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gtsug-lag-khang)位于拉萨市老城中心,始建于7世纪中叶,为西藏境内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名胜古迹之一,一直是藏族人民朝觐的主要佛教圣地和西藏地方史上的重要政治活动中心,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昭寺,藏语全称“惹萨垂朗祖拉康”(ra-sa-vphrul-snang-gtsug-lag-khang),意为“羊土神变经堂“,简称“祖拉康”。相传其地址原为名叫“倭塘措”(vo-thang-mtsho,意为“乳海”)的一处湖淖,由白山羊驮土填湖而得以奠基建寺,因此得名。寺内正殿供奉的主尊为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鎏金铜像,藏语称“觉卧佛”(io-bo,觉卧,意为“至尊”,指人、神中之至尊至大者),故藏族群众通常称其为“觉卧康”,即“释迦佛殿“。“大昭寺”系藏语“觉卧康”的音译。清代一些汉文史籍又据“大昭”义而称其为“伊克昭庙”,即蒙语“大庙”之意。
史籍中对该寺的历史记述极多。据较为可靠的藏汉文资料记载,大约于7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创立者松赞于布用武力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后,先后迎娶尼泊尔的墀尊公主和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为了表明王室奉佛决心,松赞干布下令修建供佛殿宇以供祀两位公主带入西藏的两尊释迦佛像,即《新唐书》所载“遂立宫室以居”。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藏、尼、汉各族工匠历时1年,于倭塘措湖上及其北面不远处,同时建成大昭、小昭两座寺庙。成为吐蕃历史上最早的用于供佛的殿堂,由王室负责一切供养。其坐东向西,用以供奉墀尊公主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的不动金刚佛像者为大昭寺。芒松芒赞(650—676)时,疑与唐朝构兵,遂将小昭寺内文成公主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移至大昭寺秘藏起来。金城公主入藏(710年)后,又将佛像迎入大昭寺供奉,奠定了大昭寺作为西藏佛教活动中心的地位。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838—842年在位,即达磨赞普)禁佛期间,该寺被封闭,寺内设施亦遭破坏。
其后各个历史时期中,该寺受到各个教派供养,曾多次进行维修和扩建。格鲁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后,该寺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成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今日所见金碧辉煌、庄严巍峨的寺院建筑,基本上保持了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扩建后的规模和格局,寺庙占地2.5万平方米,其平面图为一方形坛城模式,由以释迦佛殿为主的大小殿堂、回廊、庭院、僧舍、库房等组成一个结构严谨而又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正殿<释迦佛殿)为三层,加上四角的神殿共四层。二层以下的主体部分为吐蕃时期的建筑,其余为近代扩建。底层有大小殿堂18间,释迦佛殿周围有上、中、下三层回廊。底层回廊即有名的转经回廊,藏语叫“朗廓”(nang-bskor),回廊内侧装有一圈精致的玛尼转经轮,外侧墙面绘干佛壁画。正殿及观音殿俱饰以金顶、法轮、飞鳌、斗拱。正殿二三层檐下排列着108个雄狮伏兽和人面狮身木雕,作为承檐装饰,极富特色,表现了建筑者们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各殿堂按佛教仪轨供奉诸佛菩萨塑像、壁画、佛画、经幢、灵物、法器。还有专门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及大臣噶尔东赞和吞米桑布扎等历史人物真容塑像的法王殿,成为集建筑、雕塑、绘画及历史文物于一体,熔汉藏两种建筑风格于一炉的艺术殿堂,受到僧俗群众的景仰和崇拜。
该寺作为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的传统地位,到格鲁派兴起后进一步得到确认和强化。一些重大节庆活动、法会佛事,如传大召、传小召等都在这里举行。每年藏历正月三至二十五日有祈愿大法会(即传大召),二月下旬有祈愿法会(即传小召)。期间,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各地僧人香客云集,拉萨城万人空巷,蔚为壮观。传大召期间,拉萨市政亦由哲蚌寺的铁棒喇嘛接管,达赖喇嘛为法会主持,必须亲临法会,讲经劝善,参加佛事活动。平常,信徒们的礼佛朝觐“转经”活动,也集中在这里进行。从这里开始,形成朗廓、八廓(bar-bskor)、林廓(gling-bskor)等内、中、外三层转经菩提道。而围绕该寺转经形成的中层转经路,便是古城拉萨繁华而著名的八廓街。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的供宝会(tshogs-mchod-ser-spreng)、正月和六月的未来佛巡礼(byams-pa-gling-skor)、十月十五日天母节赛神会(dpal-lhavi-ri-rab)等大型法会活动也在该寺举行。全国各藏区信徒不远万里磕长头到拉萨朝拜的主要对象,就是该寺和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藏语“拉萨”(1ha-sa,意即“圣地”)一词,最初是指由羊驮土填湖而建成的大昭寺。
寺藏历史文物极为丰富。矗立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建于唐长庆三年(823),藏汉两种文字的碑文至今仍大体可辨;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于寺门左侧的公主柳(jo-bovi-dbu-skra,意为“释迦头发“,通称“唐柳”),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仍有生机;清乾隆皇帝颁赐的“金本巴瓶”(gser-bum)也珍藏于此,认定达赖、班禅等藏区大活佛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就在寺内释迦殿释迦佛像前举行。
由国家拨巨款对该寺进行近300年来的第一次大维修,其主要工程已于1994年春结束,使千年古刹重展新颜。
(作者:罗润苍摘自:王尧陈庆英主编《藏族历史文化辞典》)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