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史前考古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霍 巍
[摘 要] 西藏考古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不仅事关西藏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也涉及对于西藏历史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尤其是西藏地方与中原关系的认定。西藏考古不是一个局部问题,与其周边国家、地区各区域文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是“一带一路”文化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重点对西藏史前考古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对于西藏考古与西藏文明起源相互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 史前考古;西藏考古;西藏文明
谈我国宗教的中国化——兼谈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方向
李德成
[摘 要]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做好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文章首先从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问题出发,就区分和厘清关于宗教的本土化、中国化和中国化方向等概念提出看法,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主要宗教的中国化,突出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和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问题。强调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以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基本原则,以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为根本保障,以加强自身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发展方向,以开展教义阐释活动和建设“人间佛教”等为主要抓手,积极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 宗教中国化;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
青藏高原地区包虫病综合防治的探索与实践
罗辉 仲格嘉
[摘 要] 包虫病是严重威胁青藏高原农牧区居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近年来西藏和青海、四川藏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文章根据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和文献,以及课题组在四川省石渠县,西藏拉萨、那曲、阿里、日喀则、山南等地的调研资料,介绍了西藏和其他藏区包虫病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地区包虫病防治的措施和成效,探讨防治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今后应继续加大包虫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形成常态化防治机制的建议,以期从根本上控制包虫病。
[关键词] 包虫病;综合防治;青藏高原;藏区;公共卫生;健康中国
从敦煌藏文写卷看苯教徒的宗教功能
阿旺嘉措
[摘 要] 敦煌藏文苯教文献表明,苯教徒的宗教功能主要是打卦解惑、主持垛术及治疗、招福、主持殡葬仪轨等。辛饶米吾的名字在敦煌文献中记载了12次,他是作为一个重要祭司身份出现的。显然,苯教徒在古代藏族社会扮演着宗教仪轨主持者的角色。
[关键词] 苯教;辛饶米吾;敦煌藏文写卷;宗教功能
清朝前期藏文文书翻译实践、译员及译员培养
石岩刚
[摘 要] 藏文文书翻译,关系到清朝对西藏地方的有效治理。文章即是对清前期藏文文书翻译实践、译员和译员培养等史实的钩沉和总结。后金至清康熙朝藏文文书的翻译,经历了从最初主要依靠蒙古前来的西藏僧人,到顺治朝开始同时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再到康熙朝驻京喇嘛和清朝培养的译员协作翻译这一转变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藏文文书的翻译工作。文章对康熙朝之前时段的研究,主要利用碑刻、理藩院题本,以及相关汉藏文史料来进行。康熙朝部分主要利用内阁蒙古堂档案中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关键词] 后金;清朝;藏文文书;藏文翻译;唐古特学;蒙古堂档
继承与创新:18世纪藏族著名艺术家司徒班钦的艺术成就
熊文彬
[摘 要] 18世纪藏族著名学者司徒班钦不仅在佛学、文学、医学和历算等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同时在藏族艺术上也有非凡的成就。他在继承传统藏族艺术题材和风格的基础上,游历西藏、云南丽江、大理等地以及尼泊尔,充分吸收各地艺术养料,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被后人称之为新噶玛噶智画派,对后世西藏、四川和青海等康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司徒班钦;艺术作品;风格;题材;渊源
