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国际藏学讨论会在美国召开

发布时间:2021-09-26 16:18:32 | 来源:《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 作者: | 责任编辑:

由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亚洲研究院筹备举办的第八届国际藏学讨论会(8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于1998年7月25日至31日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布鲁明顿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共计181人,分别来自美国(62人)、中国(31人)、德国(20人)、奥地利(10人)、印度(8人)、法国(8人)、英国(7人)、日本(6人)、意大利(4人)、俄罗斯(3人)、瑞士(3人)、挪威(3人)、加拿大(3人)、匈牙利(2人)、荷兰(2人)、以色列(2人)、澳大利亚(2人)、瑞典(1人)、波兰(1人)、爱沙尼亚(1人)、乌克兰(1人)、泰国(1人)等22个国家。

26日上午,隆重而简短的开幕式在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校友大厅举行。本届大会执行主席、印第安那大学乌拉尔及中亚系史伯岭教授(Elliot Sperling)宣布开幕。印第安那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帕特里克·奥米拉(Patrick O’Meara)、乌拉尔及中亚系资深荣誉教授丹尼斯·赛诺(Denis Sinor)先后致词,对本届藏学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学研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其后,本届国际藏学研究会主席、法国藏学家噶尔迈(samten Karmay,藏族)向大会作报告,报告简要回顾了三年来本届藏学研讨会理事会的工作情况及第八届国际藏学会的筹备工作。同时,噶尔迈主席对中国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列教授及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藏学家克拉克教授的不幸逝世表示深切的缅怀和沉痛的哀悼。

开幕式后,即开始大会发言。此次会议共有161位代表提交论文并作大会发言。会议研讨内容广泛,涉及藏学研究的众多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文学、文化人类学、哲学、艺术、语言、医药与天文历算,以及发展与现状、妇女问题等,整整六天的大会发言,来自各地的藏学家们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学术交流,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和友谊,对大家共同从事的藏学研究事业的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对藏学研究的未来也充满信心。

就本届大会学术交流情况来看,学术讨论的主要内容仍是集中在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文化人类学等传统学科上,这些方面的论文占论文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有些论文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诸如法国科学院今枝由朗教授的《东部藏区邓柯及比南囊的两件九世纪碑文再释》;德国巴伐利亚州亚洲研究所研究员维巴赫(Helga Uebach)的《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的“红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武内绍人的《8至11世纪吐蕃占领西域期间外民族藏语使用中的社会语言学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劳伦斯·爱波斯但教授(Lawrence.Epstein)与彭文彬合作的《西康省的由来》等。更有一些学者把研究触角深入到前人很少涉及的领域,令人觉得耳目一新:诸如美国约翰·卡洛尔大学保罗·尼杜波斯基教授(Paul Nietupski)的《拉卜楞寺的纳税领地》;法国学者法比尼·贾高(Fabienne Jagou)的《二十世纪初扎什伦布寺的管理机构》;德国卡尔汉斯·埃弗丁博士(Karl-Heinz Everding)的《桑浦寺gsang-phu-nevu-thog历史发展及其影响》;印度学者扎西次仁的《叶尔巴噶举派考述》;印度学者特兰法维(G.Bethlen-falvy)的《宗魁家族考》;德国英格尔哈德特博士(I.Engelhardt)的《1707—1745年天主教凯普钦Capuchin教团在拉萨》等。这些论文或从独特的视角提出某种新的观点;或以自己独到的研究,提出一个鲜为人知的课题,引起了许多代表的关注。

分组大会发言中,人们最感兴趣的是艺术组,到那里听会的代表总是最多。一方面博大精深、奥妙无限的藏族艺术本身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发言者大多配有精美的幻灯片,更使参与者感受到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德国大卫·杰克逊教授(David Jackson)在研究西藏绘画艺术方面卓有成就,他的《西藏绘画艺术史》在海内外颇有影响,他的发言题目是《达咙噶举的唐卡比较研究》,吸引了众多代表到会聆听,讨论时发言踊跃,场面热烈。德国埃米·海勒博士(Ainy Heller)的《都兰8世纪吐蕃墓葬艺术特色初探》也同样引起了人们浓厚兴趣,人们关注着青海都兰县的考古发掘材料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另有一些与现代有关的课题也颇为引人注意。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格雷·塔特尔博士(Gray Tuttle)的《当代藏传佛教在五台山》,配有他去年在五台山考察时拍的幻灯图片,虽研究并不十分深入,但因内容新颖,亦颇有特色。

在开发新材料方面,也有一些进步。诸如中国学者桑德的《梵文贝叶经中与藏学有关的论著》;波兰学者A.B.斯达因斯卡的《蒙文文献中的西藏历史》;以及两位来自俄国的学者安德烈;泰伦特耶夫的《俄国藏传佛教资料一览》和N.穆兹拉维的《卡尔米卡亚Kalmykia的藏文稀有写卷文集与刻本典籍》,乌克兰奥涅瓦博士的《乌克兰的古代藏文资料》等向与会代表提供了新的资料信息。

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学者是历次国际藏学会人数最多的一次。31位代表分别来自北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他们中有在国际藏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藏学家,也有首次参加国际藏学会议的中青年学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李国清以《藏学研究在中国》为题,在大会发言中全面系统地向国际藏学界介绍了中国藏学研究的情况,增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藏学研究状况的了解。六次参加国际藏学会的资深藏学家王尧先生还作为分组召集人之一主持了历史组的大会发言。一些颇有学术研究见地的论文也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关注与兴趣:诸如格勒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西藏家庭结构的变化》;王尧先生的《福建泉州发现的藏传佛教碑刻》;阿旺次成(四川)的《论嘉绒藏族的种系》;董·诺尔德(青海)的《格萨尔与果洛》;宗喀·漾正岗布(北京)的《20世纪之前藏医药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曲建才(木雅活佛)《布达拉宫建筑的历史考索》等。

大会最后改选了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会,西藏社科院的平措次仁先生当选为理事。

(作者:陈楠,摘自:《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