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卓玛:让每个人的人生有出彩的机会——西藏教育、就业扶贫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3-10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格桑卓玛 | 责任编辑:

每个人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段实现个人价值,包括深处贫困境遇的人们。因为长期以来发展基础薄弱,又加上自然环境的严酷,西藏贫困人口很难凭借自身的能力改变贫困的生活境遇,更不要说活出精彩的人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创造就业机会是西藏摆脱贫困最富有针对性的措施之一,助益西藏如期消除绝对贫困,与全国一道步入温饱无虞、充分享受到教育、医疗和安全住房的小康社会。

1.西藏脱贫难度大

我们在西藏的不同区域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在高海拔的那曲双湖县、班戈县,在藏东密林中的八宿县、贡觉县,在雅江流域的扎囊县、江孜县等,看到的贫困现象各不相同,原因也五花八门,如疾病和残疾、家中缺少劳动力、人均生产资料不足、自然环境恶劣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西藏就是我国唯一的省级贫困地区。扶贫难、脱贫更难,更多是难在培育和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具体表现在,西藏教育培训水平的差异影响农牧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从而也因劳动技能欠缺直接影响到农牧民参与市场的机会。归结来看,教育水平低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就业机会少造成脱贫可持续性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西藏文盲率仍然高达32.5%,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人的素质问题是西藏农牧区致贫的深层级问题,其提升面临资金、时间等成本的约束,受到教育、就业以及观念等因素影响。西藏贫困地区的教育、技能、自身发展能力这三项之间联系紧密,互为诱因。农牧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对就业和家庭收入变化的影响更持久。

2.脱贫措施精准

国家启动脱贫攻坚战,明确脱贫目标,并确定脱贫时间表,这对集中连片深度贫困的西藏是艰难的挑战,也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西藏在与全国同步开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扶贫方案同时,也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脱贫措施,“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振兴产业以带动就业转移”就是其中有效的手段。目前,西藏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仅为0.52%。各类教育、培训可及性的提高和就业转移的稳定性提升正深刻地改变着西藏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文化有技能有创造力的建设者队伍不断壮大。

西藏教育、就业扶贫的主要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实施公费教育和学生资助机制,减轻贫困家庭负担。

通过各级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控辍保学,西藏所有建档立卡家庭的失学儿童全部回到学校。其中,三包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85年开始通过对农牧民子女以及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目前,西藏义务教育阶段“三包标准”达到年生均3720元。特别是,自2012年起,西藏实施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含中职教育)的15年公费教育政策,以及对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大大改进了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提高了教育资源均等化水平。

西藏日喀则市昂仁县一个贫困农户家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得益于教育扶贫政策,单亲妈妈玉珍没有为孩子的学习费用发愁过。因为来自贫困家庭,三个分别考上清华大学等中国名校的儿子在高校就读期间的学费也得到减免,每年还获得生活补助。高校面向农牧区贫困学生开展专项招生并实施“三免一补”政策,累计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4.68万人次,“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已基本实现。

(2)持续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西藏贫困地区教育培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

依据“扶贫先扶智,阻断贫困代际影响”的政策设计理念,西藏重视教育投入,资金重点倾向资助困难学生、全面改善教学设施,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业。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札达县曲松乡教学点的教室不仅安装了暖气,也有了供氧设备。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中安置点的学校配套建设也都是先行安排的。2016年精准扶贫以来,教育投入持续增加,西藏教育“三包”资金投入达104.74亿元,年均增幅11.4%。

教师是教育软实力之所在。为了改善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西藏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实施差别化的生活补助制度。2016—2019年间,西藏共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超7亿元,惠及近1.93万名乡村教师。

(3)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的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农牧民群众为重点的转移就业工作,把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通过技能培训增加他们稳定就业的机会。这不仅是脱贫也是防止返贫的有效措施。自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转移贫困人口就业18.64万人,开展培训15.51万人。

西藏在教育扶贫工作中摸索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区内外职业教育优势互补等具有西藏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11所中职校都根据所在地市发展侧重点和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的差异,明确了自己的特色专业群。结合地方发展的实际,西藏加强以贫困初中、高中毕业生为重点人群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技能培训体系。面向农牧区、高寒边远地区实施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疗卫生、师范类人才,大大缓解了深度贫困地区文教卫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

