最大的特色就是脱离了传统的语法解说方式,以现代的学术观点重新审视藏文语法。然而,由于过渡倾向于学术性的解说,同时对文章的整体构造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不便于初学者掌握和了解。因此,2002年他又推出了第二部专著《藏语文言文典概说》(《概説チベット語文語文典》,春秋社)一书。该书是作者基于自己对藏语的独到理解作了较为系统的概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提出了“二元表现样态论”的观点,并以此观点来总括藏文的所有特性,特别是对古藏语的文章结构以及语法的一般规定作了分析和归纳。所以,该书不是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而成的一般性的语法解说书,也不是对被西藏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吞米桑布扎(Thon mi sambhota)的《三十颂》(Sum cu pa)和《性入法》(rTags kyi‘jug pa)语法书的简单再解释。为了让读者理解他自己独创的“二元表现样态论”的主张,山口博士在书的序言中列举了许多通俗易懂的例句,作了极为详尽的说明。此外,关于“两种表现样态构造”,他在《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纪要》上(第25期,2002年2月)还发表了题为“二表现位相与假说法——藏语的基本构造”的专门研究论文,可以参考。

所谓“二元表现样态”,简单地说,就是“表现主体样态”和“对象样态”的两种表现形式。在藏语中,作为句子主语的人称代词完全不受体言和用言的形态限制,表述的主要区别在于表述自己或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人物和事由时,经常作为主观性的表现主体来叙述,而与自己无关的客观存在的其他东西作为的一般叙述对象来表现,这就是二元构造。“表现主体”即指“说者”或“笔者”对眼前所感知到的人或物,都是属于“表现主体”所认定、判断、推测的范畴,无论是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主观上都把他们作为他者进行叙述。与此相对,“对象样态”就是其他表现主体所叙述的传闻等事象作为客观的状态、动作,是被记述的对象。所谓表现样态,即从表现主体看自己的位置和跟自己相对的对象位置而展开的语言表述的两种场面,把这种语言表述提示给理解方的一种想法就是表现样态。山口博士认为,这两种表述样态在文章中可以简单地相互变换而构成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所以只要通过对这两种表现样态的各种不同情形、场合进行详细分析、归纳和总结,就能够准确地把握藏文的特点。换言之,如果能够对这两种表现样态正确理解,把握它们之间相互交替使用的样态,就能明白藏文文章构造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他强调,藏文除了这两种样态外,没有其他表现方式。这与历来主要根据印欧语的立场来理解分析藏语,即以别的语言来套说藏语语法不同,而是根据藏语自身的特点来把握藏文的构造,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的语法解释,从另一个角度对藏语文法作出新的诠释。

2003年初,山口博士出版了第三部专著《藏语文言文典要诀》(《要訣チベット語文語文典》,成田山新胜寺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继续对这种“二元表现样态”主张从深度方面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这主要是为专业阅读藏文文献,特别是佛教经论的人提供参考。所以本书或许可以说是山口博士研究藏语文法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三部专著各自虽有微妙的差别,但构成体系基本相同,这从各自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大框架基本一致,如把语法的记述区分为“词”与“辞”来解释,前者又分为体言和用言,这说明山口博士完全掌握了藏语独自的语法体系的基本构造,与印欧语系的语言构造区别开来。这三部书的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从藏文文献中精选出许多实际用例,但各自又有不同的侧重和特点,如第二部专著所举的用例没标出典,但注明了用例所属的大致时代,如11世纪以前划为古代,16世纪以前划为中世,17世纪以后划为近世,又分别以古、中、近的略号表示。而在第一、三部专著中,对每个用例不仅标明文献的名称,还列出了详细叶数和页码。此外,第一部书中所列的参考文献最多,几乎包括了第三部书所有的文献,但第三部书所使用的藏译本《大日经》是第一部书所没有的。由于第二部书是概说性的读物,所以没有索引,但在书后附录中,列有非常详细的辞典和语法书的参考书目,这对初学者提供很好的便利和实用,而第一、三专著的最后附录中都有详细的索引,这对读者非常实用。

