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 (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甘孜州南派藏医药) (bod lugs sman dpyad)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号448,编号Ⅸ—9,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申报国务院审定的传统医药类遗产。藏医药是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代表。藏医药学以“水、火、土、风、空”五原学说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理论基础,以青藏高原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部分南药为基本药物,采用适应高原环境和游牧生活的行医方式,对高原缺氧环境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等具有独特的疗效,其养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藏医药学历史悠久,2世纪藏区就已有医药活动。4世纪的拉妥妥日时期丰富了藏医药理论和实践。7世纪,藏医的医药理论和医疗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松赞干布挑选藏家子弟学习藏医典,为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8世纪出现了有丰富藏医药经验的名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著的藏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1840年,帝玛·旦增平措的《晶体本草》问世,收载藏医药达2294种。1916年建立了“门孜康”藏医药研究中心。1980年,主治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的藏药“七十味珍珠”被评为国家优质藏药产品。有800多年历史的解毒养胃藏药“常觉”,更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品。
拉萨北派藏医药是藏医药的主要流派之一,“水银洗炼法”、“仁青常觉配伍技艺”是其独具特色的药物加工技法。藏医“水银洗炼法”简称“水银加工”或“佐珠钦莫”,见载于《四部医典》。13世纪末,邬坚巴·仁钦贝开创了藏药“水银加工”系统完整的实践操作。水银洗炼加工后的“佐塔”是配制名贵藏成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应用面广,使用量大,是藏药中的极品,并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壮体、减毒增效等功效。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本品成方于公元8世纪,始载于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是根据藏医学原理,选用生长在世界屋脊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天然、珍贵、稀有藏药材,并采用现代科学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法,由120多种西藏特有的天然动、矿、植物配伍而成。对陈旧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胆等疾病具有独特疗效。
四川省甘孜州系南派藏医药的故乡。藏族历史上把以康巴为中心的藏医药称为南派藏医药。藏医药学在12—15世纪,产生了以向巴·郎加扎桑为代表的北派藏医药和以宿喀·娘尼多吉为代表的南派藏医药。南派藏医药一度成为藏医药的中坚力量,领导了整个藏医药学的继承、发扬。以嘉央·青则江布等为杰出代表的19世纪初南派藏医药学家,使藏医药有了空前的发展。(林朵央美)
(来源:《中国藏学》2012年第S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