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次仁:论生态经济对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发布时间:2018-05-02 14:30:00 | 来源:《西藏研究》2016年第4期 | 作者:达瓦次仁 | 责任编辑:闫景真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次会议等相继提出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等旨在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具体要求,突出了生态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从局部走向全面、从不协调进入全面协调发展阶段,充分彰显了我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及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坚定决心和态度。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存”的发展思路,这既是实现生态西藏目标的途径,更是增强西藏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为西藏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向和路径。因此,西藏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西藏,为实现美丽中国做出突出贡献。本文将探讨生态经济与生态产品的关系以及发展生态经济对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20世纪 30年代至 20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无节制的资源消耗,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经济发展受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等全球性问题。显然,传统的发展思路和学科(经济学和生态学)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促使相关学者和管理者从传统发展模式中寻求问题的根源,并试图寻找生态恢复和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出路,[1]这是生态经济( Ecological Economics)产生的经济和生态背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 Ken-neth Boulding)于 1966年,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从此生态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路径。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被政府、公众、学者、媒体频繁使用,并在研究和实践中丰富了该术语的内涵,使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经济既有生态学也有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阐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间关系的理论体系,是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径,这是生态经济学家公认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在出发点上却有明显分歧,经济学家把环境视为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同样生态学家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 [2]。由于主流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和经济决策中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生态经济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3],要成为主流经济还需时日。但可喜的是,随着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越发认识到生态系统及其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符合或建立在生态原理框架上的必要性。

近 20年来,生态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声音,研究和实践生态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氛围和规模,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认可。诸多生态经济学家试图为生态经济界定精确的定义,其中罗伯特·科斯坦萨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这些关系正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如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配等),但这些问题还未被任何现有学科所包含。” [①]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给出一些定义,笔者认为,沈满洪的定义具有简洁易懂的特点。他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学科,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4]总之,生态经济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尊重生态承载能力、降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保护与发展间的平衡、促进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经济思想在我国发展布局中的突出体现。

二、生态经济与其他新型经济形态的关系

自上世纪 6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ics)、环境经济( Environmental Economics)、绿色经济( Green Economics)、低碳经济( Low - Carbon Economics)等新概念,并逐步发展成新型学科和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这些经济形态的大背景是全球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或退化、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能源面临危机、气候变化异常等,所有这些经济形态的共同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环境经济学最早兴起于上世纪 50—60年代间,当时全球人口急剧增长,生产规模和经济密度大幅提高,人类的索取远远超出自然的再生增殖能力,自然无法消融人类的废弃物,使得诸多生态学家和经济学者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环境与生态科学的内涵逐渐引入经济领域 [5]。环境经济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经济理论、环境价值核算以及环境经济政策等 [6]。环境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共同点是,两者均试图了解人类——经济——环境三者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环境经济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之上,其研究领域和内容相对狭小,而生态经济则采用多元化的分析方法 [7]。

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同出一门,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 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上提出的经济概念,其核心是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然而,“循环经济”一词始终未成为国际通用术语,学术界尚存争议 [8]50—52。

绿色经济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于 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提出。绿色经济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一体化,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社会经济活动控制在生态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保障社会产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绿色化;绿色经济体现出自然环境的价值,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中实行绿色原则,将自然环境代价与生产收益一并作为产业经济核算的依据。

低碳经济的提出相对较晚,是由英国 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提出,并从此成为解决或减少环境碳污染的主要对策和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调整能源结构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环境危机。

上述经济形式均产生于 20世纪后半叶,是人类对社会经济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的反思,也是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第一,提倡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自然资源的价值不能局限于其利用价值,要充分考虑资源对维系生态系统的作用和贡献;科技开发的价值不能局限于其对自然开发的能力,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局限于人对自然的掠夺和改造,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尊重和爱护自然。提倡绿色消费,摒弃过度浪费和奢侈之风,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观念。第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绿色科技的发展必须受到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的约束,其目的是人与自然协同演进;绿色科技的进步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并能够确保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健康以及环境优化。生态经济伦理的核心内涵是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和谐的道德境界。第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提出的背景以及试图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它们各具特色,研究的侧重点和核心不同。例如,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突出碳资源的利用与碳排放问题;绿色经济强调科技改进,从而实现绿色生产、流通和分配;而生态经济注重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并强调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第四,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如,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气候的稳定,循环经济则通过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 [9]72—73。

