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西藏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融合之路

发布时间:2021-03-10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杨涛 | 责任编辑:

我今天的交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推进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融合的必要性,过去五年间西藏所采取的主要做法及中央支持,融合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效果,主要结论。现在具体介绍如下:

一、推进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融合的必要性

一方面,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使得西藏成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000米,平均气温<5摄氏度,高山峡谷多,这些因素显著增加了西藏发展的难度,引发了贫困问题。2015年底时,西藏贫困发生率为25.32%,是全国唯一集中连片省级贫困区,贫困人口收入低于1500元,期望寿命68岁,甚至部分极高海拔乡村不到60岁。

另一方面,西藏极具世界生态价值,但又生态脆弱和气候敏感。西藏是亚洲水塔,是许多国内河流和国际河流的发源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宝库。但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地质形成晚、日照强烈、植被恢复难,对全球气候变暖非常敏感,其升温速度是全球2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保护,2020年的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并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致力于将青藏高原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因此,对于如此重要且广达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推进精准脱贫非常重要,保护生态环境也很重要,都不可偏废,推进两者的协调和融合就非常必要和紧迫。

二、过去五年间所采取的主要做法

如何推进精准脱贫和生态保护的融合,实现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同步实现?在理论上,西藏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紧密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实践中,西藏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具体行动上,从促进收入增长和提升健康水平两大路径,采取了如下五类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从点到面,不断推进生态补偿范围,200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保护森林,2010年实施草原补偿以保护草场,随后开始保护湿地,甚至野生动物,当前已开始实施生态综合补偿。中央政府为西藏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仅2019年,西藏用于草原、森林、湿地、野生动物肇事等领域的生态补偿合计就达到45.25亿元,人均农牧民就达到近2000元。2019年8月对安多县腰恰村的调研显示,草补已成为当地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尤其是那些贫困户。

二是,增加生态就业岗位。不断扩大覆盖面,从最初的森林保护员和草原管理员,扩展到公路养护员、水管员、沙化员、保洁员、环境监督员等。生态就业岗位的数量从2016年以来保持在65万左右,岗位收入提高到每年3500元。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结合西藏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潜力大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全域旅游和家庭旅馆,让旅游业成为贫困家庭增收的重要产业依托。

四是,稳妥实施生态搬迁。藏北一些地区海拔高达5000米以上,是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对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对此西藏慎重稳进地实施了极高海拔搬迁和风湿病患者家庭搬迁。随着近年来气候变暖,藏东南地质灾害开始加剧,如2018年林芝发生了由冰崩引发的山体滑坡和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生命安全,因此实施了近距离的易地搬迁,在地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更好的派镇镇政府所在地周边安了家。

五是,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生活能源替代,消除能源贫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保护植被。2010年国家投入155亿元实施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其中近60亿元专门用于薪柴替代,如用分布式太阳能、小水电、煤气等替代薪柴、牛粪、甚至草场的草皮。2016年国家又投资74亿元,实施阿里电网联网工程,推进国家主电网向农牧区延伸,农牧民家庭电力可达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2017年开始,西藏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公共厕所和家庭厕所得到显著改观,提升了卫生健康环境。

三、融合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效果

一是,显著增加了贫困家庭收入。2019年底,西藏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仅从生态就业岗位一项来看,2016年以来生态岗位维持在65万个左右,每个生态岗位每年3500元。3500元占到2019年贫困家庭人均收入的约37.52%,有力地促进了脱贫增收。除此之外,还有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补偿收入,以及农牧民参与植树造林的打工收入;如2018年普兰县绿色长廊建设给村里带来了植树造林的打工机会,村民格桑一家干了15天挣了3000多元钱,仁增一家利用自家卡车运输树苗挣了2000元。

二是,改善了生态环境。2014年启动以来的“两江四河”绿化工程,投资约300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森林绿化率和环境景观,森林覆盖率从2003年的5.93%提高到目前的12.14%。从村庄环境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实现了村容整洁、安全饮水、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

三是,优化了经济结构。绿色发展突出,旅游业在西藏GDP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西藏的支柱性主导性产业,2019年,旅游业收入占到GDP约32.94%。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正如林芝鲁朗镇一个村长讲的,现在村里人从以前的砍树人变成了守护人,从木头经济变成了旅游经济。

四是,提高了健康水平。从那曲双湖县搬到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的居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海拔5000米下降到海拔3600米,用上了自来水,就近看病,期望寿命提升到近70岁等。2017年开始,靠近拉萨的羊八井镇彩渠塘村已接收来自那曲、阿里等高海拔地区患有风湿病人员的家庭150户625人,其中风湿病患者171人,目前许多人病情显著缓解,劳动能力得到恢复。正如从那曲市双湖县多玛乡搬迁到此处的措吉,肿胀的膝关节让她一度连走路都非常吃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风湿病痛大为缓解,现在已经能正常走路。电网向农牧区的延伸,也极大地提高了电器普及率,室内空气污染改善,呼吸道疾病得到缓解。

四、主要结论

结论一:西藏高寒的自然与气候因素,造就了西藏重大的全球生态价值及其敏感脆弱性,同时也引发了该地区贫困的多发和脱贫的高成本。因此,西藏的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

结论二:西藏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受制于西藏地方财政能力有限,面临着同时实现消除绝对贫困与保护生态环境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的分配冲突。但是,得益于中央的全力支持,西藏找到了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成功地摆脱了这些约束,实现了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与融合,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人类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关于杨涛发言的评议

杨涛博士结合自己长期以来从事的研究领域,围绕西藏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关系融合的必要性、西藏的主要做法和中央的支持、最后的效果、主要结论等四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我自己也从中感受到了西藏这几年在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富有成效的一些做法和由此给广大西藏人民带来的福泽。

我对杨涛博士发言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他最后的结论。大家清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很容易成为一种相互矛盾和对立的情况,主要看怎么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又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西藏在探索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融合之路是较为成功的,杨涛博士发言中对这方面提出的两个结论也是非常有见解,他一方面认为西藏的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认为西藏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受制于西藏地方财政能力有限,面临着同时实现消除绝对贫困与保护生态环境,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的分配冲突。但是,得益于中央的全力支持,西藏找到了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成功地摆脱了这些约束,实现了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与融合,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人类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发言人:杨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评议人:拉先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