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明:谈谈编写《西藏通史》当代卷改革开放部分的体会

发布时间:2018-04-24 08:00:00 | 来源: | 作者:朱晓明 | 责任编辑:

对西藏改革开放进程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创新。此前,还没有研究这段历史的一部全面系统的专著。一是由于太近,当代人写当代史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矛盾的展开、认识的深入,都需要一个过程;二是由于太复杂,科学深入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进程,有一定的难度。

这次撰写,一是体现了集成创新,吸收消化近年来有关研究的积极成果,体现通史“集大成”的特点;二是体现了正面为主,正面阐述历史,同时对曾经发生的失误、偏差,作为前进中的问题,探索中的代价,以实践的效果检验,重在理清是非,汲取经验教训,宜粗不宜细,所有史实均有文献依据。把历史的成功经验和失误的教训,都作为继续前进的宝贵财富。三是重在理清基本框架、基本脉络,讲清基本事实、基本观点。力争做到脉络清楚,史料、文献引用扎实,详略得当,观点、论述准确到位,文字干净简洁,不蔓不枝。

在组织编写书稿的过程中,对西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特色有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改革开放在西藏的历史进程和分期

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西藏的发展进步是其中极富特点的精彩篇章。西藏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结束“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转变;经历了开放后面临达赖集团渗透破坏,策划骚乱闹事的严重局面;经历了平息骚乱闹事,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治理的转变;现在正在从加快发展走向全面小康,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写好这段历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划清西藏改革开放的历史分期,这也是编写中的一个特点和创新。如何分得更科学,需要探讨。一种省事的办法,用“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按几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来分。这些都是标志性事件,又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不会有多少争议。另一种,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内在的逻辑来分为几个时期或几个阶段。经过讨论和研究,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和内在逻辑,把西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分为了“六个阶段”。

一是拨乱反正,起步探索阶段(1978—1989年)。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召开以后,西藏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1980年3月,中央书记处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西藏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确定了“减免放”的政策,即减轻农牧民负担、免征免派购、放宽政策,标志着西藏农牧区经济改革的起步,西藏开始了工作重点的转移。

1984年2月至3月,中央书记处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一个解放,两个转变”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实行“两个长期不变”的经济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了43项工程,西藏长期存在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开始被打破。

同时,西藏面临着达赖集团利用开放之机进行渗透破坏,组织策划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拉萨骚乱的严重局面,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平息了骚乱。

二是在曲折中前进,转折性发展阶段(1989-1994年)。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了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代表自治区党委所作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指导西藏工作的十条意见,对统一思想、促进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一个转折点”。

三是以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第一个里程碑”的加快发展阶段(1994-2001年)。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对西藏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邓小平关于“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在经济方面,研究和解决发展差距、优惠政策和制约因素等问题,确定第二批援藏项目62项工程,形成了援藏工作的新格局;在政治方面,制定了同达赖分裂集团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四是以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第二个里程碑”的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2005年)。2001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部署了在新世纪初促进西藏从加快发展到推动跨越式发展、从保持基本稳定到实现长治久安的发展目标,全面部署了新世纪之初西藏的各项工作,确定了117项重点建设项目,成为改革开放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五是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阶段(2005-2012年)。200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西藏工作。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青藏铁路竣工,实现了铁路从北京直通拉萨。国务院确定西藏“十一五”建设项目180个和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

2008年3月14日,达赖集团在拉萨等地组织策划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西藏各族人民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同分裂集团开展斗争,牢牢地掌握了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

201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六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进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2012至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两次进藏:第一次是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率队进藏,安排部署福建对口援藏工作。第二次是2011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要求“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议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重大举措,部署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各项工作。

《西藏通史·当代卷》用起步、转折、加快、跨越、科学发展、全面小康“六个阶段”,勾画出西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这个历史进程,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节点和标志,“三次会”之前是转折性发展,之后是继承性的发展。转折性发展,包括了先后两个转折,前一个转折是西藏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造成的破坏的转折,后一个转折是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问题,及至1989年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纪要》纠正,成为西藏工作的“一个转折点”,到“三次会”完成了这个转折。此后,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日益明确,从“三次、四次、五次会”到“六次会”基本上是与时俱进的继承性、延续性发展。

二是紧紧抓住西藏改革开放的主题、主线。

历史不是人物、事件和文献的简单堆积。写历史,理清基本脉络、基本线索,非常重要。基本脉络、基本线索,是对历史走向的一个基本把握。

发展、稳定,始终是贯穿西藏工作始终的“两条线索”,也是贯穿西藏改革开放进程的“两条线索”。

发展,是西藏工作的主题。在改革开放中,西藏经过了结束文革,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实行“减免放”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实现“一个解放”“两个转变”“两个长期不变”,标志着西藏经济改革的起步;到“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从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强调“快”,强调“跨越”,这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必要性,也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和执行;再到“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直到“六次会”确定“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民生、生态导向,把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发展的主题经历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过程。

西藏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体现了鲜明的特点:初期的起步阶段,按照生产关系要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规律,实行放开搞活,休养生息,西藏免除农业税,比全国早了二十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让西藏自己在市场的大海中游泳,而是动员全国支援西藏,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项目承包的“交钥匙工程”到援藏省市和西藏各受援地县建立长期对口支援关系,促进了西藏各地的均衡发展。大力加强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西藏经济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例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水电资源的开发逐渐成为现实。

稳定是西藏工作的一条主线。在西藏这样一个时时面临西方敌对势力支持达赖集团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的地区,西藏的改革开放进程并不平静,曾经发生过两次波折,一大一小,一前一后。前者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四起拉萨骚乱;后者是2008年“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根本原因都是达赖集团在西方敌对势力支持下的渗透和破坏。但从我们的工作上看,前者与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西藏工作指导上曾经发生偏差有关;后者与大政方针正确,但工作不扎实、不落实有关。只有失去的东西,才会更加珍贵。经历过骚乱闹事这样的严峻时刻,更加珍惜西藏今天团结稳定的局面。

