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发布时间:2021-09-26 16:18:23 | 来源:《法国藏学精粹》第1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法国的藏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前后出现过数代著名藏学家。他们的成果甚为丰硕,在欧洲的藏学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在整个国外的藏学研究中也名列前茅。

法国早期的藏学研究代表人物是雅克·巴科(Jacques Bacot,1877—1967)。巴科是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教授、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院士,1946—1951年间任法国亚细亚学会会长。他于1906—1910年前后两次赴西藏东南部进行考察,穿越澜沧江上游,到达打箭炉(康定)西北的雅砻地区。他又转向东南,企图抵达雅鲁藏布江流域,虽未成功,却首次发现了伊洛瓦底江的源头。他早年曾受伯希和委托,编写伯氏劫往巴黎的敦煌藏文写本目录,可惜其成果未能出版。

巴科于1940年与图散(Charles Toussaint)和托玛斯(P.W.Thomas,1867—1950)合作出版了名著《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一书。该书考证了敦煌藏文写本Pt.1286、1287、1036、1047和1290号等吐蕃古代史文书,首次发表了《吐蕃历史大事纪年》《吐蕃赞普世系牒》,以及《吐蕃小邦王臣传》等稀世敦煌藏文文书,他们为古代吐蕃史的研究独辟蹊径。在此之前,世人对于西藏古代史的研究,主要依靠汉文史籍、以传说为基础的晚期藏文著作,以及零散发现的金石木简等资料。由于敦煌文书是10世纪之前的作品,其中不少甚至是与事件发生的同时写成的,而且也比较系统地涉及吐蕃的政治、军事、宗教、法律、社会、生活、经济、风俗习惯、历史传说,以及天文历法诸领域,所以它们成了研究吐蕃史的直接资料。巴科等人的书出版之后,各国学者争相评论,对古代赞普世系谱争论不休,形成了法国研究敦煌藏文写本的第1次论战高潮,揭开了吐蕃松赞干布之前“神话赞普时代”的神秘面纱。

巴科于1956年在《亚细亚学报》第244卷中发表了《8世纪5位回鹘使节对高地亚洲的考察》一文。他在伯希和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Pt.1283(Pt.系指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的编号。——译者)作了考释,该文后来又转载于1957年出版的《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高地亚洲写本》一书中。伯希和于1927年在法兰西学院授课时,就讲解过该文书。这卷写本的内容是出使吐蕃北部各民族的使节所写的报告,其中涉及中国西北的民族、地理、历史、王统、物产和习俗诸方面,是研究中国西北民族史的宝贵资料。巴科考证出该文书是先用突厥文写成的真实考察报告,后译成藏文,所以他认为这些使者都是回鹘人。

此文发表后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诸家纷注的轰动局面。在此之后30多年来,国内外发表了许多考证的论文。例如,英国学者克洛松(G.Clauson)1957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P.1283号考》。他认为该文书是先译成汉文后译成藏文的。匈牙利学者聪果尔(B.Gsongor)1960年在《匈牙利东方学报》上发表《论敦煌藏文写本中的汉文术语》,探讨了这卷写本中藏文术语的汉文原形。匈牙利学者李盖提 (L.Ligeti)1971年在《拉露纪念文集》中发表《北方王统报告》,他认为此文不是作者根据使者们的亲眼所见写成的报告,而是汇集了有关吐蕃北方诸民族的传说。此外,日本学者森安孝夫1977年在《亚非语言文化研究》第14册中发表《藏文文献中出现的北方民族突厥和霍尔》,1980年在《匈牙利东方学报》第34卷第1—3期中发表《Pt.1283号新释》。匈牙利学者特兹坎(Tezcan)1975年在安卡拉发表《论Pt.1283号写本》。法国学者韩百诗(L.Hambis)1958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了《克什的迷考》。匈牙利学者乌瑞(Geza Uray)1979年在《伊斯兰教之前的西域史》中发表的《有关750年左右西域史的藏文资料》等一大批论文。

参加这场大辩论的,还有塞格莱迪(Czegledy)和古米列夫(Gumilev),以及中国学者王尧和陈践先生,他们都专门研究过这卷敦煌藏文文书。

所有论文均以巴科的开拓性研究成果为基础,事实证明巴科的考释基本正确。这场大辩论形成了法国对敦煌藏文写本的第2次大论战。它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吐蕃与其北方民族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北方民族史上的某些重大问题。

巴科的西藏史代表作是1962年由亚细亚学会出版的《西藏史概论》一书。该书是法国第1次撰写西藏通史的尝试。全书共分3章。第1章是“吐蕃赞普”,从传说中的天神赞普一直讲到吐蕃王朝衰败时期。第2章是“西藏的佛教和神权政体的发展”,从藏传佛教的发祥一直讲到西藏和平解放。第3章是“附录”,主要是汇集和译注了一大批有关西藏古代史的资料。这部西藏史在论述西藏的历史和文明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但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那种国际与中国国内形势的影响下,此书形成了法国藏学研究史上罕见的一次内含对中国说三道四的地方。不过巴科自此直到逝世,再未更多地重复这类中伤中国人民的谬论。

巴科于1921年通报了法国高等实验学院所藏藏文书的基本情况。1962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了《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图书馆所藏坎斯塔先生特藏中的藏文书籍资料目录》。坎斯塔从中国,特别是从西藏地区及其周边地带携回了一大批内容丰富的藏文书籍、资料、绘画和其他搜集品,后来入藏集美博物馆和亚细亚学会图书馆。

大卫·妮尔(Alexandra David-Neel,1868—1969年)可算法国的一位传奇性的女英雄了。她在其101岁的生涯中,曾先后于1918、1923、1938和1944年4次到中国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和西藏,从事科学考察和探险。她曾收养了一名藏族喇嘛雍登(Yung-den,因他出生于哲孟雄,即今之锡金,故也被称为“孟喇嘛”),由他陪同赴藏旅行。大卫·妮尔一生中共写过26部著作,被译成了西方的多种文字并且反复再版。此外,她还有数目多得惊人的论文。她先后著有《旅行日记》(2卷)、《大西藏和辽阔的中国》《佛陀的佛教》《永生与转生》《岭·格萨尔的非凡生平》《智灯》《藏传佛教的秘密教义》《喇嘛教的灌顶》《在喜马拉雅的心脏》《未刊藏文文献》《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之行》(此书有笔者中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于1977年出版)、《在土匪—绅士之乡》《西藏的巫术和巫术师》《奥义之魔力》、《五智喇嘛》《爱情巫术和黑色巫术》《空的势力》《喇嘛教中的八种征兆》《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等。此外,大卫·妮尔的传记已出版3种:《大卫·妮尔的西藏》(图片集,大卫·妮尔西藏文化中心出版),《大卫·妮尔光辉的一生》(让·夏伦,1985年)和《与大卫·妮尔一起生活的10年》(佩罗耐,1965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藏学界,又出现了一股研究“大卫·妮尔热”,其书再次畅销。

20世纪上半叶,其他法国旅行家们也都发表过藏学著作。吉博和利奥塔尔曾在西藏东部从事过两次探险,对所经过的地区作了测绘,搜集了丰富的关于藏族的人类学资料。利奥塔尔在这次探险中遇难。他的第一手探险资料已在利奥维埃的帮助下刊布,载于1965年巴黎出版的《西藏民族学论文集》。塞佩林曾对木斯塘地区作过考察,于1968年在巴黎出版了《境外的藏族王国——木斯塘》一书。他在这次旅行中会见了一些藏族群众,1962年在巴黎出版的《西康的骑士》,就是根据这些人的叙述介绍了1950年以来昌都藏人的情况。

古伯察(Evariste Huc,1813—1860)是法国遣使会传教士。他于1844年8月3日偕其长上秦神父(Joseph Gabet,1808—1853),并由原籍为青海碾伯县的土族喇嘛桑木丹净巴陪同,从热河的黑水川一带出发,经由蒙古诸旗、鄂尔多斯、宁夏、甘肃和青海,历时18个月的长途跋涉,于1846年1月29日到达西藏拉萨。他们在拉萨居住两个多月之后,被当时的清朝驻藏大臣琦善奉清廷的命令驱逐,被解往四川,后又到达澳门。他在那里写成了其传世名著《鞑靼西藏旅行记》(此书有笔者中译本,中国藏学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1854年首次用法文在巴黎出版。该书记载了中国北部、西北部和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社会,以及他们与各界的交往。

