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号1094,编号Ⅲ—105,由西藏自治区曲水县申报国务院审定的传统舞蹈类遗产。“协荣仲孜”为藏语译音,“协荣”为曲水县一村落名,“仲”为野牦牛,“孜”为舞或玩耍的意思,组合起来意即协荣村的野牛舞。协荣仲孜由7名男子表演:“阿热”(领舞)1人,雌、雄野牦牛各1头(2人合作扮演一头牦牛),击钹、击鼓者各1人。表演时,领舞者需在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钹鼓声中“六步一抬”出场,以道白的形式描述野牛舞的历史,而后进行表演。协荣仲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世达赖喇嘛在位之时,协荣村的村民为去拉萨参加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以藏戏表演为基础编排而成。其内容以祝福、吉祥、圆满为主题,借用两头野牦牛不怕风雪和艰险、为人们排忧解难的情节,塑造出雪域高原野牦牛坚强不屈的性格。基本舞步包括“六步一抬”、“丁字蹭步”、“跑跳步”、“滚地”、“原地甩头”、“捡哈达”等,表演形式涵盖圆圈形、三角形、对换队形、一字形等等,但无论队形如何变换,阿热始终要站在场地中间。协荣仲孜具有浓郁的西藏地方特色,欢快、热烈、豪放的舞蹈中依然保存着原始、古朴的遗风,蕴含着藏族祖先的精神寄托和审美追求,是研究藏区文化艺术乃至历史发展的“活化石”。(王军杰)
(来源:《中国藏学》2012年第S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