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生武:阻止“独立”——研究和平解放西藏的首要关注

发布时间:2021-05-28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毛生武 | 责任编辑:

image.png

一、引言

领土完整、主权安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利益。把70年前和平解放西藏,放在更长的历史长河和更广的国际舞台中考察,会发现:阻止“独立”,应是研究和平解放西藏这一划时代、标志性事件的首位关注。西藏和平解放,一举同时完成阻止西藏“独立”和翻身解放双重任务。从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大局利益出发,阻止“独立”,或具根本性、历史性。

二、1949年西藏所处特定内外环境的“三维”回放

(一)地缘政治战略策动:印度等地缘大国积极协力西藏“独立”,试图建立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对立的“地缘政治缓冲区”。

英帝国及其殖民后的印度利用中原王朝控制力衰弱和地缘关系就近之便利,借机加强对西藏的军事入侵、政治拉拢、外交操弄,西南边疆主权危机加深。印度提供包括军事装备在内多种形式的帮助、便利、庇护,力图造成“西藏独立”既成事实。

(二)西方势力积极干预:英、美等少数西方强国,怂恿西藏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出去。

英、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加紧支持西藏“独立”活动。印度独立后在西藏问题上继承殖民“衣钵”。“拉萨驱汉事件”发生后,英国路透社即宣称:“英国从未承认中国所说的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受中国统治的说法”。美国主流媒体称:“准备承认西藏为独立自由”的“国家”。拉萨噶厦甚至认为,美国是西藏唯一的希望。

(三)中央管理出现真空:西藏地方亲外势力积极寻求“独立”,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出现真空,拉萨噶厦民族分裂活动升级。

西藏地方政府武力驱逐国民政府驻藏办事机构,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管理出现真空,乃至于失控。拉萨噶厦向美、英、印、尼诸国派出“亲善使团”,加快寻求“独立”的国际支持和军事援助。西藏“外交局”给毛泽东主席写信:西藏“无论在过去和现在,一直享受着独立自主的权利,从未丧权于外国”,请不要让“军队越境进入西藏领土”。

三、阻止“独立”是和平解放西藏的决策主线

(一)总体策略是军事准备、政治解决

1949年7月4日中共中央曾向苏共中央表示:“西藏须用政治方式去解决”。9月3日,鉴于西藏局势日趋恶化,新华社发表社论:“西藏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任何外国侵略;西藏人民是中国人民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绝不允许任何外国分割。”

1949年11月前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认为,“西藏国际地位极重要”,强调“解决西藏问题不出兵是不可能的”,但把政治解决的选项放在首位。毛泽东访问莫斯科途中致信中共中央:“英、美都在打西藏的主意”,“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否则夜长梦多”。

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认为:“解放西藏有军事问题,需要一定之军事力量,但军事与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他主持制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各项具体政策。

(二)和平解放西藏决策的首要关注在阻止“独立”

和平解放西藏“十大政策”的第一条就是“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英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来”。把军事解放西藏和政治改造西藏的任务,置于维护祖国统一的大局之下统筹。

1950年10月实施昌都战役,打一场“政治军事仗”、“以打促和”。昌都之战使进军西藏门户洞开。藏军昌都之败导致摄政札达下台,标志拉萨上层统治集团出现分化。但西藏噶厦向联合国提交呼吁书,要求把“西藏问题托付给联合国作最后裁决”。

人民解放军攻占昌都,引发印、美等新一轮国际干预。印度连续三次照会中国政府强烈抗议:“中国军队入侵西藏,不得不被认为是可悲叹的”。昌都战役10天后,印度总理尼赫鲁即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污蔑中国“侵略”西藏,“美国认为这是一件最不幸最严重的事件”。

(三)藏民族各界呼吁防止国家分裂

1949年8月,班禅行辕明确表态:“查前藏……遽然勾结外力背叛中央,驱逐驻藏官员,形成独立局面,此种野心,举国同愤,如不以武力制裁,实难安定后方,巩固国防”。

12月2日,遭亲英、印分裂分子迫害逃亡内地的原西藏摄政热振活佛的近侍堪布益西楚臣等爱国人士,要求迅速解放西藏。1950年1月,著名藏传佛教代表人物喜饶嘉措大师公开发表讲话,谴责“独立”活动阴谋。

四川、青海、甘肃、西康等地藏族上层爱国人士也站出来积极支持中央维护国家统一,实际是藏民族社会固有的内向力量的集中表达。

四、《十七条协议》的基点是反对西藏“独立”

(一)拉萨噶厦分裂立场顽冥不改

1950年初,噶厦派堪穷土登杰波、孜本夏格巴率领代表团到新德里,“寻找共产党官员说明或了解情况”,拿出的“四个商谈议题”核心在谋求西藏“独立”。1951年初,十四世达赖给中国驻印大使写信称:“将政府分为留守(拉萨)和外出两部分。我国政府不得不顺应民心,将‘国都’前往亚东”。