古伯察是第一个进入西藏拉萨的法国人,也是当时从西藏活着返回去的少数欧洲人之一。他的这部名著先后被译成英文、德文、荷兰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瑞典文、俄文和日文,每种译本都曾多次重版,成了研究19世纪末西藏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汉文史籍中对古伯察神父的这次旅行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如《清实录》、《清代藏事辑要》、《东华录》和《筹办夷务始末》等,特别是驻藏大臣琦善、四川总督宝兴、广东总督耆英就这件事呈报皇帝的奏折以及清廷的批文或“廷寄”,此外还有中法外交机构交涉的外交文书。它们与古伯察的旅行记都非常吻合。

古伯察还有一部4卷本的《中国中原、鞑靼和西藏的基督教》,1857年首次在巴黎出版,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反复重版。它是第一部关于基督一天主宗教在西藏传播的史书。古伯察当时还在《传信年鉴》和《遣使会年鉴》中发表过不少有关西藏天主教的著作。伯希和曾给予古伯察及其著作很高的评价。

法国当代女汉学家雅克玲·泰夫奈(Jacqueline Thévenet)于1989年在赛格出版社推出一本古伯察传《西来的喇嘛》(此书有笔者的中译本,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收入“惊人的旅行家”丛书。此书详细介绍了古伯察从澳门到北京,又经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而入藏以及从西藏回到澳门的全过程。泰夫奈搜集到了古伯察在中国(中原、蒙古、西藏)时所写的一批书信。她于1992年在基梅出版社出版了古伯察中国书信集《谁还在想着鞑靼地区?  》。但由于泰夫奈主要是蒙古史学家,故在这两部书中,鞑靼地区所占的比例较大。泰夫奈于1990年在《历史》杂志第517期中,又发表了介绍古伯察生平的长文,特别是介绍了当时法国驻华领事敏体呢(charlesde Mintigny)为古伯察入藏一事与中国政府的交涉过程。

法国大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也从事过藏学研究。他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曾先后出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亚细亚学会会长和《通报》法方主编。他于1906—1908年在西域探险期间,曾把大批敦煌写本、西域文书和文物劫往巴黎。其中有2000多卷敦煌藏文写本以及在西域其他地方发掘到的藏文文书。对这批敦煌写本的研究,形成了法国藏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是法国藏学研究的超长热点。他的西藏学著作主要有1920—1921年在《通报》中发表的《吐谷浑和苏毗》、《汉译藏文名称》、1925—1926年在《通报》中发表的《秦神父和古伯察的西藏之行》。他曾对当时的西藏学著作发表过书评。其遗作《吐蕃古代史》一书,实际上是对《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吐蕃传的译文,可惜未加注释,在他死后由其弟子韩百诗作为《伯希和遗作》第5卷于1961年在巴黎出版。

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是当代法国著名中国学家。他于1894年9月13日诞生于瑞士洛桑,1979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他1919年在伯尼尔中学毕业之后,又先后赴慕尼黑、伦敦、爱丁堡和巴黎求学深造。191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投在当时西方的中国学名流微席叶和沙畹门下,陆续学习了日文、梵文、藏文和印欧语系许多语种。戴密微1918年在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毕业后,于1919年成为当时设在河内的法兰西远东学院的公费学员。他1919年赴中国考察,1924—1926年间在厦门大学执教席,讲授梵文和西方哲学。他于1926年赴日本,先任日佛会馆会长,1929—1930年间任佛教百科性刊物《法宝义林》主编。戴密微在远东生活十多年,1930年返法国,先在东方现代语言学院任教,从1945年起在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继马伯乐任历史语言系的研究导师,从次年起继伯希和主持法兰西学院的中国语言和文明讲座,直到1946年退休。戴氏中国学著作共160多部,书评100多篇。

戴密微的藏学、敦煌学和佛教学名著,就是他于1952年作为《汉学研究所文库》第8卷而出版的《吐蕃僧诤记》一书(此书有耿异中译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台湾商鼎出版社1992年再版,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再版)。该书涉及唐史、吐蕃史、唐蕃关系史、西域史、佛教史、禅宗入蕃史、吐蕃进出西域史诸领域。他的学生和事业继承人——原法兰西学院教授和法国科学院院士谢和耐先生于1979年在《通报》中撰文,称该书“每一条注释都堪称百科全书的一大条目”。日本著名敦煌学家藤枝晃,也称该书是“当代欧洲佛教学和中国学的最高权威”。全书共分两章。第1章论述8世纪时在吐蕃赞普墀松德赞(挲悉笼腊赞,有人认为此人是吐蕃赞普弃隶蹄赞和唐金城公主的儿子)主持下,由汉僧摩诃衍与印度僧侣莲华戒在逻娑(今拉萨)就禅宗问题展开的一场大辩论。书中译注了P.4646号敦煌写本《顿悟大乘正理决》。它包括前河西观察、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王锡作的序、大辩论的汉文档案和摩诃衍呈赞普的三道表章。戴密微在长篇注释中表现了他在梵文和藏文、佛教教理和经典方面的特长与渊博学问。第2章是史料疏议,译注了大批有关唐蕃关系的敦煌汉文文书(包括被吐蕃俘去的唐人诗文残卷)。他首次刊布了一大批有关唐蕃关系史的敦煌写本,提供了许多不见诸汉藏史籍的资料。书中关于沙州(敦煌)于贞元三年(787)陷落入吐蕃的结论,现已成为西方普遍接受的观点。此书的写成,实际上曾得到我国学者王重民多方面的帮助。

这次僧诤对于藏传佛教史,尤其是对于吐蕃禅宗史具有决定性意义。但这一事件不见诸汉文载籍,唯有晚期根据传说或第二手资料写成的藏文著作《拔协》(14世纪)、《王统世系明鉴》(1388)、布顿《善逝教法史》(1322)及《贤者喜宴》(1545—1565)中偶有记载。敦煌藏文写本中也有记载(如Pt.823号)。但敦煌写本与晚期藏文著作中的记载完全不同,主要是表现在有关这次僧诤的结果问题上。藏文著作认为是印度人获胜,吐蕃赞普反对汉僧摩诃衍一方。敦煌写本却认为汉僧于辩论中大获全胜,吐蕃赞普允许摩诃衍等在吐蕃传播禅宗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包括王室成员在内的一批吐蕃人皈依禅宗。只是由于吐蕃王宫某些大相“谋结朋党”,汉僧才受迫害。藏文著作是晚期的传说,敦煌写本则是在事件发生之后不久或是同时写成的,为该档案作序的世俗文人王锡就是见证人,奉大师之命作序,所以它更为翔实可靠一些。

戴密微1960年在冢本善隆祝寿文集《佛教史论丛》中发表了《有关中国禅宗的两卷敦煌汉文写本》,其中S.2672号敦煌写本也是有关这次僧诤的,基本与P.4646号相同,但多20页,个别措辞和句子也略有小异。戴氏对这两卷写本对照比较后,互相参照作了校勘,使之成为一部非常宝贵的小部佛典。

戴氏著作发表40多年来,对这次僧诤会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意大利藏学家图齐(G.Tucci,1894—1984)于1958年在《小部佛典》第2卷中,根据晚期藏文史料,尤其是根据《贤者喜宴》而反对“拉萨僧诤会”一说。他认为这场大辩论是在桑耶寺举行的,提出了“桑耶寺僧诤会”之说。1964年,日本禅宗研究专家上山大峻又发现了一卷叫做《大乘二十二问》的敦煌汉文写本,其内容也是针对这次僧诤会的。他于是便得出结论,认为共举行过两次讨论会,第一次摩诃衍获胜,第二次莲花戒获胜。

戴密微1970年在《通报》中发表过10余万字的书评《敦煌学近作》,对日、前苏联、法、美、意、匈、新加坡,以及我国港台22篇(部)敦煌学著作作了评价。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放弃“拉萨僧诤”之说而接受“吐蕃僧诤”(“僧诤”应该就是佛教中所说的“结集”,梵文作Sangiti;也就是辩经)一说。他认为从未举行过一次或两次面对面的僧诤会,只不过是持续了数年的一场笔墨官司,因而建议将其书易名为《吐蕃僧诤记》。今枝由郎1975年在敦煌藏文写本中找到了有关这次僧诤会的藏文文书,也支持“吐蕃僧诤”一说。日本藏学与佛学界的一批后起之秀也参加了这场辩论。戴密微1979年在《敦煌学论文集》第1卷(于他死后出版)中,发表了《从敦煌写本看汉传佛教传入吐蕃的历史》,对这批日文著作作了分析。他又根据《历代法宝记》和《楞伽师资记》等敦煌汉文写本以及《拔协》等晚期藏文著作,而提出由无住(714—774)及其师无相(684—762)为代表的四川“成都宗”,在禅宗传入吐蕃中所起的作用。新罗僧无相就是《拔协》中的金和尚,是750—760年间会见墀松德赞的使者。

