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号313,编号Ⅶ—14,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申报国务院审定的民间美术类遗产。唐卡也称“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一种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藏族唐卡多在纯棉布上绘制,也有在羊皮上绘制的,有丝绣和绸贴丝缝的彩色唐卡,也有版印的单色唐卡,其画芯和装裱离不开棉、麻、丝、帛。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制作时,先将画布钉于木框上,用白垩粉合胶作底,干后开始起稿、绘画、上色(天然矿物质颜料及金粉、银粉勾线着色),画完后以绢托衬裱,四周用彩缎拼成画框,两端加硬木画轴,画上加黄绸遮幔及等长的双条绸缎。画面是藏族宗教、历史、政治、文化和反映藏族生活的风情画。藏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以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唐卡绘画风格不同,有多种画派,从地域上形成了三大主流画派:卫藏地区的勉唐画派、康巴地区的噶玛噶孜画派、安多地区的热贡画派。藏族唐卡画幅大小差距较大,小则数寸,大则几十米。如西藏扎什布伦寺晒佛台、布达拉宫及甘肃省拉卜楞寺展出的巨型唐卡。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影响深远,题材丰富,堪称藏族的百科全书。
勉唐画派,又称门赤画派,西藏三大绘画流派之一,是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藏族唐卡绘画流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因其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出生于西藏山南洛扎地区的“勉唐”地方而得名。该画派画风承袭了印度—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处理上加进了带有民族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纹饰,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富丽多姿。其优秀画师层出不穷。现在遗存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拉萨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的壁画、唐卡多为勉唐画派画师所绘。
钦泽画派,又译钦则画派,西藏三大绘画流派之一,因其创始人为贡嘎岗堆·钦泽钦莫而得名。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其艺术风格直接承袭14—15世纪流行于后藏地区的绘画样式并有创新。该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重点突出,周围众小像排列井然有序。但在风景表现中已开始融合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逐步形成藏族绘画体系。
噶玛嘎孜画派,又译“噶玛噶赤”画派。西藏三大绘画艺术流派之一,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以后走向繁荣。以昌都为中心,流行于康区一带,创始人南喀扎西活佛,却吉扎西、噶旭噶玛扎西、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等对该画派风格的形成均有贡献。该画派风格来源较为复杂,既有勉唐派传统,又吸收汉地明代绘画风格,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浓重的汉风,有别于勉唐、钦泽两大画派。(林朵央美)
(来源:《中国藏学》2012年第S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