1950年12月,因昌都战役彻底失败而被迫和谈,拉萨官员大会提出“和谈五项条件”,仍坚持以“西藏独立”、不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为谈判基础。

美、印及英等国不得不正视新中国成立之事实。中央政府针对西藏分裂势力的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外交努力同时奏效,拉萨噶厦最终“极不情愿地派遣代表到北京”和谈。

(二)反对西藏“独立”是《十七条协议》的基点

1951年5月23日签订《十七条协议》。第一条即规定:“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从法理上明确国家主权统一,不接受西藏“独立”。第二条规定:“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解决西藏地方的国防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十七条协议》签订5个月后的10月24日,十四世达赖喇嘛终于表态:“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民众一致拥护,并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巩固国防,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保卫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

毛泽东主席即发布进军西藏的训令。遵照《十七条协议》“附件一”的规定:“驻地为国防要点和交通要点”,并实施战略展开,以国防驻军体现对西藏的国家主权。从军事地理学角度分析,人民解放军在西藏的部署位置意在防范外敌,而西藏地方军队的部署位置意在防范内地,两支军队的部署指向相反。

(三)伪“人民会议”再掀分裂浊浪

《十七条协议》签订,维护执行和抵制破坏协议的斗争,实质是西藏统一与分裂之争。拉萨噶厦对协议的态度基本是阳奉阴违和抵触抵抗的。

1952年春,鲁康哇、洛桑扎西两司曹纠集拉萨反动势力制造伪“人民会议”事件,再次掀起分裂浊浪,与西藏工委、西藏军区公开对峙。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处理了伪“人民会议”事件。鲁康哇、洛桑扎西两司曹被迫撤职,伪“人民会议”活动被取缔。

五、平息叛乱,终对西藏“独立”亮剑

1959年3月,西藏地方反动集团在外国势力支持下,以图谋“独立”为直接目标,终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全面武装叛乱。

(一)叛乱爆发到蔓延

1956年初,四川甘孜州民主改革期间理塘寺、大金寺发生了叛乱。7-8月份,昌都打响西藏武装叛乱“第一枪”。到11月份,西藏昌都地区南部诸县均出现武装叛乱。

1957年5月,康区叛乱首领恩珠仓·贡保扎西纠集流窜到拉萨、山南一带的各路叛匪,成立“四水六岗”反动军事组织。随后,“四水六岗”叛乱组织提出“保卫宗教”、“西藏独立”、“政教永存”等反动纲领。

(二)全面武装叛乱

1959年3月10日,分裂势力最终发动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全面武装叛乱。“西藏人民代表会议”决定从“今天起西藏独立了,西藏人民站起来与中央决裂,为西藏独立而战斗到底”。3月17日晚,噶伦索康、柳霞等叛乱首恶分子携达赖及其家人出走,踏上不归路。

印度当局对西藏发生的武装叛乱或直接或间接给予了支持。美国中央情报局则在背后支持西藏的叛乱活动,在太平洋塞班岛和美国本土科罗拉多州组织训练叛乱骨干、大量投送武器弹药、大笔提供经费援助。

(三)平息武装叛乱

中央对各地叛乱采取“守点,保线,自卫作战”、坚持“不打第一枪”之策略,总体持防御态势。

1959年3月20日凌晨,叛乱分子向驻拉萨的党、政、军机关、部队,以及企事业单位发起全面武装进攻。人民解放军22日拂晓粉碎拉萨市区武装叛乱,平叛初战告捷。

平叛历时三年:1959年平息拉萨、山南及青藏公路沿线叛乱,1960年基本平息全西藏地区叛乱,1961年肃清零星残余叛乱分子,至次年3月结束。期间,按照中央“边打边改”的既定方针,西藏全区实施民主改革。

六、结语

70年前的和平解放西藏是划时代、标志性重大事件。西藏和平解放本属中国内政,但当时国内外涉藏分裂势力图谋把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力图改变青藏高原国际地缘政治格局,西藏卷入南亚地缘博弈。和平解放西藏的根本性意义,首先在阻止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图谋,维护了中华民族领土完整、主权安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从这个视角,我们观察:和平解放西藏“十大政策”,要在强调西藏与中华各民族同属一个“祖国大家庭”的政治认同;昌都战役之胜利,迫使西藏当局放弃希图寻求“独立”的不和谈幻想;中央强大政治争取工作,有力瓦解西藏谋求“独立”的社会基础;签订十七条协议,奠定了阻止“独立”的国际国内法理基础;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解除了西南边疆国防和主权安全危机;彻底平息叛乱,歼灭了支撑“独立”活动的武装力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改造了“独立”势力借以滋生存在的政教合一制度;而新中国涉藏外交攻势,则及时分化了支持西藏“独立”的国际干预势力,保障和平解放西藏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

(作者:毛生武,藏族,兰州大学青藏高原人文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人文环境、涉藏总体国家安全、涉藏地区现当代经济社会)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