关于吐蕃僧诤的辩论,形成了法国在有关吐蕃古代史的敦煌文书方面的第3次辩论高潮。它使人更透彻地理解到8世纪之后的唐蕃关系以及禅宗入蕃史,特别是吐蕃进出西域的历史。

戴密微的其他藏学著作还有:《西藏》(1923)、《在吐蕃举行的一次佛教僧诤会》(1937)、《汉藏关系一瞥》(1949)和《论毗舍离结集》(1951)等。

图散(Charles Toussaint)是一名研究西藏宗教的专家。他曾与巴科和托玛斯合作,于1940年出版了《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一书。1933年在巴黎出版了《莲花生遗教》的译注本,根据理塘所藏这部遗教的藏文本而译成法文,文笔虽优美却不忠于原文。他还有一些零散的藏学著作。

韩百诗(Louis Hambis,1906—1978)是著名的蒙古史和西域史学家。他1906年生于法国利古热,1978年逝世于巴黎。韩百诗自1929年加入法国亚细亚学会后,一直从事西域和高地亚洲史的研究,成了伯希和的得意门生和未竟事业的继承人。他1942—1947年间在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讲授蒙古语,1947—1950年间任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所长。从1952年起任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四系的研究导师,1956年起主持法兰西学院的西域历史和文明讲座,1959—1973年任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该所自1973年划归为法兰西学院)所长。他还担任过法国亚细亚学会的副会长、法兰西学院亚洲研究所西域和高地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他专长蒙古学,但也涉足蒙藏关系和使用藏文史料研究蒙古史。伯希和遗作《吐蕃古代史》就是由他整理出版的。他于1977年在《拉露纪念文集》中发表过《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史和松巴堪布的〈如意宝树史〉》一文,指出14世纪后的大量藏文编年史中包括有关蒙古史的资料,如1346年的《红史》中包括蒙古人的简史,1434年的《汉藏史集》中包括蒙古世系,1476—1478年的《青史》中也载有蒙古人的历史和世系表。作者将《蒙古源流》、《金轮千幅册》、《黄金史》和《宝贝念珠》等蒙古史料与松巴堪布的藏文著作《如意宝树史》等作品比较。他的其他与藏学有关的著作还有《吐谷浑考》(1948)、考证Pt.1283号的《克什的迷考》(1958)等。

拉露(Marcelle Lalou,1890—1969)小姐是法国一代藏学名师。她于1890年8月23日诞生于法国默东,1969年12月15日逝世于巴黎。拉露一生中未获得过任何文凭,全靠自学成才。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志愿护士,由于偶然机会结识了当时法国的印度学、中国学和佛教学大师烈维。她于是便随他学习梵文,后来又在巴科指导下终生研究藏学,也曾与普祖鲁斯基合作共事。

拉露的主要功劳是编写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目录》。这套3卷本的目录分别于1939年(第1卷,1—849号)、1950年(第2卷,850—1282号)和1961年(第3卷,1283—2216号)在巴黎出版。她对每卷文书的定名、内容提要、篇幅、纸张、字体特征都作了描述和考证,抄录了经文的题跋和一些主要藏文段落。虽然其中仍有不少错误和遗漏欠妥处,但它至今仍是研究敦煌藏文写本的必不可缺的工具书。伯希和生前在编写敦煌写本目录时曾把前2000个号留下,以供编写藏文写本目录。巴黎藏敦煌藏文写本量已远远地超过了这一数额。由于许多藏文文书写于其他文书的行间或背面,既有成篇的长卷,又有几行或几个字的短篇。有些藏文文书曾被用作其他文书的修补件而粘贴了起来。所以自拉露编目以后,又不断有新“发现”,拉露目录也就显得越来越不完整了。拉露不懂汉文,再加上当时的条件限制,她对于某些译自汉文的经典以及佛经文书的定名和考证也存在不少问题。

拉露藏学著作共分文学、艺术和图像、语言、文献、宗教、书目、历史和东方学史诸领域。

为了纪念拉露80寿诞,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资助由美洲和东方书店于1971年出版了一部《西藏学论文集》(《拉露纪念文集》)。书中发表了21篇具有相当水平的藏学著作。作者中不仅有法国的巴罗、布隆多、麦克唐纳夫人、菲利奥扎、韩百诗、石泰安和吴其昱等一代名流,而且还有意大利的图齐和伯戴克、英国的黎吉生、匈牙利的乌瑞和李盖提,以及荷兰的戴琼等世界范围内的藏学名家。这部藏学论文集直到目前仍是法国最有权威的藏学著作之一。

菲利奥扎(Jean Filliozat,1906—1982)是法国当代最有权威的梵文专家。他于1906年诞生于巴黎,1982年10月27日逝世于巴黎。他年轻时曾学习过医学,后因受印度文明的吸引而在烈维和傅舍的指导下学习梵文。菲利奥扎于1936—1941年间在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任教,1937—1939年间同时在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兼课,1941年起在高等研究实验学院掌教席。1952年起主持法兰西学院的印度语言和文学讲座,1956—1977年任法兰西远东学院院长。他从1966年起被选为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院士,1974年起任法国亚细亚学会副会长。他主要是结合印度学而从事藏学研究的,其主要藏学著作有1937年在巴黎出版的《呼缚拿的鸠摩罗怛特罗》一书,书中使用了梵文或土著语言翻译的藏文医学著作。他的《评西藏史近作》(1962)介绍了一大批当时法国出版的西藏史著作。此外还有《密教经典中的难解之谜》(1971)。他主持下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发表过大量藏学著作。

石泰安(R.A Stein,1911—2000)是当代法国最有权威的藏学家,也是法国少有的几个能同时熟练地运用汉藏两种文字史料的藏学家。石泰安1911年6月13日诞生于德国施韦茨,在柏林大学获得汉语文凭后,为逃避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于1933年迁居法国。次年就获得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的汉语文凭。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印度支那参加抗日战争,先后任山炮炮兵和法军司令部翻译,曾一度被日本侵略军俘虏。他于1946—1947年间被法兰西远东学院派往中国昆明、成都、北京和内蒙古等地区考察,后又在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工作。他1951年任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四系教授,1954和1966年两次对包括锡金在内的喜马拉雅山麓进行考察。1966年后,石泰安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西藏社会文明讲座,1981年10月退休并任该院名誉教授。1981年6月,石泰安教授在70岁高龄时,于退休前几个月再次来华访问,与我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他于2000年逝世于巴黎。

石泰安教授非常注重于研究汉藏走廊地区的文化、民族、历史、地理、宗教、习俗与文学诸领域。他于1957年在《高等实验学院年鉴》中发表了《汉藏走廊的羌族》一文,介绍了羌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以及与汉藏两族的历史渊源关系。他于1951年在《法兰西远东学院通报》中发表了《弭药与西夏》;1966年又在《戴密微祝寿汉学文集》第1卷中,发表了《有关弭药与西夏的新资料》。他主要是根据汉藏两种文字资料说明古代弭药就位于今天的西康地区、打箭炉西北,后来是西夏王国的辖地。当西夏王室后裔与成吉思汗断绝关系时,吐蕃人允许弭药人定居羌塘一带。石泰安把西夏和弭药的最早传说与白哈尔的资料作了比较,发现了它们在题材、人名和地名上的传统关系。他在1957年作为《汉学研究所文库》第15卷出版的《汉藏走廊的古部族》(耿异中译本,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一书中,概述了晚期藏文史料中有关这些部族起源的传说,但很少有能够确定这些部族具体位置的原始资料。这些部族实际上都位于西藏的中部,这是由于羌族人向西藏中部迁移的结果,他们对于吐蕃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石泰安对藏族文学也颇有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就是他1959年出版的名著《西藏的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耿异中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再版),作为《汉学研究所文库》第13卷出版。他认为西藏格萨尔史诗并非起源于佛教,而是来自某些外国神话英雄的名字。罗马的“恺撤”成了西藏史诗中的格萨尔,甚至与“沙皇”一名也有关系。这些论点很难为中国学者所接受。

石泰安先生长期从事西藏文化史研究。其名著《西藏的文明》于1962年在巴黎刊行第1版,1971年由山口瑞风和定方晟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1972年由英国德赖弗译作英文,在伦敦出版,1982年又在巴黎出了增订第2版;1985年在中国出版了耿昇的中译本,1994年出版法文第2版的英译本。