位于拉萨的西藏城发莲花之宝文化有限公司已从当地的职业学校录用三批校企合作的毕业生。其中,唐卡绘画专业的一名毕业生在负责绘制瓷器上的传统图案。目前,该企业年产各类特色瓷器50余万件,产值在4000万元左右。从职业学校毕业的绘画师转正后月薪可以到3500元。有些从事家居设计的职校毕业生月薪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

职业技能的培训既要对接市场需求,也要尊重贫困人口的意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牧民对劳动技能培训有多元化的需求。建筑、服务、食品、维修、护理、手工艺等7大类40个技能培训项目的设置正是结合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贫困人口的意愿。仅2017年西藏就开展了驾驶技术、装载机、挖掘机、民族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各类专业培训320期,培训农牧民6万人次。

为了增加贫困人口稳定就业的机会,西藏鼓励企业采取先招工后培训再上岗、以师带徒的方式在岗位进行“以工代训”,并按最低工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已有不少农村劳动力通过“以工代训”,既学习了一项技能,又找到了相对稳定和报酬更高的工作。

(4)教育对口支援整合优势资源,为西藏培养大量建设人才。

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的现实,国家作出在内地建西藏学校和办西藏班的决定。目前,全国有21个省(市)127所初中、高中及中职学校开办西藏班,196所高校在西藏招生。这些内地求学的西藏籍学生绝大部分学成后回到西藏建设家乡。

西藏还充分利用援藏机制的优势,引进内地优秀师资等教育资源,不仅学生们受益,西藏本地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也得到同步更新,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2016年正式启动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当年就有799名教师和管理人员集中支援西藏20所中小学,打造出一批高水平示范学校。通过东西部对口支援,西藏建立起高等教育团队式、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基础教育组团式、教育部直属单位对口援助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教育支援体系。

(5)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更多稳定就业机会。

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就业使得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是西藏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据调查,在西藏,只要家庭中有一个稳定就业人口,该家庭就不会轻易陷入贫困。西藏产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因此为了创造更多更稳定的就业机会,西藏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使之成为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研,植根于贫困乡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企业在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后,通过产业、就业联动,在帮助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面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比如山南扎囊县的藏帽厂等。通过协调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的关系、建设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关系,西藏实施小产业起步增收、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措施。2016年以来,西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984个,带动23.8万贫困人口脱贫。

3.教育、就业扶贫的启示

西藏深度贫困地区人口致贫主要根源在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就业转移才能有效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西藏摆脱贫困不仅是摆脱物质的贫困,对意识与思想、文化与习俗等对脱贫致富更具深层次影响力的因素进行剖析与变革,才能改变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从西藏精准脱贫的实践来看,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和更多新领域就业机会的获得,逐步增强了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内源式发展。

不论身处何地,不论生活境遇如何,当重视教育的作用和把握就业良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出彩的机会。这既是西藏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也将为实现团结富裕美丽和谐的现代化西藏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于格桑卓玛发言的评议

格桑卓玛研究员的报告,主要从两个方面即教育和就业为切入口对西藏地区的脱贫攻坚事业进行介绍,并予以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致贫的原因各种各样,但由于受教育不够导致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社会融入难以改善生活的基本技能,是贫困人口陷入贫困泥潭的两个主要因素。正如格桑卓玛研究员在报告中所讲的:“西藏教育培训水平的差异影响农牧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从而也因劳动技能欠缺直接影响到农牧民参与市场的机会。教育造成的贫困代际传递,与就业机会少造成脱贫可持续性差。”在西藏的脱贫攻坚,国家以及西藏自治区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大力实施公费教育和学生资助;改善西藏贫困地区教育培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转移就业的水平;教育对口支援和整合优势资源,为西藏培养大量人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通过许多扶贫措施的排比、一系列数据的罗列,格桑卓玛研究员总结出西藏最终解决贫困、消除贫困的特殊意义在于:“西藏摆脱贫困不仅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还改进了意识与思想、文化与习俗等对脱贫致富更具深层次影响力的因素”;通过这些精准扶贫措施,“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和更多新就业机会的获得,逐步增强了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贫困人口的内源式发展。”

对于长期从事西藏社会经济研究,有着多年在西藏的不同区域做了大量实地调研的格桑卓玛研究员的报告我完全赞同,而且报告中提到的许多事例,我感同身受——多年的与西藏历史、文化相关工作的经历,我也被西藏以及其他一些地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所感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所讲的:“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西藏的脱贫攻坚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了出彩的机会。

发言人:格桑卓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评议人:王维强,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