总之,山口博士的藏学研究成就令人叹服和敬仰,特别是他的藏文语法三部曲不仅有利于藏文的学习和理解,特别是对研读藏文佛典的专业人员,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附录:《藏语文言文典要诀》目录

第一章 文字和正字法

第一节 文字的构成

第一项 三十辅音字与元音记号

Ⅰ三十辅音表和罗马字的转写方式  Ⅱ四元音及其记号

第二项转写梵语用的文字和文字发音表

Ⅰ转写梵语的特殊文字

A六反字log yig drug B梵语元音的表示方法

C书写梵语带气音ha字的表示D转写梵语的实例

第二节 正字法

第一项 构字法

Ⅰ有足字四种vdogs yig bzhi

A ya添足七字ya btags B ra添足十四字ra btags

C la添足六字la btags D wa添足十八字wa btags

Ⅱ有头字三种mgo can gsum

A ra有头字ra mgo can B la有头字la mgo can

C sa有头字sa mgo ca

Ⅲ前加字五种sngon vjug lnga

A ga前加字ga vphul can B da前加字da vphul can

C ba前加字ba vphul can D ma前加字ma vphul can

E va前加字va vphul can

Ⅳ后加字十种rjes vjug bcu

Ⅴ再后加字二种yang vjug gnyis

A再后加字da B再后加字sa

第二项 字句的划分

第二章 词和体言

第一节 名词

第一项 名词的形态

Ⅰ一个音节形式的名词

A开音形式的名词B闭音形式的名词

Ⅱ两个音节形式的名词

A冠有a字的名词B伴有接尾辞的名词、形容词、动词

C由形容词、动词加接尾词变化而成的名词

a由形容词变化而来的名词b由动词变化而来的名词

第二项 年·月的名称

Ⅰ年的名称 Ⅱ月的名称

第三项 惯用句和敬语

Ⅰ惯用句

1、古代的惯用句2、后弘期佛教兴起以后的惯用句

3、与敬语有关的惯用句

Ⅱ敬语

1、与身体有关的敬语2、亲属以及人际关系的敬语

3、对工具、食物的敬语4、行为动作、事象关系的敬语

第四项 复数接尾词

Ⅰ表示名词等复数的接尾词 Ⅱ以属格助词连接的复数

接尾词 Ⅲ用在代名词后的复数接尾词

第二节 数词

第一项 基数

Ⅰ一般性表记

A基数记号与表记方式

1、20之前的数字2、21以后的数字

B数的单位名称

Ⅱ特别的表记

A表示数的词grangs brda B表数词的用例

第二项 序数、倍数与分数的表现

Ⅰ序数

A一般性的序数表现B古代的序数表现

C非序数的数表现

Ⅱ倍数、分数表现与四则算用语

A倍数的表示方法B分数的表示方法C四则算用语

第三项 各种数的表现和单位名称

Ⅰ各种数的表现

A伴有基数的名词、副词、类别数量名

B度量衡与时间1、长度2、大小3、重量4、时间

Ⅱ数表现的用例

第三节 代名词

第一项 人称代名词

Ⅰ人称代名词表 Ⅱ人称代名词的其他形式

第二项 指示代名词与指示代名形容词

Ⅰ指示代名词表

Ⅱ指示代名词的特殊用法

A近称指示代名词的特殊用法B指示代名词的重说用法

C时间的远近Dvdi ka/ de ka与vdi pa/ de pa的意思

第三项 疑问代名词与疑问代名形容词

Ⅰ疑问代名词的种类  Ⅱ疑问代名词的用法