石泰安后来又撰写系列文章《吐蕃古代文献汇编》。到逝世为止,他于《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中共发表了5篇。第1篇于1983年发表,标题是《敦煌写本中印度文—藏文和汉文—藏文翻译的两种辞书》,主要是论述了运用于梵文—藏文翻译的《翻译名义大集》以及在敦煌写本中发现的汉—藏词汇辞书。第2篇于1984年发表,主要是论述《吐蕃赞普时代的告身中使用譬喻的习惯》。第3篇《论祖拉及吐蕃巫教》发表于1985年。第4篇《有关吐蕃早期佛教的传说》发表于1986年。第5篇《两卷敦煌写本中的儒教格言》发表于1992年。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第3篇。它是石泰安教授与麦克唐纳夫人论战的一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下文将提到的麦克唐纳夫人的《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一文而提出了不同观点。特别是有关“祖拉”(gcug—lag)的辞义问题。麦克唐纳夫人认为,“祖”或“祖拉”是吐蕃佛教之前的宗教的专用名词。它如同“神仙教法,犹如天际一般辽阔。它包括一种全面的世界观和时空观”,其特点是“一种系统的和肯定是在佛教传入之前形成的宗教体系”,被松赞干布于7世纪时定为“王家宗教”。石泰安则认为“祖拉系指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科学和手段”,对于松赞干布来说则明显是一种“治国术”,绝不会是指“天命”。此外,他们在对一大批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断代、具体诠释方面都有很大的分歧。他们二人的这场争论形成了法国有关敦煌吐蕃文书的第4次大论战。挪威克瓦尔内、英国黎吉生和匈牙利乌瑞等外国藏学家,也介入了这场争论。这次论战涉及吐蕃社会的内部文明,对于揭开松赞干布时代之前的吐蕃社会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比利时鲁汶大学出版了一套《献给石泰安教授的论文集》,共有5卷,其中包括大批藏学论著,尤其是《道教和密教》一卷更重要,大都出于石泰安的弟子及同事之手,作为比利时汉学研究所《汉学与佛学论丛》专刊号出版。

麦克唐纳(Ariane Macdonald)夫人是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的研究导师,法国当代女藏学家拉露的门生,犹太血统。自从她与其前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离婚后,又改名为阿丽雅娜·斯巴尼安(ArianeSpanien)。她曾在法籍藏人允丹嘉错和达布仁保且(活佛)的协助下工作。她精通藏文和熟悉西藏佛教,但不懂汉文。由于她身体不佳,于晚年已经很少有论文发表了。麦克唐纳夫人的代表作是她于1971年在《拉露纪念文集》中发表的长文《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Pt.1286、1287、1038、1047和1290号释读,兼论松赞干布时代吐蕃王家宗教中政治神话的形成》。由于她考释的是几卷敦煌吐蕃历史文书,所以该文一般都被称为《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全文共200页(此书有笔者中译本,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实际上形成了一部专著。她在巴科《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这是一篇很全面的论文,它超越了历史的范畴,对吐蕃佛教之前的宗教具有全新的看法。她把古代文献与晚期传说中的松赞干布作了一番比较,不同意把吐蕃古代宗教称为“苯教”,因为在敦煌吐蕃文书和金石文中都找不到这种提法。文中认为吐蕃赞普主要是崇拜神山,其权力是以两条原则为基础的:他们都自称是占卜之神,因而具有布施和巫术的本领;他们依赖“祖拉”的永恒不变。她认为“祖拉”是吐蕃佛教之前的宗教,从中发现了汉族观念对吐蕃的影响。布隆多夫人于1973年在《亚细亚学报》中撰文总结法国1923—1973年这50年的西藏学研究时,以及在1979年巴黎国际敦煌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中,一再强调此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认为此文打乱了人们对于吐蕃佛教之前古代宗教的全部观念,近年来法国对敦煌藏文写本的研究大都是围绕着她提出的问题而展开的。

麦克唐纳夫人1963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了题为《〈汉藏史集〉初探》的长文。她于甘托克获得了一部叫做《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的藏文著作,这就是印度学者达斯最早提到的《汉藏史集》,其作者尸利菩提跋陀罗生活在15世纪上半叶。该书对研究西藏萨迦巴和格鲁巴的历史相当重要。她详细地介绍了该书的目录、内容及西方学者的评价。她于1962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论四天子理论在吐蕃的传播》,研究了Pt.958号敦煌藏文写本。她从这卷有关发源于阿耨达湖的4条河流的敦煌写本中,找到了有关四天子理论的首次记载,从而认为玄奘及其弟子们翻译的经文对吐蕃和西域都具有直接影响。她1970年在同一刊物中发表《曼垄古茹的如来藏》,文中重新整理了有关如来窣堵波位置的藏文资料,将该佛塔置于佛教和文学的范畴内进行了研究。她的《西藏的宇宙起源论》(1959)也是一篇重要论文。她还与他人合作分别于1967和1971年在巴黎出版了《西藏民间文学资料》第1—2辑,刊布和译注了一批有关西藏文学的重要资料,对《金玉凤凰》或《说不完的故事》作了系统研究。

麦克唐纳夫人最大的功劳是她在石泰安先生的指导下,与今枝由郎、魏普贤(Hélène Vetch)和允丹嘉错等人合作,分别于1978年和1979年影印发表了两辑《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文书选》。第1辑中发表了巴黎国立图书馆的56卷和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斯坦因特藏中的2卷敦煌写本;第2辑中发表了巴黎的105卷和伦敦的1卷写本。他们为这两辑文书撰写了序言和说明,对每卷写本都作了提要,指出了其标题、内容、纸张、字体、篇幅及研究情况。这批敦煌藏文文书被公之于世,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对敦煌藏文文书的研究。

1977年,麦克唐纳夫人与今枝由郎合作主编了一部图文并茂的《西藏艺术论集》。书中共收入了布隆多、石泰安、噶尔美、劳里、黎吉生以及麦克唐纳和今枝由郎有关西藏艺术的7篇论文。她在其中还发表了《五世达赖喇嘛的一尊雕像》,介绍了波士顿精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尊五世达赖喇嘛的雕像,上面刻有铭文,铭文中提到了五世达赖喇嘛的密教名字——济侬协贝多吉(笑金刚)。像内藏有头发。她还考证了五世达赖喇嘛圆寂时的情况以及这尊雕像的历史。她于1973年主持了在巴黎召开的第29届东方学代表大会藏文组的讨论,1976年出版了会议论文集《西藏研究》,共收入20篇论文。

布隆多(Anne—Marie Blondeau)夫人是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宗教学系的研究导师,现任法国西藏研究中心(由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和法兰西学院联合组成)的主任,兼任1986年创建的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第1229组(西藏高原语言和文化研究组)的主任,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出版的《西藏学报》的顾问和国际西藏研究会的理事。布隆多夫人于1935年4月8日出生于巴黎,1957年在巴黎获得文学学位及印度学文凭。1966年获得人类学文凭,同年毕业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4系,1970年获国家三级博士。1959—1961年在国立科研中心任实习研究员,1961—1968年任助研,1971—1977年任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的教授,1975年任高等研究实验学院西藏宗教研究的导师,1983—1985年任国立科研中心第42006研究组(西藏方言和民间语言研究组)主任。

布隆多的西藏学代表作是她1972年于日内瓦出版的《有关西藏的养马术与医马术的敦煌文书》,作为《高等研究实验学院东方高等研究丛书》之一刊行。书中译注了Pt.1061—1066号中有关吐蕃养马术及医马术的敦煌藏文文书,然后又与《丹珠尔》中的记述作了比较。她在其作为兽医专家的丈夫帮助下,研究这个一般人不敢涉足的难题。1973年,布隆多夫人出版了其有关西藏文学著作的专著:《白马文罢传,藏戏剧本》,由法国东方刊物出版社出版。

布隆多夫人的主要藏学论文有:

——1960年:《西藏的朝圣》,载《朝圣》,被编为《东方史料》第3卷,巴黎塞伊书店版,第199—245页。

——1971年:《神鬼遗教》,载由麦克唐纳夫人主编的《拉露纪念文集》,巴黎东方和美洲书店版,第29—126页。

——1973年:《西藏研究》,载《亚细亚学报》专刊号:《法国东方学50年(1922—1972年)》第259卷,第1—4期,第153—174页。

——1980年:《根据西藏传说而对莲花生传所作的分析,史料分类》,载《黎吉生纪念文集》,沃明斯特版,由阿里斯和菲利浦出版,第45—52页。

——1981年a:《法国的藏学研究和规划》,载《5—11世纪高地亚洲写本和碑题讨论会文集》,作为《亚细亚学报》专刊号而出版,第269卷,第11—13页。

——1981年b:与今枝由郎合作:《西藏研究》,载《1979—1980年人文科学研究》,巴黎国立科研中心出版,第49—50页。

——1984年:《〈嘛呢宝训集〉的掘藏师是苯教徒吗?  》,载《纪念乔玛诞生200周年,西藏和佛教研究讨论会文集》,匈牙利科学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77—123页。