三、西藏生态经济研究综述

虽然西藏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发展生态经济的物质和文化资源的优势突出,但研究生态经济的队伍和成果相对薄弱。进入本世纪以后,部分学者开始关心西藏的生态经济以及对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和报告,在一些著作的章节中也讨论了生态经济,只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较有限,还未形成规模。但是,随着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要求,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关于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以及西藏大学经济与旅游管理学院等一些院校增设西藏生态经济课程,西藏生态经济的研究和实践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制约因素

任凯通过对西藏资源条件的分析,提出了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现实意义,认为农业、矿产、旅游等资源是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落后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制约因素 [10]。徐爱燕和安玉琴则认为,西藏发展生态经济将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相关概念、标准、政策和管理没有统一,生态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生态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的工业运用还没有展开;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双重压力的问题;生态技术不成熟等 [11]。生态经济的发展就是产业的转型,而产业的转型必须依靠观念的转型。因此,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理念,坚决舍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部分传统产业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的有效转化程度不足,从而造成产业的社会贡献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区长期以来的简单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均为制约因素 [12]27—32。另外,生态脆弱、城乡差距突出、社会发育滞后等也是制约因素。[13]15—20

(二)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资源优势与必要性

张虎成认为,只有推进生态经济,才能打破我区“生态脆弱——经济贫困——生态脆弱”的恶性循环,从发展生态经济的依据、产业结构、战略布局方面提出了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主要依据包括:第一,生态经济是顺应国际潮流,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选择;第二,生态经济是解决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和经济落后问题的最优途径。在产业结构方面,应塑造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结构优化、效益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产业结构体系;在布局方面,应采取“点——线——面”战略,重点在生态良好地区发展生态经济 [14]。刘雨林认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前提,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目的”[15]。李芳利认为,生态经济是实现西藏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建立西藏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并认为,西藏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也是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可行性依据所在,进而提出,西藏应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创建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低碳经济(风能、热能、水能、太阳能)、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产品、矿产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16]22—24。侯霞提出了:“走生态经济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生态型企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2]27—32的观点。另外,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对矿产冠以西藏优势产业的名称,并将进一步提高开发力度[②]。对此,有些学者(李明礼等[17]26—28、陈爱东和陈春霞[18]130—135、陈爱东 [19] )认为,西藏发展优势矿产业既是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也是发挥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提出了矿产开发必须遵循生态规律以及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三)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热点与观点

学者提出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建立健全发展生态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素质、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清洁能源工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陶仆认为,改造现有的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需要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政府要建立科学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20]。尼玛曲珍基于林芝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尚未达到生态经济建设要求,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1]。李芳利认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服务体系应从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回流以及从国内外引进专门人才等方面着手 [22]。在如何选择生态经济的重点产业方面,多数学者的建议集中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工业、藏医藏药、民族手工艺等产业方面。例如,藏药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等特点,在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均能以其资源的独占性而获得强劲的竞争优势。只要不断拓展其市场空间,藏医药产业就完全能够发展为新型支柱产业 [23]。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适时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使交通、餐饮、住宿、游览、购物、娱乐六大要素相配套,提高旅游景区的品味和档次,改变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实现从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品优势的跨越,把西藏建设成享誉海内外的精品旅游胜地 [16]22—24。发展繁荣西藏传统民族手工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创建、扩大生态经济以及民生改善等工程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从而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可持续和良性循环的发展基础 [24]47—53。

进入本世纪以来,西藏进一步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措施和手段从单一的物种保护和恢复工程扩展至经济发展领域,提倡循环、低碳、绿色等经济模式,生态经济在发展领域的地位和比例逐渐提高,为构建和谐、生态西藏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缺乏研究和探讨西藏生态经济的学者和学术成果,始终未能形成具有规模的学术队伍和科研成果,西藏生态经济发展中缺乏本地学者的参与和理论引导。

