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长:新时代西藏的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18-05-17 10:30:00 | 来源:《中国藏学》2018年第1期) | 作者:王文长 | 责任编辑:闫景真

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对西藏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时代座标,这一时代座标为西藏发展提供了一个时代背景,也提出了一个时代要求。

这个时代背景,就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西藏地方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发展支撑;这个时代要求,就是西藏地方发展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进入小康社会。

西藏小康社会建设,最难在乡村。西藏乡村发展之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乡差别之难,而是特别之难。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一些数据可以说明这种特别之难。西藏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44%;据抽样调查,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41.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070.3元,居各省区末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类占52.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人均交通通信支出602.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92.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这几个数据足以说明西藏乡村发展的特别之难,还有3个关键词是与特别之难相关联的,即西藏人口分散、距离遥远、环境闭塞。233万乡村人口,545个乡,5746个村委会,平均每乡4000个人左右,每个村委会400人左右。这种状态也使得发展成本高,进出不方便,生活方式单一。这是西藏乡村发展面对的基本现实。

乡村建设最不容易见政绩,但乡村建设是西藏发展的基础。西藏乡村建设存在特别之难,但又是特别之重。一是乡村人口占大比重,二是传统农牧业的自给压力沉重,三是人文、生态资源积淀厚重。所以,西藏乡村建设虽难,但不能不重视。这是西藏文化之根基,生存之命脉。

在新的时代节点上,西藏乡村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乡村建设应积极探索能够发挥资源潜力,适宜生存发展,开放进取的可持续之路。西藏乡村有自己的资源特色。十多年前在探讨西藏乡村如何经营的文章[1]中,笔者略数了西藏乡村文化、生态、物产三类资源。十年过去了,对这些乡村资源潜力的认识清晰了,对其适宜生存发展的方式就容易寻找,开放进取才可能找到方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展示出路标。在新的时代节点上讨论西藏乡村建设,需要认清自我,明确方向。有4个关键词要扣住:

一是借力要借助时代之力,也即上述提到的时代背景,国家建成小康社会是对西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这是借力发展的关键时机,不能错失。

二是奋发要振奋精神,奋发自强,跟上国家动员的热潮,使国家的积极性与村民的积极性对接上,两个积极性找到着力点。

三是融入乡村发展要努力融入区域开放发展的大格局中,努力改变环境闭塞状态,努力改善交通、信息的畅通条件,增强融入能力。

四是恒心要清醒认识西藏乡村建设的长期性,不仅要有运动式的热情,更要有持久绵厚的推力,要把乡村当成家园来建设,学习愚公移山精神,不见美丽家园誓不罢休。

西藏545个乡、5746个村委会,如何建设,条件不一样,建设步伐也会有先后快慢,可以学习国家改革开放的试点经验,条件好的乡村先走一步,形成经验,提供可行性示范。可重点抓3个环节:

一是乡村景观建设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村落环境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修复、维护,为自己建设美丽家园,向外界展示美丽藏乡。

二是乡村庭院经济的经营乡村要建设好,先从最容易着手的家庭庭院开始,果园、菜园、作坊等经营好,既增强家庭经济自给能力,又丰富乡村特色产品,创造增收的可能性,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

三是建设开放型乡村开放型乡村的基本特征是交通、通讯方便。环境安全、卫生,社区服务条件有保障,特色鲜明,宜居宜体验宜互动。开放型乡村是城乡一体化格局中的畅通节点,能够分流承载外来游客,成为西藏旅游的重要支点。开放型乡村能够生发出乡村经营项目,形成依托乡村资源的经营活动。因此,应加强对开放型乡村的统筹规划,根据乡村条件和村民意愿,统筹乡村资源的经营和村民合作方式。如统分结合的乡村经营,发挥能人的积极性和示范、带动效应,开展分工合作,既发挥家庭的积极性,也保障乡村经营的整体效益,培养乡村的良风良俗。开放型乡村经营还可以引入社会资金,合作经营,提高资源动员、互补的配置效率。

(作者:王文长 摘自:《中国藏学》2018年第1期)

[1]参见《西藏乡村的出路:经营乡村》[J],《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