——1985年:《钦则旺布,根据〈苯教密咒〉传说写成的莲花生传及其史料》,载由格诺利和朗奇奥迪主编的《图齐纪念文集》,收入了罗马《东方丛书》第56卷,罗马中东和远东研究所版,第111—158页。

——1986年:《白玛文罢传,西藏的戏剧绘画》,载降央·诺布主编的《戏剧》,达姆萨拉(印度)西藏书籍和档案出版社出版,第20—44页。

——1987年:《有关17世纪遗教之真实性的论战》,载由白圭斯(Ch.L.Beckweith)主编的《银色天青石,西藏文学文化历史》,布卢明顿西藏研究会版,第125—161页。

——1988年a:《由将苯教仪轨书纳入到〈掘藏大宝〉中而引起的争论》,载由乌埃巴赫和庞龙主编的西藏学会第4届国际讨论会(1985年于慕尼黑霍恩卡梅大学举行)的论文集《西藏研究》,由慕尼黑讨论会西域研究组西藏研究小组编,巴伐利亚科学院版,第55—67页。

——1988年b:《白玛文罢童年时代的生活》,载《亚洲艺术》第43卷,第40—59页(系上引1986年载于《戏剧》中的文章的修改增订本)。

——1988年c:与S.噶尔美合作,《巨角鹿概论》,由布隆多和施舟人主编的《论仪轨书》第1卷,这是为纪念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宗教学系成立200周年的讨论会文集,作为《宗教学》杂志第92卷出版,鲁汶—巴黎佩特尔出版社出版,第119—146页。

——1990年a:《对于被称为‘扎巴苯鲁’的传说之考证》,由斯科鲁普斯基刊行,载《印度—西藏研究》,英国佛教系列丛书第2卷,联合王国的特灵版,由佛教研究所编,第37—54页。

——1990年b:《幻网仪轨的基本问题》,载由梅耶主编的《西藏的文明和社会》,巴黎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和人类科学会馆出版,第91—107页。

——1975—1992年,讲座报告概述,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宗教学系年鉴》第84卷(1975—1976)和第99卷(1990—1991)。

布隆多夫人发表的藏学杂文主要有:

——1970年:《墀松德赞》,载《著名政治家丛书》第2卷,巴黎吕西安·玛兹诺德艺术出版社出版。

——1976年:《西藏的文学》,载《拉露斯大百科全书》第56卷,巴黎拉露斯出版社出版。

——1977年:《西藏的历史和地理概貌》,载由麦克唐纳刊布的《西藏艺术论丛》,巴黎约翰·麦松奈夫出版社出版,第1—22页。

——1980年:《藏传佛教》,载《世界百科全书》第3卷(新版),巴黎版。

——同上书:1984年的再版本(增加了图解),第876—880页。

——1988年a:为雅克·巴科的《动荡的西藏,西藏地理》所作的序,巴黎雷蒙·博萨世界民族出版社出版,第1—8页。

——1988年b:《藏传佛教》和《修持》,载《宗教地图集》,巴黎世界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第93—95和305—306页。

——1992年:《藏传佛教》,载由玛尔蒂尼埃尔和瓦勒拉主编的《1492年的世界形势》,巴黎新发现出版社出版,第64页。

布隆多夫人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有:

个人研究项目:1.莲花生传,一种传说的形成和“掘藏师”的作用,宁玛巴和苯教徒;2.法师们的仪轨书:性质、起源、史料、综合论。

第1229联合研究组的项目:

——格萨尔史诗:1.法国各图书馆中的未刊稿本;2.《北国降魔》一章不同文本的研究。

——词汇。藏语口语(拉萨话)的内容分类,法文—藏文辞典。

——敦煌写本。1.佛教词汇的汉—藏双语写本;2.非佛教信仰和修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数据库。

——仪轨书、民间仪轨书、朝圣、苯教和宁玛巴的修道仪轨书。

——艺术和技术史。1.西藏古代(14世纪之前)的古老绘画和题记;2.西藏宗教建筑的模式、影响和借鉴。

今枝由郎(Yoshiro lmaeda)是日裔法国藏学家。他1947年6月14日生于日本爱知县,1966年进入京都大谷大学文学系并于1969年毕业,然后赴法国。1972年前先后于法兰西学院、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及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学习。1972年10月—1973年9月间为了学习藏语及西藏文化而到藏族人中生活。1974年毕业于大谷大学,1979年于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毕业(学习西藏历史和语言),1987年获巴黎第7大学的博士学位,1970年10月—1972年9月任法兰西学院助教,1974年先后在东洋文库工作并任日佛会馆的秘书,在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文化研究所工作并任藏文教师。1974年到法国国立科研中心工作,1981年任不丹国家图书馆顾问。他于1981年获法国国立科研中心东方语言和文明铜质奖章。

今枝由郎除了上文提到的与麦克唐纳夫人合作出版《西藏艺术论集》以及《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文书选》之外,还有大量藏学和与藏学有关的论著。

今枝由郎1981年在日内瓦—巴黎出版了《生死轮回史》的专著,作为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四系的《东方高等研究》丛书第15卷刊行。书中主要是译注了有关《生死轮回史》的一大批敦煌藏文写本。其故事梗概大致如下:天神俄巴尔国王暴卒,其子仁钦希望他能还阳、得到幸福并能重新见到他。仁钦先后向各自具有独特本领的35位大师求援,他们均无能为力。他最后在揭摩陀国会见了佛祖释迦牟尼,佛陀向他解释了生死轮回法,并向他推荐了《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该故事诞生于800年左右,是对须大拿(诺桑王子)朝圣故事的改编。

今枝由郎最大的贡献是于1986年与库洛伊合作编辑出版了《西藏研究目录》的巨作。其中搜集了各种文字的西藏研究著作、论文、资料目录11822条,它成了现在从事西藏研究的一本必备的工具书。

今枝由郎的另一大功劳是他于1991年与日本藏学家武内绍人联袂推出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文献选》第3卷。这是部巨著,主要是对敦煌藏文写本按音节进行检索的工具书,其中共收入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162卷,伦敦印度事务部和大英博物馆的斯坦因特藏6卷,共168卷。这是继1978—1979年出版的这套《敦煌藏文文献选》第1—2卷之后的又一大工程。它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

今枝由郎的藏学著作目录如下:

——1974年a:《在第29届东方学代表大会西藏组的报告》,载《日本西藏研究会报告》第20卷,第3—6页。

——1974年b:《八思巴作道士调伏偈》,载《东洋文化》第56卷,第1期,第41—48页。

——1975年:《有关吐蕃僧诤会的敦煌藏文文献》,载《亚细亚学报》第263卷,第125—146页。

——1977年a:《对藏文本〈甘珠尔〉和〈丹珠尔〉的汉文本的整理》,载《西藏艺术论集》,麦松奈夫出版社,第23—25页。

——1977年b:《大日如来经》(第1卷摘译),载《佛教》,巴黎版,第460—466页。

——1978年:《根据汉文史料对劳工甲布节日的考释》,载《亚细亚学报》,第333—339页。

——1979年:《敦煌写本中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初探》,载《敦煌学论文集》第1卷,由苏远鸣主编,日内瓦—巴黎德罗兹书店版,第71—76页。

——1980年a:《Pt.1291号写本之汉文原文的考证,〈战国策〉的藏译文》,载匈牙利《东方学报》第34卷,第53—68页。

——1980年b:《关于Chis一词的翻译问题》,载《黎吉生藏学研究纪念文集》,沃明斯特,阿里斯和菲利浦出版社出版,第131—132页。

——1980年c:《西藏社会的节日》,载《亚洲社会的节日》,莫尼特尔出版社出版,第90—96页(与波玛莱夫人合作)。

——1981年:《敦煌写本〈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的藏文本节录》,载《敦煌学论文集》第2卷,由苏远鸣主编,日内瓦—巴黎德罗兹书店版,第303—320页。

——1981年a:《藏学研究》,载《1979—1980年人文科学研究》,法国国立科研中心出版,第49—53页(与布隆多夫人合作)。

——1981年b:《德格版〈甘珠尔〉考释》,载《密教和道教研究》,收入《汉学和佛教论丛》第20卷,布鲁塞尔版,第227—236页。

——1982年:《丽江版藏文〈甘珠尔〉目录》,第1版,东京,国际佛学研究所版,载《书目学—语言学—佛学》丛书第26卷。

——1982年a:《丽江版西藏〈甘珠尔〉》,载《亚细亚学报》第270卷,第173—189页。

——1984年:《丽江版藏文〈甘珠尔〉目录》第2部分,东京国际佛学研究所版(《书目学—语言学—佛学》丛书第26卷)。

——1985年:《汉文和印度经典的藏译本》,载《讲座敦煌》第7卷,东京版,第557—573页。

——1985年a:《1984—1985学年在巴黎举办的佛教讲座》,载《大谷大学研究所研究纪要》第12卷,第3—5页。

今枝由郎有关藏学的译著有:

——1981年:《有关禅宗佛教的敦煌藏文写本研究,计划和前景》,译自日文,载《亚细亚学报》,第287—295页。

——1982年a;《Tashi、Tagye和Tashi Zegye考》(译自藏文),载《激光印刷》第4卷,第1期,第15—17页。

——1982年b:洛本·白马:《大师活佛生平中的某些阶段》,译自藏文,载《大师活佛在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廷布新闻部版,第5—9页。

布尔努瓦(Lucette Boulnois,1931—)夫人是法国国立研究中心的喜马拉雅地区环境、社会和文化研究所的原所长。她1931年诞生于法国科西嘉岛的普希瓦,毕业于巴黎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她获得了该院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文凭,1972年在巴黎大学通过了博士论文《1950年以来尼泊尔和中国的交往及社会经济关系》,其中主要是论述中国通过西藏而与尼泊尔的当代交往。她1960—1963年在高等研究实验学院中国近代资料中心工作,后进入法国的最高科研机构——国立科学研究中心。

布尔努瓦的研究主要是包括西藏在内的西域及南亚,特别侧重于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1963年她在巴黎出版了《丝绸之路》(笔者中译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一书,书中使用了丰富的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汉文—藏文及印度资料。此书出版后曾轰动一时,陆续刊行9个版本:德文本(1964)、西班牙文本(1964)、英文本(1966第2版)、波兰文本(1966)、汉译本(1983和2002)、匈牙利文本(1972)、日本文本(1966)和法文修改本(1986、1992和2002)。

她的第2部重要著作就是1983年5月在巴黎出版的《西藏的金砂和银币》一书(笔者中译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有关西藏金银矿的传说和历史、产量、开采技术、用途、市场交易、金银币的铸造和流通等,特别是深入地阐述了西藏地区与尼泊尔在金银问题上的交往,以及彼得大帝掠夺西蒙古和西藏金银的历史。她于1972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了《1722—1734年尼泊尔与中国的关系》一文,研究了尼泊尔国王就西藏问题致中国皇帝的3封信。1976年,她在《畜牧种族学报》中发表了《西藏的牦牛与西方的旅行家和博物学家》,追溯了西方对西藏以及西域牦牛的认识和评价。1985年,她在《人类学报》中发表了《彼得大帝与西域的金矿》,再次深入探讨了彼得大帝在新疆与西藏掠夺金矿的过程。1977年,她发表对马歇尔的《英国人和西藏》一书的书评。

布尔努瓦发表的有关尼泊尔和喜马拉雅山区的大量论文与书籍,大都涉及西藏问题。布尔努瓦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作了《开放的喜马拉雅山口与尼中关系》的专题报告。她目前正在研究包括西藏在内的西域古地图、西人在这些地区的游记故事及西文文献,从而为藏学研究另辟新径。

亚历山大·麦克唐纳(Alexandre W.Macdonald)现任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的研究员,兼任巴黎第10大学民族与社会比较学研究所的教授。他是阿丽雅娜·麦克唐纳的前夫,苏格兰血统的法国人。麦克唐纳先生是研究包括西藏在内的南亚史专家,专长人类学。他的藏学著作有:《西藏巨石建筑考》(1953)、《普祖鲁斯基著作回顾》(1970)、《西藏宁玛巴及其佛教传说的历史》(1971)、《藏族史简论》(1972)、《喇嘛与将军》(1973)、《格萨尔传中的5幅唐卡》(1979)、《20世纪的宁玛巴喇嘛传》(1981)、《喜马拉雅地区》(1984)、《西藏神话与历史》(1984)、《论达赖喇嘛》(1984)。

苏远鸣(Michel Soymié,1924—2002)曾任高等研究实验学院教授,原系该院与法国国立科研中心敦煌文献联合研究组主任。他是道教、佛教和敦煌学专家,其西藏学著作不多,主要有1954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的《孔子项橐相问书》一文,根据敦煌藏文写本研究了这一变文故事。

吴其昱是华裔法籍学者,祖籍江苏,西南联大毕业生。他原任国立科研中心研究员,国家级博士,现已退休。他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宗教、语言、文字诸领域。其藏学著作主要是研究敦煌藏文写本。他1971年在《拉露纪念文集》中发表了《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考察》,研究了台北中央图书馆收藏的4卷敦煌藏文写本,1976年又于香港《敦煌学》第2辑中发表该文的汉译文。他写过数篇关于禅宗入藏的论文,分别在港台杂志上发表,如《卧轮禅师逸语敦煌藏文(伯希和1—6号)译文考释》(1979,《敦煌学》第4辑)、《卧轮禅师出家安心十功德蕃本试释》(1980,台湾《珠海学报》第11期)和上文的修订稿(1982,《敦煌学》第5辑)。

费尔南·梅耶(Fernand Meyer)是国立科研中心研究员,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四系教授,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楠泰尔巴黎第10大学民族学、比较社会学和史前史系教授。现任国立科研中心喜马拉雅地区环境、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

梅耶先生的藏学著作目录主要有:

1.《藏医理论》,共237页,巴黎,法国国立科研中心1981年版,1984、1987和1988年再版。

2.与莫尔塔里·维尔卡拉(Mortari Vergara)和贝甘(Béguin)共同主编:《人宅、神庙,西藏建筑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罗马大学和巴黎吉美博物馆版,罗马1987年版。其中有:——与杰斯特(C.Jest)合作:《建筑的技术、社会、象征性和宗教功能》,第52—68页。

——与杰斯特合作:《环境、物资和技术》,第146—167页。

——梅耶:《达赖喇嘛时代的西藏》,第394—407页。

3.《西藏的医学与佛教》,载《宗教世界大地图集》,第330、331页;后又收入《世界百科全书》,巴黎1988年版。

4.与比夫特里(K.Buffetrille)合作:《西藏自治区》,载《中国》,第709—781页,哈切特出版社的绿色导游手册,巴黎1989年版。

5.《拉萨布达拉宫》,载《四方》杂志,1987年7月香港版,第15—32页。

6.《神灵、大山和人类,西藏风景知识》,载《乡村研究》第107—108卷,1987年7—12月,第107—127页。

7.《〈四部医典〉中的诊脉理论与实践》,载《印度—西藏研究》,由斯科鲁波斯基(Skorupshi)主编,收入《英国佛教丛刊》第2卷,佛教研究所主编,德灵1990年版,第209—256页。

8.《对18世纪于拉萨创作的一批医学挂图的综合研究》,载《西藏的文明和社会》,由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于1987年4月27—29日组织的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出版社巴黎1990年版。

——《藏区的诊治措施》(1994年)。

梅耶先生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是:

——藏医文献和思想研究,对医用挂图的分析,高地亚洲疾病人类学,印度、中国中原、西域和西藏医学思想传播史。

——西藏的科学技术史。

——与自然环境有关的西藏艺术品和社会实践。

卡蒂娅·比夫特里(Katia Buffetrille)夫人是国立科研中心第1229联合研究组成员,楠泰尔巴黎第10大学博士,该校人类学和比较社会学研究室研究员。

比夫特里夫人的主要藏学著作有:

——1987年:《一部西藏婚礼仪轨书》,载《人类学》杂志第83卷,第35—62页。

——《拉卜楞寺,藏医》,载国际亚洲传统医学研究会《通讯》第10期,第7—10页。

——1989年:《西藏桑耶寺的修复》,载《亚细亚学报》第277卷,第3—4期,第363—364页。

比夫特里夫人还发表过一系列有关藏学的杂文:

——1983年:为《饮茶的爱好者》一书写的《西藏的饮茶》一章。巴黎,拉封出版社出版,第20—22页。

——1986年:《西藏的第一座佛寺桑耶寺》,载《亚洲的故事》,法国东方之友学会版。

——1988年:《德格印经堂》,载《别致》杂志,2月,第131—136页。

——1988年:《西藏腹地》,载《法国航空公司地图》杂志,第64—80页。

——1989年:为《中国导游绿皮书》撰写的《西藏》一节,与国立科研中心助理研究员梅耶合作,哈切特导游绿皮书,巴黎版。

——《由修葺西藏桑耶寺而引发的问题》,载《日本成田讨论会文集》,这次会议于1989年8月举行,文集的出版时间为1992年8月。

——《阿尼玛卿山周围的大规模朝圣,成文传说和现有的事实》,载《坛场和风景》,由麦克唐纳先生刊布。

比夫特里夫人目前正在从事的藏学研究问题是:

——有关人类学的新博士论文:《在西藏与尼泊尔藏族文化居民中于神山、湖泊和山洞中的朝圣,文字传说和现行事实》。她最感兴趣的是西藏民间宗教和仪轨。

海德·斯多达尔(Heather Stoddard,噶尔美前夫人)女士现在是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和藏语教学负责人。

海德女士的主要藏学著作中的专著有:

——1975年出版的《早期的汉—藏艺术》,沃明斯特版,共128页。

此外还有1986年出版的《安多的游方僧,根登群培(1905—1951年)传》,楠泰尔巴黎第10大学人类学研究会版,共395页,另加44幅地图和图解。

海德女士发表的藏学论文主要有:

——1977年:《7—11世纪西藏的服装》,载《西藏艺术论集》,麦松奈夫出版社出版,第65—81页。

——1978年:《根登群培上师》(由岱晋·桑莫作),藏文校订本,第21—24页。

——1980年:《艺术家根登群培》,载《纪念黎吉生的藏学研究文集》,沃明斯特版,第145—149页。

——1985年:《根登群培,由吉尔蒂活佛和霍尔康索南佩瓦尔所作的3种最新传记本》,载《西藏学报》,斯普林版,第10卷,第1期,第44—48页。

——1985年:《被断代为1292年的古儿寺的大神王石雕》。载《东方艺术》,秋季号,第278—282页。

——1986年:《18世纪的雪地金刚舞的构思小考》,载西藏研究所的《比较艺术研究成就》,第125—131页。

——1986年:为《人宅、神宅,西藏建筑史的起源和影响》展览解说目录(由罗马大学和吉美博物馆主持的项目)所写的两篇:1.《史前时代的西藏》,第69—73页;2.《西藏东部,康区和安多》,第408—429页。

——1988年:《格西西饶嘉错(1884—1968年)的长寿术》,载《西藏研究》,慕尼黑版,这是第4届国际藏学研究讨论会文集,这次会议于1985年在慕尼黑举行,第465—472页。

——1988年:《金书的风格和艺术内容》,这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神秘化现》中的一章。伦敦版,第19—26页。

——1989年:《法师、艺术家和上师疯子,西藏的“无我”人物》,载《趣闻》,这是纪念达姆皮埃的文集,巴黎,普伦书店版,第263—273页。

——1992年:《明鉴,古典藏语语法教科书》译注本,估为250页,正在印刷中。

——1992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圆寂》,译注本,巴黎于贡书店版。

——1992年:《传记著作的困难性》,载《西藏的神秘文学传记》,华盛顿大学版,共23页。

海德女士正在从事的研究有:

——一部西藏中部口语的教科书。

——一部有关11—14世纪的壁画和唐卡的书,附有根据当时的藏文史料而写成的历史背景介绍。

——古代吐蕃的绘画,11—14世纪后弘期佛教中的唐卡。

海德女士最感兴趣的藏学专业是20世纪之前的藏族文学、西藏宗教艺术、历史和社会功能以及20世纪的西藏。

米海伊·埃尔菲(Mireille Helffer)是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该中心第105自有研究组研究员,人类学博物馆人类音乐学的研究员。

埃尔菲正在从事的研究是一部有关西藏文化与乐器的专著。

此外,她还研究关于藏传佛教传说中的乐符问题、格萨尔史诗中的唱词之传说、西藏民歌中的歌词和音乐的关系等问题。

埃尔菲的藏学著作主要有:

——1976年:《有关崇拜贡鬼的萨迦巴之音乐传统》,载《亚细亚学报》第264卷,第357—404页。

——1977年:《从〈赛马称王〉一章看西藏格萨尔史诗中的唱词》,日内瓦—巴黎德罗兹书店版。

——1979年:《格鲁巴传说中的赞歌乐符》,载《国际藏学讨论会论文集》,牛津大学版,第120—130页。

——1981年:《论藏铃》(西藏和西藏文化区),载《物品和社会》第21卷,第3期,第129—134页。

——1983年a:《藏鼓的象征意义、用途和音符》,载《原始社会音乐和民乐研究》第4卷,第62—97页。

——1983年b:《从昆巴札巴嘉仲宁保的一段文献看与怛特罗修持有关的乐器》,载《维也纳纪念乔玛讨论会论文集》第1卷,第83—107页。

——1984年:为《格罗夫音乐新辞典》(3卷本)写的一批有关西藏音乐的条目。

——1985年:《论藏铃的类型学》,载《亚洲艺术》第40卷,第53—67页。

——1986年:《有关西藏使用乐符问题的初探》,西藏书籍和档案出版社出版。

——1989年:《西藏传说中的音乐学和象征论》(以藏铃和藏鼓为例),载《传统音乐手册》第2卷,日内瓦版,第33—50页。

——1990年:《有关在西藏传说中使用乐符的最新研究》,载《西藏的文明和社会文集》,巴黎1987年版,第59—84页。

——《藏传佛教音乐仪轨的西文著作综述(1960—1990年)》,载《音乐民族研究会第7次讨论会文集》,这次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6日在柏林举行。

安娜·莎耶(Anne Chayet)女士是国立科研中心的研究员,第1229联合研究组(URA.1229研究组)的副主任。

莎耶女士有关藏学的专著和论文有:

——1982年:《成都文殊院的重新开放》,载《亚洲艺术》第37卷,第47—52页。

——1983年:《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堂》,载《亚洲艺术》第38卷,第82—85页(与梅耶合作)。

——1985年:《热河寺庙及其西藏原型,西藏文明的探索》,载《哥伦比亚大学藏学讨论会文集》,第65—72页。

——《热河寺庙及其西藏原型》,巴黎,文明研究书店版,共205页和59幅插图,另加参考书目、词汇和索引。

——1987年:《西藏建筑术和绘画》,载《人宅和神宅》一书,罗马—巴黎版,第74—86页。

——1988年:《有关圆明园的一种藏文描述》,载《圆明园》,巴黎,文明研究书店出版,第11页。

——1988年:《桑耶寺建筑的起源》,载《亚洲艺术》第43卷,第19—29页。

——1990年:《有关桑耶寺建筑相继阶段的研究》,载《西藏的文明和社会》,巴黎,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版,第109—119页。

——《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和西域地区古老建筑习惯、最新研究和未来倾向》(与杰斯特和桑岱合作),载《1990年第6届保护古建筑国际讨论会文集》,洛杉矶格蒂研究所版,第29—34页。

——1991年:《西藏瓷器制造考》,载《乌瑞70大寿藏学论文集》,维也纳大学《藏学和佛教研究文集》第26卷,第29—41页。

莎耶女士是一位书评专家。她先后曾发表数十篇有关藏学的书评,于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图尔纳德尔·尼古拉(Tournadre Nicolas)是巴黎第3大学的藏语教授,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语言学博士。

图尔纳德尔·尼古拉的藏学著作主要有:

1.《论藏语主语和名词词法》,载《语言学会学报》第83卷,1988年,第1期,第277—292页。

2.《藏语传统语法和诸格简介》(对传统的探讨和对古典的分析),载《西藏的文明和社会》,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1990年版。

3.《推论归并法和句法归并法》,载《句法归并和推论结构》,收入《语言学》,1991年12月第104期,第111—128页,拉露斯出版社出版。

4.《藏语中修饰词的用法》,载《藏缅语言的语言学》第14卷,1991年第1期,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版,第93—108页。

5.《藏语中的词缀,某些引人注目的事实》,1990年6月8—9日在巴黎大学举行的语言学讨论会上的报告,载《语言学》,法国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新丛书)1992年出版,第197—208页。

6.《明鉴,藏语语法讲义》,由噶桑居冕著,与斯多达尔合作完成翻译,又用近代语言注释作了补充,般若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300页。

图尔纳德尔·尼古拉正在从事的研究有以下几项:

——《近代藏语术语辞汇分类》。其中共使用5种语言:藏语、汉语、法语、英语和俄语。其分类内容是:社会制度、职业、科学、医学、法学等。

——《西藏中部口语手册》。与斯多达尔夫人、达布活佛和阿旺札巴合作,将由亚洲文库出版社出版。

——《动词的发展和系词yod、yin、byung,作为辅助词的’dug》。

这篇以文学藏语和口语的比较为基础的历时性研究论文,是“第2次藏语国际讨论会”中的报告内容(1992年8月30日—9月4日),西藏国际研究所版,锡耶纳(意大利)版。