四、西藏生态经济现状

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资源的回收、再生、废弃物管理等实行严格政策监管,实现循环利用,为逐步从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走向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逐步提高企业和社会对生态和环境的责任感,进一步培育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十二五”规划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生态经济”的明确要求,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充分表明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并将两者高度统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志和决心。生态经济的发展必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西藏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地方优势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构筑西藏特有生态经济的基石,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高度统一、经济发展促生态建设,生态资源助经济发展的完美统一 [25]。

自“十一五”以来,西藏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农牧产业、民族手工业、特色矿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并把这些产业作为支撑西藏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重点产业来推动。上述产业的健康以及它们所包含的生态要素与西藏生态经济的内涵直接相关。因此,通过对这些产业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能够判断出西藏生态经济的基本轮廓。

西藏自治区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生产,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和农牧业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农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农牧民通过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得到更多的收入。积极推广了无公害农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仅 2006年,全区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8个,制定技术标准 10项,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62个,积极推广了无公害农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6]。认证工作既是特色产品立足于高端市场的管理手段,更是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保障。

经过 20多年的发展,西藏旅游业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区域规划、景区景点建设、国内外客源市场开拓、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比较配套的旅游产业,积累了一些经验,使西藏旅游业进一步加速发展,为逐步成为龙头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7]。西藏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人数从 2005年的 180万人次增长至 2009年的 556万人次和2013年的 1291万人次,旅游收入从 2005年的 19.35亿元增加至 2009年的 52. 4亿元和 2013年的165亿元。2005年至 2011年间西藏年接待游客保持在百万人次以内,2012年首次突破千万人次,而 2015年达到 2000万人次。

然而,西藏旅游人数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旅游规划、管理极其不协调,旅游规划和管理远远滞后于规模的发展。因此,西藏旅游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包括: 1、盲目追求人数规模,忽视旅游管理与品牌建设; 2、旅游资源的时空分配一直处于被动,管理手段对资源分配和调控失去有效作用; 3、生态旅游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大众旅游及其恶性竞争依然是旅游市场的主导; 4、严重缺乏生态旅游资源的监管体制,最具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始被瓜分; 5、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更缺乏生态旅游的科学开发和科学设计。如果西藏的旅游在现有的管理能力和体制下,继续以人数规模快速增长的模式发展,必将导致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早在 2007年,邓燕云和郑洲提出,“随着西藏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及西藏旅游可进入性逐渐增强,以藏族文化为主的旅游产品正渐渐失去原有的魅力和神秘感,传统的旅游产品也日益面临老化的威胁。”[28]

西藏民族手工业是西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西藏民族手工业在技艺传承、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品牌以及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随着西藏旅游的迅速发展、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非遗项目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政策的实施,西藏的唐卡、编织品、家具、藏香、雕刻等传统工艺产品逐渐进入现代市场,为西藏的特色产业和民生提高作出了贡献。但是,与全国以及周边地区相比,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无法形成合力 [29],在市场份额、品牌建设、特色开发、文化传承、技艺传承和创新、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仍处于相对传统落后的局面。首先,在市场占有份额上,西藏本地生产的民族手工艺品始终处于劣势,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中,西藏本地产品只占 40%左右,更多的产品来自内地和邻国 [24]47—53;其次,始终无法创建工艺和品位兼备的品牌,工艺简单,品种单一,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30];再次,许多民族手工艺产品的开发和创作一直停留在原始设计和生产理念上,缺乏民族特有文化背景和内涵;最后,西藏民族手工业在从业人员和生产方式上基本保持传统方式,工艺传承以家族为主,生产方式以家庭作坊为主,无法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态势 [24]47—53。

西藏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在 6000亿元以上 [31]。西藏已发现 101个矿种和 2000多处矿产地,其中铬、铜、菱镁、硼保有量分别居全国的第一、二、三、四位。截止 2009年,全区登记注册的矿业公司就多达217家。西藏一些著名的矿山如玉龙铜矿、雄村铜矿、巨龙铜矿、甲玛多金属矿也相继开始建设开发 [32]1—4。西藏矿业总产值从 1995年的 1. 7亿元增加至 2003年的 6. 3亿元和 2007年的 13. 52亿元 [33],预计在“十二五”末,西藏矿业年总产值将达到 400亿元以上,到 2020年争取实现年总产值 800亿元 [18]130—135。截止 2008年底,西藏从各个渠道筹集的地质勘查经费约 20亿元以上,西藏国土资源厅在全区共设置探矿权 1018个,批准登记的面积 37 543.56平方千米(约占全区面积的3%)[34]。

