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路上】寻访十八军足迹之二——西藏那曲市嘉黎县

发布时间:2021-07-07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近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调研组赴西藏那曲开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课题的调研。【调研路上】栏目将陆续编发调研组途中见闻和调研成果,敬请关注。

作者冯智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尕尔姐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嘉黎县位于那曲市东南部,“嘉黎”又称“拉里”,藏语意为“神山”。

1951年1月2日,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下设第一、第二办事处。其中,拉日宗(嘉黎)属第二办事处管辖范围,由昌都解放委员会派出军代表,与拉日宗政府宗本以及地方头人成立宗解放委员会。

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7月25日,十八军副政委王其梅率领先遣队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一道从昌都出发经边坝,于8月21日抵达拉日镇(现嘉黎镇)时,受到拉日人民热烈欢迎,随后人民解放军派出工作人员宣传《十七条协议》,了解当地民情、风俗,以及拉日宗政府管理地方事务等情况。王副政委在嘉黎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在阿沛·阿旺晋美的帮助下,率十八军先遣支队,从嘉黎前往工布江达,补充粮草,随后前往拉萨。8月28日,张国华率队取道“小北路”,由昌都出发,沿途经比如县羊秀乡桑达寺,抵达山青松多(今嘉黎县嘉黎镇桑前村),经今嘉黎措多乡进入墨竹工卡一带,于10月26日进入拉萨。当时十八军在翻越嘉黎县崩达拉山时,因该山海拔5000多米,山顶终年积雪,运输物资的驮马不能适应,死亡过半,因此将此山命为“死马山”。调研组在采访拉日寺僧人时,关于解放军进藏故事,他们能够娓娓道来,并且激动地描述当时的场景,“解放军进藏时,寺庙僧人走到垭口,手捧哈达,热烈迎接,以最高规格接待解放军,民众为解放军提供粮食,但解放军坚决不肯收,即使收了也以‘大洋’购买,在‘大洋’不充足的情况下,留下收据以供后付,这使得僧众一律心生敬意,由此更加信任人民解放军,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十八军之所以选择从嘉黎镇经过,是因为在历史上,嘉黎镇曾是清军进藏的重要驿站,同时也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由于商业通道的存在和马帮的驻扎,曾一度推动汉藏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关帝庙、清真寺、温泉小庙等文化建筑,正巧位于拉日寺山脚下,反映了嘉黎县多元文化并存的景象。清代曾任钱粮把总和兵马千总的清军官员李肇龙为关帝庙题词“浩气凌霄”牌匾,此匾至今仍保存于拉日寺内。拉日寺僧人向我们讲述牌匾背后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嘉黎镇汉、藏以及其他民族间已经密切交往、和睦相处。

(图为清代曾任钱粮把总和兵马千总的清军官员李肇龙为关帝庙题词“浩气凌霄”牌匾 摄影:尕尔姐)

(图为十八军烈士陵园 摄影:冯智)

1959年平叛斗争中,十八军也驻扎于此地,嘉黎镇为在“麦地卡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立有墓碑,后在援藏资金支持下,建立了烈士陵园,调研组专程赴烈士陵园缅怀英雄烈士。

参观完烈士陵园后,调研组专程拜访了已78岁高龄的拉日镇老镇长仁钦与他的夫人,两位老人再一次向我们讲述了1951年与1959年十八军与嘉黎镇各族人民的鱼水之情。

(图为嘉黎镇全景 摄影:尕尔姐)

值得一提的是,嘉黎镇还富有藏北草原风情、原始森林密布,高山峡谷秀丽,人文资源丰富。

(转自:中国西藏网文/冯智、尕尔姐,本文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那曲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调研组”供稿)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