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路上】双语同声,共话那曲——记西藏那曲市汉族干部与藏族群众的深度交融

发布时间:2021-07-10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近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调研组赴西藏那曲开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课题的调研。【调研路上】栏目将陆续编发调研组途中见闻和调研成果,敬请关注。

作者次林央珍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三木旦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在美丽的西藏那曲,有不少基层干部用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争取学会讲少数民族语言”的要求,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美丽新西藏而努力着。这里就有两位汉族基层干部通过习得藏语来为群众贴心服务的民族团结事迹。

第一位干部叫王德斌,男,甘肃武威籍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3月生,现任那曲市嘉黎县人大办四级调研员。其父母于上世纪60年代进藏工作,随后扎根于西藏。作为在拉萨出生的汉族,王德斌12岁之前用汉语。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他在小学时便学会了藏文字母,后来考到重庆西藏中学,当时班里大部分同学都是来自西藏各地的藏族,通过不断与同学交流,学会了拉萨藏语。2005年大学毕业后王德斌考取公务员到那曲工作。熟练掌握藏文和拉萨藏语的王德斌信心满满,准备一展宏图、回报雪域。然而,由于方言差异,那曲的藏族老百姓听不懂拉萨藏语,那时候老百姓家里鲜有电视机、手机等媒体和通讯工具,也无法习得汉语。

(图为王德斌同志与调研组成员的合影 图片由调研组提供)

作为基层干部,需要经常到老百姓家里探访。王德斌刚到那曲工作时,有一次去群众家里探访,牧民拿出牛肉热情招待,并用汉语说了句“不要脸地吃”,王德斌以为主人在骂自己不要脸,差点转身离去,所幸当时陪同的一位藏族同事给予解释说牧民的意思是“别客气,放开吃”,误会才得以解开。发现因为语言差异而导致沟通障碍后,王德斌深刻地认识到干部和群众之间语言相通的重要性,从此王德斌便开始通过主动与群众交流或向同事请教来学习那曲藏语,经过坚持不懈,两三年后他便掌握了一口流利的那曲藏语。学会了当地话的王德斌,更加主动积极地与当地牧民亲近,不仅常给牧民解决实际问题,还为牧民教学汉语。调研组通过探访,发现当地老百姓无不认识这个叫王德斌的干部,对之赞口不绝,总是亲切地把他称为贴心的朋友。第二位干部叫裴长江,男,江苏籍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4月生,到那曲工作15年,现任那曲市索县荣布镇镇长。裴长江常说的一句话是“说群众的话,办群众的事”。他刚到那曲工作开始,就意识到语言不通会导致工作效率较低,如果学不会当地百姓的话,就无法真正走进百姓的心里。于是他靠着天然的语言环境,从最简单的语法和词汇开始学起,通过多听多学多说,几年下来不仅操得一口流利的那曲藏语,还学会了藏文。这些年,裴长江常用那曲藏语给当地老百姓主持会议或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他认为如果仅靠翻译或中间人传达,无法把自己的意思和情感表达到位。除了自己学习藏语,他也经常为当地群众教汉语,百姓的汉语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他也鼓励干部同事掌握藏汉双语。裴长江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更是桥梁和纽带,只有语言互通,才能真正和百姓成为彼此的朋友。

(图为裴长江同志(左)慰问驻村工作队 图片由裴长江提供)

几年前的一件事令裴长江印象深刻,当时去村里处理矛盾纠纷,两个发生矛盾的村民以为镇长是汉族,听不懂藏语,就当着镇长的面争论不休。等他们吵完,裴长江直接告诉村民他听懂了他们所有的争论内容,进一步用藏语给村民分析矛盾的核心,并提出解决的方式,最后告诉他们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矛盾,很容易解决,邻里之间要多包容,和谐相处。两位争吵的村民发现汉族镇长操着一口流利的藏语,感到惊讶,同时也欣然接受了镇长处理纠纷的方法。从此,镇上所有村民都知道了裴镇长会说藏语,并且有事就找镇长,觉得这样更加亲和,沟通起来更方便,裴镇长也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慢慢地,裴长江成为了当地群众贴心的朋友,得到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像王德斌和裴长江这样的干部在大美那曲还有很多,这样“双语同声”的和合风貌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鲜活地展现了言语共鸣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那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开放、包容、和谐的美丽家园,无论哪个民族,操什么语言,这里的人们共同践行着“共话那曲”的使命。

(来源: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