Ⅲ反问词的用法 Ⅳ总括性的表现 Ⅴ疑问代名形容词

第四项 不定代名词

Ⅰ疑问代名词系的不定代名词

Ⅱ固有的不定代名词、不定代名形容词

第五项 关系代名词

Ⅰ关系代名词性质的用法 Ⅱ关系代名词的用法

第四节 体言的用法

第一项 句子的主格

Ⅰ相对于由名词·名词句构成补语的主格词

Ⅱ相对于形容词、自动词、他动词的主格词

第二项 作为句子补语的用法

Ⅰ叙述补语

A一般性的叙述补语 B两重主格据的发生

Ⅱ资格补语与评价补语

A资格补语的成立 B评价补语

第三章 词与用言

第一节 形容词

第一项 形容词的种类和形态

Ⅰ形容词的种类

A表示色彩、形状等视觉对象的具体特征

B表示性质、状态等经验性的特征

C评价形容词D心像形容词

Ⅱ形容词的形态

A具有一般概念化意思的形容词 B缩小概念的形容词

第二项 形容词的二用法

Ⅰ二用法的相异

A叙述形容词

1、叙述形容词的一般性用法/ 2、两重主格句的叙述形容/ 3、由心像形容词来表现主体的叙述/ 4、由其他表现主体来叙述传闻。

B修饰形容词的用法

1、后置修饰形容词的形态/ 2、修饰形容词的前置

Ⅱ叙述形容词的名词化

A以名词化形容词作为主格补语的补述句

B以名词化形容词作为资格补语的准补述句

第三项 形容词的比较级表现和最上级表现

Ⅰ比较级表现 Ⅱ最上级表现

第二节 副词

第一项 一般副词

Ⅰ一般副词的用法

A用言的修饰、句子的修饰 B名词性的用法

Ⅱ一般副词的种类

A通常副词的种类

1、时间副词/ 2、空间副词/ 3、样态副词

B拟态、拟音副词和反复副词

1、拟态、拟音副词的用例/ 2、反复副词用例与词汇

C表示极限的副词1、ra的用法/ 2、la的用法

D惯用形的副词句

第二项 接续副词与再说副词

Ⅰ接续副词

A古代的接续副词B后代世俗文中出现的新接续副词

Ⅱ再说副词

第三项 疑问副词·不定副词·假定副词

Ⅰ疑问副词·疑问副词句的用法

A古代的用例 B后弘期佛教兴起以后的用例

Ⅱ不定副词的用法

Ⅲ假定副词的用法

第四项 关系副词

Ⅰ翻译佛典中出现的用例

Ⅱ后弘期佛教兴起以后的用例

A使用关系副词形式的时候B不使用关系副词形式的时候

第三节 动词Ⅰ自动词

第一项 自动词的种类

Ⅰ第二类自动词的种类

A对象主格的种类

1、在对象主格中发生的他律知觉/2、在对象主格中发生的他律行为/3、在对象主格中发生的他律行动/4、在对象主格中发生的他律生理和心理/5、在非生体对象主格中

发生的他律动作/6、在非生体对象主格中发生他律状态/7、对象主格的移动

B第二类自动词的时态与希求法

1、未来形和过去形的用例/2、未来形和过去形的词形/3、第二类自动词的希求法的命令句/4、由自己使役法而出现的第二类自动词的命令句

C第二类自动词vdug的特殊用法

D第二类自动词的拟似他动词用法

1、移动自动词的时候/2、知觉自动词的时候/3、他律性行为自动词的时候

Ⅱ第一类自动词的种类与用例

A第一类自动词的种类

1、行动主体的自律行动/2、行动主体的自律移动/3、尊敬语/4、与第二类自动词的对应形式

B第一类自动词的用例

1、现在、过去、命令形的用例/2、强调移动动词的用例

C第一类自动词的现在、过去、命令形的类型

第二项 双重主格的用法与补述句

Ⅰ双重主格的构造

A第二类自动词使用的时候 B第一类自动词使用的时候

Ⅱ自动词补述句的形成

第四节 动词Ⅱ他动词