藏文藻饰词汉译方法研究
仁增 傅利平 桑杰
[摘 要] 藏文藻饰词是一种特殊修饰词,数量多、范围广,是藏汉翻译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文章认为其翻译方法应有直译、意译、直意结合并行译法、略译或改译等4种,用法上根据具体情况各有侧重。随着藏汉文化交流的深入,将呈现直译性不断增长,意译性不断收缩的趋势。
[关键词] 藏文藻饰词;汉译;方法
法王图道南杰(三)——《哲孟雄王统史》译注节选
图道南杰著 扎洛 敖见译注
[摘 要] 虽然图道南杰尽力调停斡旋,但是,1888年3月英国军队还是对驻守在隆吐山的西藏军队发动了进攻,西藏军队节节败退。9月,英军在未事先告知图道南杰的情况下,急速向甘托克方向进军,因怀疑英军有加害自己的意图,图道南杰携家人、近臣等连夜逃往西藏。英印政府因不满他在战争中的不协助态度,遂将其软禁在噶伦堡达3个月之久,并任命惠德为“锡金政治专员”,组织颇当喇嘛等亲英派势力组成执政委员会。惠德一方面对图道南杰实施政治排挤,剥夺了其执政、税收权力,一方面在生活中对他实施折磨虐待,大幅削减年度津贴,使其日常生活窘迫异常。
[关键词]图道南杰;哲孟雄;隆吐山之战;惠德
在重庆、江安的教育生涯及教改意见——任乃强《筱庄笔记·身世录》录注(四)
何洁 任新建校注
[摘 要] 本篇节录任乃强先生在重庆大学任教、省三中任校长的部分内容,对了解任乃强先生的教育思想、民国时期川渝两地的教育状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任乃强;《筱庄笔记》;重庆大学;省三中
和蕃使崔汉衡考——以新出土《崔汉衡墓志》为中心
吴炯炯
[摘 要]崔汉衡曾于唐代宗、德宗朝4次出使吐蕃,两度参与唐蕃会盟,是中唐时期唐蕃交往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为促进唐蕃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河南洛阳出土的崔汉衡墓志,为研究崔汉衡的家族世系、生平仕履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利用《崔汉衡墓志》中的记载,及该家族其他成员墓志的记载,大致可以复原正史中原本断裂的崔汉衡与其五世祖之间的世系传承。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除了可以考察崔汉衡一生的仕宦履历外,也可以帮助解读在一些事关唐蕃关系的大事件中,崔汉衡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崔汉衡;《崔汉衡墓志》;和蕃使;清水会盟;泾原事变;平凉劫盟
明成祖遣使召请宗喀巴史事再考
安海燕
[摘 要] 目前所见各种文献有关明成祖遣使召请宗喀巴的记载中,没有一种堪称完善,它们在内容上互补的同时存在一些相互抵触和混淆的说法,以致后人对明成祖遣使迎请宗喀巴的次数和过程皆不甚明了。虽然一些文献说明成祖曾多次遣使召请宗喀巴,但有据可考者仅有两次。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藏汉文献分别对明廷使臣于永乐六年(1408)及十二年(1414)两次迎请宗喀巴的具体过程进行考述和辨析。
[关键词] 明成祖;宗喀巴;遣使;明代;藏传佛教;释迦也失
19世纪中叶天主教西藏传教权的转移及纷争
刘瑞云
[摘 要]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各殖民强国的迫使之下,清朝天主教“禁教”政策开始“弛禁”。借此时机,为谋求西藏福传事务之发展,“西藏—印度斯坦宗座代牧区”代牧主教波尔基主动移让西藏传教权,这一转移竟在天主教会内部引起激烈矛盾和纷争,这体现出西藏教务在天主教传华事务中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最终,西藏传教权归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掌管。这是自18世纪初意大利嘉布遣修会接管西藏传教权之后的又一重要转折,标志着天主教在藏区的传教活动进入了一个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主导的时期。
[关键词] 天主教;西藏传教权;巴黎外方传教会;马伯乐;古伯察;秦噶哔
格鲁派拉卡寺现状及其改革的几点思考
多吉措姆
[摘 要] 拉卡寺位于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只有一个密宗学院。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研采访,对拉卡寺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并就藏传佛教小型寺院、寺院教育、寺院管理、寺院经济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格鲁派;拉卡寺;密宗学院;历史及现状
由智、识之辨看米庞嘉措对“基位心”的阐释
杨 杰
[摘 要] “基位心”作为大圆满教法的核心理念曾于19世纪遭到严重的误解,由此引发了宁玛派著名上师米庞嘉措与误解者贾巴朵阿之间的激烈辩论。文章首先以米庞于其《基位心三部》中的论述为依据,厘清了基位心的基本定义,揭示了贾巴朵阿对基位心的误解本质在于混淆智与识。而后通过借助隆钦巴的相关论述,揭示了智、识之辨对宁玛派基、道、果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贾巴朵阿的误解对该体系的歪曲与损坏。
[关键词] 大圆满;米庞;贾巴朵阿;基位心;微细意;智识之辨
托林寺红殿经堂壁画所据文本与图像传承关系
王瑞雷
[摘 要] 文章以托林寺红殿经堂内残存壁画题记为突破口,藉此梳理后弘期初译介于藏地的由文殊称、嬉金刚、妙吉祥友和阿瓦图提等印度班智达对《文殊真实名经》的注疏经典,以及14世纪布顿对该注的厘定分类,结合红殿经堂壁画,对不同注疏及所传图像志中有关文殊曼荼罗图像作比对分析,旨在讨论红殿经殿经堂壁画的文本依据、图像配置及教派传承等问题。
[关键词] 托林寺红殿;文殊;《文殊真实名经》注疏;布顿;萨迦派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