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创新型小微型企业助力脱贫实践

发布时间:2021-04-15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李健 | 责任编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在全国范围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实施脱贫攻坚行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成就。最近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农牧区的发展与脱贫,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贫困农牧民生活大幅改善,呈现安居乐业的景象,当地在有些领域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该区域下一步脱贫成果巩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借鉴。

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总结宝贵实践经验会发现,其中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政府与社会共同发力。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做好资金投入、干部配备、机制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完善政策创新,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基层社会内部迸发出强大的创新发展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这种内生型的社会经济发展力量具有自发性、持久性和扩散性,对区域社会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对实际的减贫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社会力量参与脱贫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包括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在内的边疆民族地区的脱贫和发展,常常面临三对基本矛盾的制约。一是政策性短期脱贫与长期稳定增收致富之间存在矛盾;二是扶贫产业的公益性逻辑和市场效率逻辑之间存在矛盾;三是发展资源的独特性和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由于这三对矛盾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脱贫成果的持续巩固、扶贫产业的持续成长和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要想破解这样的可持续脱贫难题,就十分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并推动创新型和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实践。

事实上,这样的发展案例近些年来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已经大量涌现,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独特的引领示范效应。如笔者在2019年5月调研的上海金泽工艺社案例,就是一种创新性小微型发展的典型。这是一个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机构和上海民间的非遗传习机构——金泽工艺社的合作项目。200多位来自四川阿坝州山区的待业青年和贫困家庭子女,通过在四川壤塘和上海金泽镇两地的学习,一部分学生传承了唐卡、藏装、藏毯等藏族手工艺,还有的选择学习刺绣、织锦、缂丝、制瓷、紫砂壶、草木染、缝纫、织毯等内地手工艺,且达到了一定的工艺水准,将江浙地区无人愿意传承的古老手工技艺重新传承起来。工艺社作为政府认可的非遗传习所,聘请藏族传统文化学者、内地工艺大师、内地高校著名学者等担任教师,实现了教育资源从极度贫乏到高度丰富的转变。这些藏族青年学习期间食宿全部免费,还有生活补贴,不仅使其免于暂时的贫困,而且增强了其生活能力。冬春季在上海金泽镇学习、夏秋季回四川阿坝州学习的模式受到学生欢迎,地域的流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极端冷热气候给学生们带来的不便,消融了雪域高原与沿海发达地区遥远空间距离的阻隔,同时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60余位学习唐卡绘画的学生,不仅接受传统的觉囊派唐卡绘画技艺的严格训练,而且借助在内地的优势临摹宋代宫廷工笔画,通过对唐卡和工笔画这两种具有相似性的艺术门类的体悟,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绘画艺术的理解。这批已经掌握了唐卡绘画技艺的青年画师不仅已经可以高水平地完成自己的唐卡作品,而且有机会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唐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卡艺术的魅力。2020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洁静精微——觉囊唐卡艺术展”就展出了30多件由这些青年画师完成的作品。

金泽工艺社的实践特征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相信人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是对人的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帮扶,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护和传承了各民族原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也是近年来阿坝州壤塘县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走文化扶贫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

金泽工艺社的民族手工艺品因为品质高而倍受欢迎,说明产业在大而强之外,也有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的巨大发展空间。这类创新型、小微型发展和扶贫实践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符合后工业时代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家刘世定教授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产品找到对应消费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交易成本极大地降低,促使消费者不仅消费产品,也开始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者不仅生产产品,也开始享受产品的生产过程。这种趋势正在改变大工业时代标准化、同质化产品的大规模供给模式,进而形成一种“小企业、大品牌、高尊严”的新型产业发展方式。这种思路的提出显示,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的优势、小微型发展相对于做大做强的优势、小微产业和社区经济相对于规模化的现代产业经济的优势,均值得思考。

二是中国的人口与市场规模优势为边疆民族地区借助内部特色资源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可能。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超大规模国家,人口与市场规模优势使有特色的小众产品同样能够获得可观的市场规模支撑,从而使西藏等地区能够通过大范围借力来获得发展动力,实现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循环。这为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脱贫成果的巩固带来了更大的前景。此外,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循环事实上还促成了各民族间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产业规模的约束和自然人文特征有利于创新型和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总体上人口稀少,各类发展资源具有少量多样、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的特征。依托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这些企业积极探索做小做精的实践路径,并将脱贫赋能嵌入当地社区之中,显示出很强的发展生命力。

类似的减贫经验,在西藏和其他涉藏州县也不胜枚举。当地通过民族手工艺的传习和复兴,进而带动当地发展乡村民宿、农牧区生活体验、民族手工艺文创产品等多元的新兴业态,变旅游观光为旅居生活,变偏远封闭为开放包容,在农牧民和手工艺人基本保有原有生产生活模式的情况下,仍然能较为顺利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体系,实现从贫困到富足的跨越,这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的新现象、新趋势,为脱贫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活力。

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社会力量在参与减贫实践中,创新型、小微型等具有社会公益性和市场生存能力的企业的涌现,对解决前述脱贫攻坚三个矛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不仅为将来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脱贫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世界其他少数族群贫困地区的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西藏》2021年第1期,作者:李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