第一项 被动态的他动词

Ⅰ未来形、过去形

A与第二类自动词对应的未来形、过去形

1、由无声带气基字变成有声基字/2、由无声带气基字变成无声基字/3有声基字的变化/4、有头基字的变化/5、有头字加前加字ba的时候/6、基字有足化的时候

B与形容词、名词对应的他动词C类似形的他动词

Ⅱ被动态他动词的用法

A未来形的用法

1、对象的侧面表现/2、行为主体的侧面表现

B过去形的用法

1、对象的侧面表现/2、行为主体的侧面表现

第二项 能动态的他动词

Ⅰ能动态的现在形

A能动态现在形成立的意义

B能动态现在形构成类型

1、被动态未来形元音“a”变成“o”/2、以元音结束再加da/3、ba/da/ga前加字变成va/4、去掉前加字ba,把“a”元音变成“e”“o”/5、pa列基字的独特变化类型

Ⅱ能动态的现在形用例

A能动态现在形的三时表现

1、未来表现/2、现在表现/3、过去表现

B非时制的现在表现

Ⅲ他动词的命令形

A肯定命令形的表现

1、主体侧面的命令形(一般的命令形)/2、对象侧面的命令形(希求法的命令形)

B否定命令的表现

C自己使役法形式敬语的命令表现

第三项 他动词的两重主格句和补述句

Ⅰ他动词的两重主格结构

A支配被动态他动词和能动态他动词的双重主格结构

1、被动态他动词所表现的两重主格结构/

2、由能动态现在形支配的对象格的两重表现

B由他动词行为主体所支配的两重主格结构

Ⅱ他动词的补述句

A行为主格的补述句 B对象主格的补述句

C把行为补语作为主格的补述句

第五节 动词Ⅲ敬语法

第一项 动词的敬语表现

Ⅰ表示尊敬的动词 Ⅱ表示谦让的动词

Ⅲ表示尊敬和谦让的文例

第二项 动词·助动词的恭敬表现

Ⅰ表示恭敬的动词·助动词 Ⅱ恭敬表现的文例

第六节 动词Ⅳ表现相位

Ⅰ动词的表现主体位相陈述

A自动词的情形B他动词的情形

Ⅱ补语的表现主体相位的陈述

Ⅲ对象相位表现不变的时候 Ⅳ对象相位的表现

第七节 助动词Ⅰ表现主体相位

第一项 认定系词表现的助动词

Ⅰ体言或名词化形容词带有yin的时候

A表现主体自身以及表现形式上属于自己感想、认定、意向的陈述

B与他人有关的认定、判断、推测的陈述

Ⅱ名词化动词带有yin的陈述

A关于现在行动、行为的情况

1、自己以及表现形式上属于自己的有关感怀、认识、主张/ 2、事实上与他人有关的认定、判断的陈述

B对过去行动、行为的陈述

1、自己以及表现形式上属于自己过去的感怀、认识/2、对他人过去的认定、判断

C对未来行动、行为的陈述

1、表现主体的意向、预定/ 2、关于他人的判断、推测

Ⅲ比喻表现的主观判断

Ⅳ由系词陈述其他表现主体的传闻

Ⅴyin/ma yin的用法

A代动词min/ma yin的成立B min的非助动词用法

Ⅵ lags的用法

第二项 确认存在表现的助动词

Ⅰ助动词yod(敬语mchis)的一般用法

A存在表现的构造

1、自己或表现形式上与自己有关存在的感怀、认识、主张/ 2、事实上与他人有关存在的认定、判断、推测

B带有资格补语的准补述句

1、把体言作为资格补语的叙述/2、把名词化形容词、动词作为资格补语的叙述

C助动词yod的其他复合表现

1、说话者对未来的确信表现/ 2、对行动、行为进行状态的认定与判断(1)/ 3、对行动、行为进行状态的感怀、认定与判断(2)/ 4、对行动或行为完了的感怀、主张、认定、判断

