㑇舞

发布时间:2020-07-08 10:10:00 | 来源:中国藏学 | 作者:林朵央美 | 责任编辑:吕依依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号137,编号Ⅲ—34,四川省九寨沟县申报国务院审定的民间舞蹈类遗产。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白马人村寨和邻近的文县、平武白马人村寨,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带有一定的祭祀性。其拟兽舞蹈的特征独具淳朴豪放遗风。其舞蹈组合的第一套动作叫“纽”,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神灵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动作叫“尕”,一般在场坝里表演;第三套动作称“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串户、礼拜长辈、互道祝愿时用。乐器有铜号一对,中铜锣一面,牛皮鼓一面,铜钹一两副,以鼓钹和铜号为主要伴奏乐器。领舞者头戴狮头面具,其余舞者所戴面具依次为牛头、虎头、龙头、豹头、蛇头、鸡头、两小鬼、两大鬼。㑇舞舞蹈组合以圈舞的点踏步、穿花的踮跳步为基本表现形式,基本动律以蹉步、小腿划圈蹲步、左右跳转圈为主,模拟各种禽兽,雄浑古朴,强劲有力,深刻体现了远古时百兽率舞的文化遗存和白马藏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林朵央美)

(来源:《中国藏学》2012年第S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