目前,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粗放式和掠夺式开发占主导 [17]26—28;第二,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分配上矛盾突出,企业主要通过就业和公益来回报当地群众,而当地群众则希望通过直接的显性方式来实现 [32]1—4;第三,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下,技术含量低,造成巨大浪费,尾矿等同于废料 [18]130—135;第四,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缺乏透明度 [35];第五,矿山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在开采、运输、加工等过程中对植被资源和水体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 [36]。

从当前发展现状来分析,西藏的特色农牧产业和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相对健康,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当地文化元素;另外,通过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处理,增加了特色产品和工艺品的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对资源的压力。因此,西藏的特色农牧业和民族手工业具备一定的地方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也是西藏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西藏的旅游和矿产开发急速发展。2012年西藏接待游客千万人次,预计 2016年西藏矿产年产值达到400亿元。然而,西藏的旅游只是利用高原独特的景观和生态资源来吸引游客,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管理、运营模式均为大众旅游,根本不具备生态旅游的要素。把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作为西藏生态经济的组成部分,并提出要在 2020年实现矿产年总产值 800亿元,难道这样的发展目标与建设“美丽西藏”“生态西藏”“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等目标不冲突吗?因此,笔者认为,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不具备生态经济的条件,而且生态极其脆弱的西藏大肆开发矿产的政策值得商榷。

五、对策建议

以绿色、循环、低碳等概念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以美欧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步明显,生态经济的理念不仅得到民众的认可[8]50—60,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企业规划、管理以及政府宏观政策制定层面。然而,支撑生态经济需要具备先进的绿色科技、完善的市场机制、相对完整的生态经济政策环境以及消费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等重要条件,目前西藏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发展生态经济的外部环境条件 [9]72—73;加之,上世纪 90年代,西藏快速发展中过分依赖资源消耗型和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的生态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逐步发展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经济。西藏应重点发展具备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管理优势的产业作为生态经济的主打产业;应限制资源消耗量大、技术不成熟、生态破坏严重以及不符合建设美丽西藏目标的产业。基于上述理解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打造特色品牌,创造品牌效益。借助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等政策优势,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实现从优势要素到生态经济效益的完成。

第二,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强化清洁能源工业发展。西藏具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但开发和利用率较低。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也是弥补能源供应短缺的最佳选择。除风能之外,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开发投入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适合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应优先发展。

第三,继续加强民族手工业,实现生态与文化价值的双赢。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变资源依赖型的传统生产方式以及改善民生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继续推动藏医药产业,带动藏区文化产业。近年来藏医药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在区内外开辟了医药市场,建立了一定的信誉和品牌地位。当然,挑战和短板也突出。例如,生产技术创新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缺乏宏观市场营销战略,区外市场竞争越发突出,国际市场面临准入难等问题。

第五,开发生态旅游,完成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共存的目标。尽快设计和开发一批高原生态旅游项目和线路,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独特景观、珍稀物种等)和文化资源,把生态利益和当地群众利益与旅游效益相结合,逐渐改变盲目追求数量的发展目标,提升旅游品位和生态内涵。

第六,限制浪费严重、技术含量低、环境破坏突出的矿产资源开发,加强资源保护,完善资源开发监管体制。由于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系统勘探缺乏、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突出、群众参与缺乏、透明度低、企业与当地群众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建设“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西藏”“美丽西藏”的任务神圣而艰巨;因此,现阶段的西藏矿产开发不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应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以求保护珍贵的资源,待技术、管理和开放能力等条件成熟再开发。

参考文献:

[1]周丽华.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J].自然杂志,2004( 4): 238—242.

[2]Lester R. Brown. Eco - economy: Building an Economy for the Earth. W. W. Norton & Co. NY: 78—79.

[3]周纪昌.生态经济模式:特征、理论核心和成果[J].理论月刊,2012( 6): 112—116.