D存在判断的助动词表示过去意思的时候

E yod pa yin的用法

Ⅱ以yod叙述传闻

A由其他表现主体叙述存在的传闻B用yod表现其他传闻

Ⅲ med的惯用形表现

第三项 助动词vdug和表现相位

Ⅰyin或叙述形容词与vdug

Ayin par vdug(/lags par gdav)与yin vdug的情况

1、yin在名词或名词句之前的时候/ 2、yin把动词的名词化形式作为补语的时候

B把叙述形容词作为资格补语形式使用的时候

Ⅱyod和vdug相结合的时候

A yod par vdug(/gdav)与yod vdug B yod构成惯用形表现的情形

Ⅲ yin par snang与yod par snang

Ⅳvdug作为时制补充完了的助动词用法

A把名词化动词作资格补语的时候

1、与未来、现在表现相结合的用法/ 2、与过去形相结合的完了表现

B其他的表现形式

1、进行式的动作、状态与完了表现/ 2、构成新的进行式

第四项 助动词的时制补充完了表现

Ⅰ表现主体相位的时制补充完了表现

A认定未来表现的助动词B认定完了表现的助动词

C认定过去表现的助动词

1、认定行动、行为主体表现的song的用例/2、认定对象表现的byung的用例

Ⅱ对象相位的时制补充完了表现

A助动词vgyur与gyur的用法

1、表现未来的助动词par(/bar)vgyur的形式/2、表现过去的助动词par(/bar)gyur的形式

第五项 使役法

Ⅰ一般使役法

Ⅱ自己使役法

A关于第二类自动词的自己使役法

B关于第一类自动词、他动词的自己使役法

第四章 词

第一节 格助词

第一项 属格助词vbrel sgra

Ⅰ连声规则ming mthar sbyor tshul

Ⅱ伴有名词的属格助词用法

Ⅲ发展的用法

A以形容词、形容词句、形容词节为前置的修饰

1、被修饰词部分的修饰/ 2、修饰相当于对象、行动主格、对象格的词/ 3、修饰相当于行为主格、行为补语的词/ 4、具体同格的修饰/ 5、属格助词与复数接尾词的rnams与dag

B作为中断、反指的接续词

1、直接与谓语(形容词、动词、助动词)结合的属格助词/2、惯用句的表现

C属格助词的意志未来和推量表现

D带有助动词vod、动词vdug的进行式表现

第二项 具格助词bye sgra

Ⅰ连声规则ming mthar sbyor tshul

Ⅱ对动词的用法

A表示他动词行为主体的时候

B表示他律自动词的拟似行为主体

C移动主格的强调表现

Ⅲ具格的副词用法

A表示理由、原因、手段、工具、材料等

B把具格助词跟动词、助动词直接结合的用法

1、一般的用法/ 2、在古碑文中带有kyang的具格助词/3、具格助词的未来表现

C构成副词句的时候D特别的惯用形表现

E为了强调的具格助词

第三项 于格助词la sgra

Ⅰ连声规则ming mthar sbyor tshul

Ⅱ于格助词对于一般动词的用法

A表示自动词、他动词的补语

B作为表示目的、场所、方向、时间的副词

C惯用表现和强调的虚词

Ⅲ连声于格助词的用法

A表示限定动词的助词de nyid

1、原来的用法/ 2、动词限定词的发展用法

B资格补语、评价补语的形式

1、表示资格、评价补语的名词/ 2、以形容词、动词的名词化形式表示资格、评价补语/ 3、表示动词行动、行为补语的时候

C状态副词句、副词节的构成

Ⅳ不连声的于格助词用法

A na的特别用法

1、条件句的构成/ 2、表示反指条件句navang /na yang用法/ 3、表示愿望时候的na

B时的表示

C古文中出现的“时”的表现

D被放在名词后的na的用法

E具格助词带有na的时候

Ⅴla的特别用法

A表示动词行动、行为补语的las su bya ba

1、表示相当于为格的用法/ 2、表示感情或利害关系/3、表示依存、集中、对立、目的、方向的对象/ 4、指某对象的扩大部分/ 5、表示所有者、父母、一般所在等/ 6、类似于从格助词的用法