——在西藏的各种方言(安多语、宗喀语、拉达克语、中部藏语)体态助词体系的比较研究。

——《六世达赖喇嘛秘传》译本。正在印制中。

吉莱斯·贝甘(Gilles Béquin)是吉美博物馆的保管员,西藏艺术、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专家和文物鉴定家。

贝甘先生的藏学著作目录:

——为《缪斯神》杂志所写的有关西藏艺术的多篇文章,1970—1972年。

——《西藏雕刻及其对外影响》,硕士论文,巴黎第4大学,1972年,未刊。

——《吉美博物馆藏喜马拉雅山区的青铜器》,载《卢浮宫学报》,1974年,第4—5期,第333—344页。

——《吉美博物馆藏3件喜马拉雅的青铜器》,载《东方和西方》,新编第26卷,第1—2期,1976年3—6月,第167—174页。

——《里昂织物博物馆所藏一种西藏贴花布》,载《卢浮宫学报》,1976年,第5—6期,第446—447页。

——《喜马拉雅的神灵与鬼怪,喇嘛教艺术的展览目录》,共同署名作者之一。巴黎大皇宫1977年3—7月展览,1977年8—10月间在德国慕尼黑出版德文版。此文后来又在多种杂志中转载。

——《吉美博物馆所藏的一种时轮的大坛城画》,载《卢浮宫学报》1978年第2期,第113—121页。

——《吉美博物馆的尼泊尔和西藏的艺术品特藏》,载《大博物馆的小解说》,1979年版。

——《吉美博物馆新入藏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展品》,载《卢浮宫和法国博物馆学报》,1980年4月第2期,第115—121页。

——《论喜马拉雅地区的雕刻品》第17—19页,《六字真言展览》,马里蒙皇家博物馆1980年4月25日—10月5日展出。

——《达赖喇嘛收藏的41幅唐卡》,巴黎,西亚基出版社1980年出版。

——《吉美博物馆入藏的喜马拉雅曼答辣》,载《卢浮宫和法国博物馆学报》1983年第3期,第215页。

——《吉美博物馆所藏喜马拉雅地区的金属器皿》,载《法国博物馆研究部年鉴》,巴黎1982年版,第28—82页。

——《有关新德里西藏馆收藏唐卡的16条注释》,巴黎,西亚基出版社出版。

——《吉美博物馆收藏的大卫·妮尔的西藏绘画》,载《卢浮宫和法国博物馆学报》1987年第2期,第119—127页。

——《古代吐蕃建筑中的雕木》,载《考古学报》第224期,1987年5月,第30—39页。

——《尼泊尔和西藏的艺术》,巴黎1987年版。它又被收入《大博物馆小导游》丛书第46卷,这是修订再版本。

——《西藏的畏怖神和巫术,吉美博物馆所藏畏怖神像》,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1989年版。此书又出了荷兰文本。

——《略论帕木竹巴时代西藏绘画中的尼瓦人影响问题》,载《西藏的文明和社会》,巴黎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1990年版,第11—18页。

——《觉之顶峰,拉达克的佛教寺院》,巴黎,全息照相出版社1990年出版,共214页,155幅彩版,3幅图像,还有一些地图和平面图。

——《吉美博物馆收藏的西藏唐卡》,载《印度学—汉学—藏学研究》第9卷,1990年版,第27—42页。

——《来自尼泊尔和西藏的具有宗教幻象的工笔画和画卷》,日内瓦日雷米出版社1990年出版,共127页,另附两幅彩版。

——《西藏绘画和雕刻的技术》,载《智慧和慈悲》一书,纽约1991年版,第385—388页。

——《西藏的艺术、参禅、山僧和奥义》,巴黎,凡达克利书店1991年版,共126页,另附16幅彩图,许多黑白插图。

——《吉美博物馆所藏西藏宗教艺术和其他地方未见过的代表作》,载《西藏——另一个世界》,波尔多1991年版,第12—22页。

桑木丹·噶尔美(Samten Karmay)是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的研究导师、巴黎第10大学民族学和比较社会学研究所成员、国立科研中心西藏学联合研究组(西藏地区语言和文化研究组)成员。其业务专长是研究西藏的涤罪仪式,尤对藏传佛教的神话和仪轨感兴趣。

桑木丹·噶尔美先生的藏学著作很多,主要专著有:

1.《〈嘉言宝库〉,苯教史》,被列入《伦敦东方丛书》第26卷,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共365页。

2.《大圆满,藏传佛教的哲学和修辞技巧》,莱敦布里尔出版社1988年出版,共257页。

3.《五世达赖喇嘛的神秘化现》,收入伦敦《西域研究丛刊》,1988年出版,共246页和86幅彩图。

4.《苯教著作目录》,东京,东洋文库1977年版,共191页。

桑木丹·噶尔美先生的藏学论文主要有:

5.《有关10—13世纪大圆满派教理观点的讨论》,载《亚细亚学报》第263卷,巴黎1975年版,第562—580页。

6.《孔子神幻之王与项橐的相问书》,载《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通报》第38卷,伦敦1975年版,第562—580页。

7.《大圆满宗哲学的历史和教理问题》,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5系年鉴,1973—1974年》,巴黎版,第53—57页。

8.《苯教历史和教理综述》,载《东洋文库研究部论集》第33卷,东京1975年版,第171—218页。

9.《天喇嘛益西俄(智光)的度礼》,载《纪念黎吉生西藏研究文集》,沃明斯特的阿里斯和菲利浦1980年版,第150—160页。

10.《由颇章益西俄致西藏佛教徒的公开信》,载《西藏学报》第3卷,达姆萨拉1980年版,第190—211页。

11.《札王和金刚乘》,载《纪念石泰安教授的密教和道教研究文集》第1卷,布鲁塞尔1981年版,第192-211页。

12.《有关吐蕃赞普时代与佛教对峙的苯教的一种资料》,载《西藏、佛教和哲学研究文集》第2卷,维也纳1983年版,第89—106页。

13.《古代文献——敦煌写本中的大圆满派》,载《西藏文明初探》,新德里1985年版,第272—282页。

14.《苯教历史和教理综述》第1部分,载《藏学新杂志》第11期,1985年5月,第39—52页;第2部分,载1985年10月第12期,第47—74页;第3部分,载1986年3月第13期,第51—81页(前引英文文章的日译文,东京1975年版,载上引刊物第8期)。

15.《苯教的3种宗教舞蹈》,载《戏剧》,达姆萨拉西藏书籍和档案出版社1986年出版。

16.《黑头侏儒的出现》,载《亚细亚学报》第274卷,第1—2期,1986年,第79—138页。

17.《从12世纪一篇藏文文献看空间组织》,载《人宅和神宅,西藏建筑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巴黎1987年版,第92—98页。

18.《灵魂和碧玉——一部藏文仪轨书,喜马拉雅的仪轨书》,载《人类学》第82卷,巴黎1988年版,第97—130页。

19.《雅砻王朝的起源问题》,载《西藏研究》,慕尼黑1988年版,第219—220页。

20.《西藏,一个民族的历史》,载《西藏新闻》第13期,巴黎1988年版,第3—6页。

21.与布隆多夫人合作:《宽角鹿概论》,载《仪轨书研究》第1卷,鲁汶—巴黎1988年版,第119—145页。

22.与沙岗(Ph.Sagant)合作:《夏尔瓦人(古安多人)家庭中的等级问题》,载《喜马拉雅地区的建筑、环境和社会,喜马拉雅研究》第1期,巴黎,国立科研中心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29—260页。

23.《论顺治皇帝赐予西藏的一颗金印》,载《西藏的历史和社会》,巴黎,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21—122页。

24.《〈光荣〉一书的3种18世纪刻本》,载《英国佛教丛书》第11卷《印度学—西藏学研究》。特灵1990年版,第147—150页。

25.《忿怒明王的神令》,载《东方学报》第51卷,哥本哈根1990年版,第19—31页。

26.《大日如来和〈四部医典〉》,载《藏医》第12期,达拉姆萨拉1989年版,第19—31页。

27.《人和牛,赎罪仪轨书》,载《亚细亚学报》,1991年第3—4期,第327—381页。

28.《贡保本日山朝圣》,载《第5届西藏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成田佛教研究所组织,于日本成田市1989年8月举行。

29.《芒地的风马和水源》,载《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的民族学讨论会文集》,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1990年9月出版。

30.《西藏史诗中的理论基础》,参阅了格萨尔史诗不同片断的年谱,在格萨尔王史诗国际讨论会上的报告,这次会议于1991年8月在拉萨由西藏社会科学院主持。

(作者:耿异摘自:《法国藏学精粹》第1辑)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