精神文化领域始终是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重要领域。西藏在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坚持在长期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中,逐步清除分裂毒素对西藏社会的污染,增强全社会反分裂的免疫力。中央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实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西新工程”。

抓住发展、稳定这“两条线索”,就打通了西藏改革开放进程的“任督二脉”。任督二脉,是借用中医奇经八脉的说法。任脉主血,督脉主气,打通贯穿人体的任督二脉,就能强身健体,促进循环。发展、稳定“两条线索”,提纲挈领,贯穿始终,符合实践的逻辑、历史的逻辑。

二、西藏当代治理的实践特色

由于西藏有着民族、宗教方面的自身特点,由于西藏的反分裂有着与国际斗争相联系的复杂的背景,因此西藏的改革开放较内地其他地方更加复杂。经过实践的探索和时间的沉淀,现在,我们有条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西藏当代治理的实践特色作一些总结提炼,实践发展和政策演进相结合,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使之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

1、从战略全局上认识西藏工作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习近平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从治国理政、边疆治理、稳藏安边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强调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

2、经过实践检验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1990年7月,胡锦涛在西藏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西藏工作“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思想。[①]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在理论上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提出了当前西藏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

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上来。凸显“治边稳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

3、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西藏发展的重要思想。邓小平提出“加快西藏发展”。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提出,“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②]

江泽民提出西藏要“跨越式发展”。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央在‘十五’计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对全国经济发展而言的,当然也是有条件的,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只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首先取得突破,逐步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但是,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地区和战略部门,通过国家和各地的支持,直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采取的一种战略,对西藏这样的地区,就可以而且应该采取这样的战略”。[③]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胡锦涛提出“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把科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统一起来,对跨越式发展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指出“没有跨越式发展,西藏就不可能跟上全国发展步伐;没有科学发展,西藏跨越式发展就难以持久。”[④]

习近平强调,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关于西藏发展的重要思想。每一阶段的发展,既延续了前一个阶段的成果、走势,又更加注重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加符合西藏发展的环境和目标,形成西藏发展的新常态。

4、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点做好扶贫攻坚、扩大就业、发展教育、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好西藏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⑤]

从民生问题入手,达到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目的,是党的西藏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稳定的基础,是发展和稳定的结合点,是凝聚人心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不仅是经济工作,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5、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着力建设美丽西藏。西藏的生态环境既十分重要,又非常脆弱。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西藏的发展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西藏“要切实把生态保护作为对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抓紧抓实抓好”。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决定投入资金,启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支撑保障10项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6、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支援西藏的决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首批对口支援西藏的有14个省市。从1995年开始实行,开始暂定为期10年。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对口支援再延长10年。对口支援基本上是由内地两三个比较发达的省市支援西藏的一个地市。西藏自治区的直属机关由相应的国家机关对口支援。同时增加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参加干部援藏工作。西藏74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根据西藏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提出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长到2020年;要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全国援藏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西藏实现快速发展的特殊措施,对西藏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7、坚持反分裂斗争方针,牢牢掌握主动权。西藏稳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达赖集团的民族分裂活动,这是单纯依靠发展的手段难以解决的。因此,必须坚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掌握主动、争取人心、强基固本的对达赖集团斗争方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党中央不仅在战略上明确了西藏反分裂斗争的方针政策,而且具体分析,精心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和新疆不一样,新疆的暴恐活动多数不是从清真寺里爆发的,而西藏和其他藏区的重大事件多数是从一些寺庙发起的。加强寺庙管理是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的核心任务,是实现藏区社会持续稳定的“牛鼻子”。“要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作为藏传佛教界必须遵循的原则,把不受境外势力操控作为寺庙管理的底线,坚决清理寺庙中的害群之马,铲除分裂闹事活动策源地,掌握寺庙管理领导权。”在中央统战部的领导下,藏研中心对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作了深入调研,为形成中办、国办36号文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8、坚持和加强的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共产党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代表和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制定和实行西藏发展的近期和长远规划,才有排除万难、落到实处的凝聚力、执行力。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公布了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西藏自治区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32.5万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26.4万名,占党员总数的81.3%,农牧民党员16.1万名,占党员总数将近一半。在西藏,党的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坚强核心和先锋队。[⑥]

西藏改革开放的重要创新成果,是当代西藏治理的鲜明实践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西藏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

我是1976年进藏的,经历了西藏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也成长于西藏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与40年前相比,西藏发展进步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令人惊叹,是当年难以想象的。我们为能参与和见证这样千载难逢的历史巨变而感到欣慰和荣耀。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原来想在《西藏通史·当代卷》改革开放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形成一部西藏改革开放史研究专著,由于时间太紧,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前难以完成。建议在纪念活动后,结合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个地市、各个部门对改革开放实践成就和经验的回顾、总结,对西藏改革开放实践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特色的西藏故事。

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须修,而且必须修好”。[⑧]

做好西藏工作,也需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加强对西藏地方历史、党的西藏工作史和当代西藏改革开放史的学习,深刻认识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说明:以上为节选内容,全文即将刊登于《中国藏学》2018年第3期或第4期)

————————————————————

[①]《西藏通讯》,第3期,1990年7月20日,第1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46页。

[③] 2001年6月26日,新华社电。

[④]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

[⑤] 2011年7月19日,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⑥]中国新闻网,2015年7月1日。

[⑦]2013年1月1日,新华社。

[⑧]2013年6月26日,新华社。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