B动词的行动、行为补语以外的用法

1、表示所在、时间、关联对象等的副词性用法/ 2、动词接续与命令形接续/ 3、名词节带有la don时第四项从格助词vbyung khung

Ⅰ一般的用法

Ⅱlas的独特用法

A作为动词补语的用法

1、表示根据、原因、材料、发生源等/ 2、表示基准、时间、空间的起点等/ 3、惯用形的表现

Ⅲ作为形容词、副词补语的用法

A形容词、副词的补语与比较级表现

1、las的情况/ 2、bas的用法

B带有否定词或反问表现的时候

1、局限表现/ 2、强调表现

Ⅳ其他的用法

A表示整体中的一部分的用法

B表示出处

C接续词的用法

Ⅴ nas的独特用法

A nas用法的三种类型

1、“选择”dgar ba/2、“集约”sdud pa/3、“具余”lhag bca

B惯用形表现

1、作为动词补语的惯用形表现/2、惯用形副词句的构成

第五项 强调助词ni sgra与感叹词

Ⅰni sgra的用法

A为了明确分节构造

1、在主格词与叙述补语之间/2、所要强调的对象被放在后面

B为了整理上下文的关系

1、把类同的记述进行对比列举/2、为了调整诗颂的字数

Ⅱ感叹词与招呼词A感叹词B招呼词C lags

第二节 接续助词与特殊助词

第一项 重说接续助词rgyu sdud

Ⅰ连声规则ming mthar sbyor tshul

Ⅱ各种的用法

A三种用法

1、“同调的修饰词”mthun pavi tshig rgyan/2、“反指的修饰词”mthun pavi tshig rgyan/ 3、“总括的修饰词”sdud pavi tshig rgyan

B三种用法以外的用例

1、强调表现/2、na yang/navang的用例

C类似用法的rung与mod

1、rung的意思与用法/2、mod的意思与用法

Ⅲ重说副词、副词句的构成

第二项 连动接续助词cing/zhing/shing

Ⅰ连声规则ming mthar sbyor tshul

Ⅱ连动接续助词的用法

A一般的用法

1、两个谓语并用的时候/2、用于两个句子之间的连接

B进行式的表现

第三项 引用与言及的助词

Ⅰ引用助词

A间接话法、名称、重说代名词的引用

B直接话法的引用

C后弘期佛教以后的用法

1、直接话法的引用/2、直接话法形式的借用

D转述发言的形式

Ⅱ言及的助词

第四项 劝令助词与不定助词

Ⅰ劝令助词A带有命令的形式B希求法的用法

Ⅱ不定助词

A不定代名词与不定助词B疑问代名词与不定助词

C不定助词的由来

1、最初的用法/2、表示独立名词节成立的用法

D同格修饰语节的形成

1、表示修饰语节的成立/2、发展的用法

E放在限定表现名词后构成副词句

F敦煌文献中lta zhig的用法

第三节 接续词

第一项 未完接续词lhag bcas

Ⅰ连声规则ming mthar sbyor tshul Ⅱ用法的沿革

Ⅲ用法的种类

A“连接相异的东西”

