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路上】寻访十八军足迹之三——西藏那曲市索县荣布镇十八军瞭望台

发布时间:2021-07-07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杨俊康

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西藏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十七条协议》签订后,毛主席正式签发了中央军委《关于进军西藏的命令》,张国华军长率十八军和平进驻西藏。1951年7月底,十八军从昌都向拉萨进发。“张国华军长带领十八军途经索宗吉若塘(现索县荣布镇)时,在此休整了三天。”荣布镇镇长裴长江介绍说。

荣布镇向来是一个交通要道,连通着那曲索县、丁青和昌都边坝三地,成为茶马古道的一条支路,这里道路比较平缓,历史上马帮和商贾往来频繁,在吉若塘(现荣布镇所在地)地方形成了一个小集镇。

为了促进各大宗谿的和平解放,十八军进藏路上在各宗(县)筹建解放委员会。为筹建索宗解放委员会,张国华军长命令十八军第四连长期驻扎在吉若塘地方,十八军宣传《十七条协议》,了解当地民情、风俗,以及索宗政府管理地方事务等情况。不久之后又派来了两个生产连在此搞生产。“吉若塘土地肥沃,雨水充沛,解放军和生产连在此种植土豆、萝卜等一些蔬菜,他们经常深入群众家中,帮助治病劳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得藏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吉若塘村村支书记赤列巴旦部介绍说。

近观荣布镇十八军瞭望台 索南多杰摄

1959年及此后一段时间,索县一带发生了叛乱,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重创。“为了及时掌握敌情,尽快平息叛乱,保卫新政权,留守部队和生产连,以及当地的藏族群众在吉若塘一个制高点堆起土丘,在其上建造了这座瞭望台。”荣布镇镇长裴长江介绍道。

瞭望台建在吉若塘中心的一座土丘上,是一座夯土围墙和细木屋顶建造的简易小屋,高约2.5米,长宽各约3米,外墙上方醒目地方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白色大字,现在依然很清晰。据当地老百姓介绍,此前瞭望台与营地之间还有一条高1.5米、宽约2米的地道,供驻守人员安全通行。

远处眺望荣布镇“十八军”瞭望台 索南多杰摄

在非常时期,瞭望台起到了平定叛乱、保卫政权的作用。在和平年代,它依然矗立在宽阔的广场中央,时刻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站在瞭望台放眼望去,整个镇子尽收眼底。今非昔比,瞭望台周围已不是当年的土坯房和泥泞小道,而是人间换了天一样,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高楼拔地而起,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现在的荣布镇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增收致富、安居乐业,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处处展现出藏北草原重镇的新希望、新活力。 (中国西藏网文/索南多杰 本文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那曲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调研组”供稿)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