[4]沈满洪.生态经济学的定义、范畴与规律[J].生态经济,2009( 1): 42—47.

[5]穆贤清,黄祖辉,张小蒂.国外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4( 4): 29—37.

[6]王金南,元堂,曹东.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 4): 27—31.

[7]Venkatachalam,L. 2007.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Where They Can Converge Ecological Economics,61( 2007): 550—558.

[8]薛维忠.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 2): 50—52.

[9]杨美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09: ( 30) .

[10]任凯.西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探析[J].经济前沿,2007( 1): 20—23.

[11]徐燕爱,安玉琴.构建西藏生态产业体系[J].商场现代化,2009( 15): 137—138.

[12]侯霞.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若干问题[J].西藏发展论坛,2012( 2): 27—32.

[13]杨维军.青藏高原经济开发模式的新思考———对西藏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 15—20.

[14]张虎成.西藏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J].西藏科技,2004( 2): 43—47.

[15]刘雨林.论西藏生态、经济、社会和持续发展的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 2) .

[16]李芳利.关于加快发展西藏生态经济的几点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0( 4): 22—24.

[17]李明礼,等.西藏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西藏科技,2010( 6): 26—28.

[18]陈爱东,陈春霞.西藏绿色矿业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市场,2011( 32) .

[19]陈爱东.“十二五”时期西藏特色矿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建设生态西藏的视角[J].生态经济,2012( 4): 58—60.

[20]陶仆.西藏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06( 5): 34—36.

[21]尼玛曲珍.西藏林芝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与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2( 15): 135.

[22]李芬利.关于加快发展西藏生态经济的几点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0( 4): 22—24.

[23]魏小文.构建西藏环境资源特色产业的路径探析水[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6)55—68.

[24]达瓦次仁.分析西藏传统民族手工业对跨越式发展的推动作用[J].西藏研究,2011( 6): 47—53.

[25]达瓦次仁.生态统领“十二五”高原编织安全屏障[N].中国民族报,2011 -05 -06.

[26]江合适,等.按照国际标准认证技术标准促进西藏特色产业做精做强[J].西藏科技,2011( 6): 56—58.

[27]陈立健,王珂.浅析实现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中国藏学,2005( 4): 21—27.

[28]邓燕云,郑洲.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发展生态旅游的视角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 11—15.

[29]佟文英.西藏自治区民族手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09( 7): 30—31.

[30]刘天平,邓发旺,何纲.论西藏民族手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几大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0( 10): 36—37.

[31]徐永圻.采矿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2]罗已罛.西藏矿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金属矿山,2009( 12): 1—4.

[33]德吉,吴巧生.西藏矿产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初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 9): 15—17.

[34]佚名.十年后产值 800亿西藏矿产业“有水长流”[N].中国证券报,2010 -01 -21.

[35]陈秀芝,杨刻俭,兰荣芬.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 5): 98—99.

[36]刘增,邹建业.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科技咨询,2006( 29): 224—226.

[①] Robert Costanza. What is Ecological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英文原文: Ecological Economics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systems and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broadest sense.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the locus of many of our most pressing current problems( i. e. sustainable,acid rain,globle warming,species extinction,wealth distribution) but they are not well covered by any existing discipline.

[②]参见西藏自治区人大( 2011)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原文如下:“重点地发展优势矿产业。加强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积极组织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等中央财政地质勘查专项,进一步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勘查评价,摸清资源潜力,积极建设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点在青藏铁路沿线、藏中冈底斯东段—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和藏东“三江”流域等成矿有利地区优先布局矿产资源勘查,力争取得地质矿产勘查重大突破。加快铜、铅、锌、铬、金等优势矿产勘查开发,形成藏中地区有色金属及铬铁矿产业基地。加大藏东“三江”流域成矿带铜、铅、锌等优势矿产勘查开发,形成藏东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加大藏西地区锂、硼、镁、钾等盐湖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形成藏西盐湖资源开发基地。将藏西、藏西北地区铅、锌、钼、锑等优势矿产资源作为战略储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矿业企业,鼓励矿业企业兼并重组,推进矿区整合,促进矿产资源规模勘查开发,提高矿业开发水平,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作者:达瓦次仁 摘自:《西藏研究》2016年第4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