1、前后相关联的行为或动作/2、连接相伴的行为、动作时

B吸引其他的东西C被定义的东西

D遵从“理由说明”时

Ⅳ带有表现相位转换时

第二项 结合接续词dang sgra

Ⅰ并列的说法

Ⅱ连接两个短语、句子、小节的用法

A带有表示离合、比较的谓语补语B表示上下文的

时间关系C古代的用法D表示劝令的用法

Ⅲ虚词dang

第三项 选择接续词vam和疑问句

Ⅰ选择接续词的用法与连声规则

A选择接续词的用法B连声规则ming mthar sbyor tshul

Ⅱ“综括”与“展开”的一般用法

Ⅲ选择表现

A“展开”特列的选择表现

B带否定选择项或具有否定意味的句子

Ⅳ疑问句的构造

A带否定选择项的疑问句

B不带后部选择项的疑问句

C疑问、疑惑的强调与反问的表现

Ⅴ疑问词与疑问辞

A疑问辞e B疑问辞ye

C确认辞yang D疑惑表现krang/ grang

第四节 接尾词与否定词

第一项 终词rjongs tshig

Ⅰ用法的意义与连声规则

Ⅱ“再摄”表现的基本性格与形式

A表现的性格

1、同格重说的补述句形式/ 2、补述主题难于理解的时候

B“再摄”用法的形式

1、把名词或名词化谓语作补语/ 2、把终词与谓语

(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直接连接作补语

Ⅲ终词的用法与表现相位

A古代“再摄”用法

1、事实或传闻的说明/ 2、规定、规则的宣言、布告/3、客观化教理、道理的解说/ 4、表现主题感怀、意向、判断等的公示

B后弘期佛教以后的一般用法

1、终词用于表现主体相位的时候/ 2、用于对象相位传闻表现的时候

Ⅳ终词的总括表现——起源说法

第二项 接尾词mthav tshig

Ⅰ名词接尾词

A“所有人”bdag po

B带有以下这些接尾词的名词意思上有倾向性

1、po和bo多用于表示大型的东西/ 2、指示具体“人”或“物”时多用po和bo外,也用pa和ba表示/ 3、为了句子的统一,不仅仅使用pa/ba和po/bo因为发音的需要也使用具有同样意思的ma和mo/ 4、具有所有格意思的接尾词还有以下的用法

C名词的特殊接尾词D所有接尾词can

Ⅱ形容词与接尾词

1、修饰形容词的接尾词倾向/ 2、谓语形容词的接尾词

Ⅲ古代的接尾词

Ⅳ动词、助动词与接尾词

A动词、助动词与接尾词的连声规则

B动词的名词化C名词化动词的意义

D带接尾词的存在判断的助动词

E句子的引用与接尾词

F名词化形容词、助动词的表现相位的转变

第三项 否定词dgag sgra

Ⅰma和mi的不同用法

Ⅱ形容词的否定词

A叙述形容词的否定词B名词化形容词的否定词

Ⅲ自动词的否定词

A第一类自动词的否定词B第二类自动词的否定词

C单体动词的否定词

Ⅳ他动词的否定词

A他动词现在形的否定词mi

B他动词过去形的否定词ma

C他动词未来形的否定词

Ⅴ动词的否定命令形Ⅵ作为虚词的否定词

第五章 句子

第一节 各种表现

第一项 经验的表现

第二项 推量的表现

Ⅰ以krang和thang为句尾的推量表现

Ⅱ使用nges/mngon或vdra(/lta)的时候

Ⅲ以yin/yod(敬语形lags/mchis)结束的推量句

Ⅳ转换为对象相位表现的推量

第三项 表现必要、义务的请求句

Ⅰ必要、义务的表现

Ⅱ请求句

第四项 可能的表现

A表现主体相位的可能叙述B对象相位的可能表现

第五项 难易的表现

第六项 适、不适的表现

第七项 许可的表现

第八项 请求的表现

A命令形的请求B恳求的助动词

第九项 愿望的表现

第十项 表示疑惑的表现

第十一项 盖然性表现及其否定形

第十二项 表示传闻的表现

第十三项 禁止、劝告的表现

A古代的禁止誓约与否定的劝告B re skan的用法

第二节 假设及其叙述

A疑问句的情形

1、带有选择助词的疑问句/2、表现形式不同但情况相同的疑问

B各种情形的假定与叙述的代辩C条件法的情形

索引

(作者:李学竹,摘自:《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