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全国政协第6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2-09-14 11:42:40 | 来源:​国家民委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8月31日,十三届全国政协举行第6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作主题发言,9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120余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中央统战部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负责人作了协商交流。现将部分发言摘录整理如下。

▲8月31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6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

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作主题发言

围绕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题,全国政协民宗委与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同志进行座谈研讨,同时商请12个省区市政协民宗委开展协同调研,联系57位委员和专家提供书面材料。7月底,我带领全国政协调研组到西藏,进一步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交流研讨。

调研座谈中,我们深深感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政策举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国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调研座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影响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有关地方、部门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大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夯实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中华民族史等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根据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特点,面向重点群体,建立分众化宣传教育机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持续宣传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故事,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感人故事、边疆群众到内地学有所得、成功就业创业的励志故事、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不断激发各民族互嵌互融、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依法加强管理和引导,把网络建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二、坚持慎重稳进、守正创新,构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适当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合作,推动民族地区更深度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完善流动人员流出地流入地两头对接等工作机制,支持民族地区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务工经商、求学就业、安居定居,鼓励引导东中部地区群众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投资兴业、工作生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推动各民族心灵相通。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推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一起做工作。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政协委员发言

积极倡导“来了就是本地人”理念

陈倩雯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跨区域流向东中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的规模呈明显扩大态势,积极探索城市治理的规律和经验,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意义重大。建议:

一是大力倡导“来了就是本地人”的理念,让各族群众形成“共同城市市民”的思想认同。指导地方探索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协调领导体制,建立完善城市民族工作调查研究、联络协调、困难帮扶、矛盾纠纷应急处理、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交融管理制度,倡导在企业实行岗位交叉、混班工作。指导各地以“尊重、引导、关爱、服务、帮助”为原则,推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共管和基层治理,认同“这里就是自己家”。

二是充分发挥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打通异地医保、就业、升学、婚姻登记等政策堵点。应尽快完善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理顺关系,顺畅渠道。

三是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统筹指导。重点在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牧产品加强产销对接、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等方面予以支持,挖掘更多市场资源、产业资源、企业资源,推动民族地区群众共同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多杰热旦

目前青海有20多万拉面从业人员走出大山创业发展、融入城市生活,在全国280多个城市开拉面馆近3万家。我专门进行实地调研,邀请省市两级民族、人社、教育、医保等部门负责同志多次座谈,访谈了30多位拉面店老板。归纳了解到的一手情况,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流动人口主观上愿闯愿干,但思想观念仍较为保守;另一方面,跨区域政策总体畅通但仍有堵点。由此建议:

一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健全完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在省级层面建立流出地、流入地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议事机制,把产业发展、教育问题、医疗保障、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一体考虑。建立健全选派挂职机制,在务工较集中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设立务工管理工作站,在较为分散、人数不多的城市探索设立巡回工作站,专门负责协助当地开展服务管理工作。

二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统筹内地大城市居住证积分政策,将民族团结贡献等要素纳入积分项目,引导务工少数民族群众遵守流入地政策法规,增强融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贯彻国家“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到中小城市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金融扶持特殊政策,鼓励以特色产业立足城市发展的少数民族人口更多走向内地中小城市。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政协原主席)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杨洋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全方位嵌入的重要举措。我在云南开展自主调研中发现,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手段载体还不够丰富,宣传引导的“有形有感有效”还需加强。由此建议: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整合相关政策内容,制定关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指导意见,各地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形成系统完备的政策链条。在健全民族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工作中,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内容纳入其中,为各省(区、市)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提供上位法依据。

二是丰富手段载体。针对现有的“三项计划”等手段载体,定期评选命名一批全国示范基地,对实施较好地方给予奖补。创新拓展新载体,协调相关部门实施互嵌式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每年命名一批示范社区、学校、单位,并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批以互嵌为主题的“云社区”、直播间等平台,制播相关网络作品,推动形成互嵌式的网络空间。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国家层面宣传力度,制作一批反映互嵌主题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等,加大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力度;每年选树一批模范典型,在国家级媒体持续推介,同时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全网传播;将各地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评选指标体系,在相关国家级模范表彰评选活动中对开展互嵌式工作的典型予以倾斜,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云南省委会主委,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

杨远艳

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我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和自主调研发现的问题,提三方面建议:

一、指导各地探索更多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做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与各部门工作深度融合,可视可触可执行。应从国家层面研究赋予统一的内涵,在理论体系上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群体分别做好细化阐释,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更加形象具体、深入人心。

二、人群有分众化特点,不同地区的工作环境也有差异。应差别化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建议国家民委每年适当增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数量。同时,各地区分阶段重点推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要在新形势下对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提出新要求,对民族关系特别和谐、宣传工作积极性高的地方,适当增加优惠政策和各类表彰名额,作为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之一。

三、广泛组织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各地区各领域牢固树立主线意识,明确工作的方向和分寸。指导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通过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念实体化、形象化。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副市长)


精心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

蒋建国

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对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意义重大。建议:

一是从祖国大好河山中提炼。从南海三沙群岛到北疆漠河之城,从东海钓鱼列岛到西部戈壁大漠,泰山、昆仑、长江、黄河、秦岭、珠峰等高山大川,都能引发中国人的家园之恋、爱国之情。

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诗经、楚辞……明清小说等文艺作品,众多伟大建设工程,特别是车同轨、书同文等大一统成功实践,凝结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认同。

三是从革命文化红色记忆中提炼。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等一系列伟大斗争中产生的革命圣地和形成的精神谱系,展现和标注出中华文化新的高度。

四是从新中国辉煌发展历程中提炼。新中国创造的各项重大科技成果、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都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和现代标识。

五是从伟大杰出人物中提炼。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伟大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大批革命烈士、先进模范、时代楷模和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获得者等,引领共产主义新风尚。这些伟大杰出人物,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

六是从文明生活习俗中提炼。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和新民俗新风尚中,进一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与此同时,积极用好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严格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认真组织宪法宣誓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以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


推动学校教育中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

阿拉坦仓

一年来,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取得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目前在有针对性地推进引导东中部高校与民族地区高校相互扩大招生规模上,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和规划。二是学校教育需要遵循规律,分层分类施教,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区域学生特点,合理确定教育的目标任务。三是高校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阐释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建议:

一、加紧完善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考核评价制度,把相关工作效果作为学校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察、业绩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尽快出台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统筹协调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在布局“省部共建”2.0时,对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项共建。

二、加大东中部高校与民族地区高校相互扩大招生规模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尤其要推动东中部高等学校扩大在民族地区招生比例,加大东中部高等学校与民族地区高校间的协作和定点帮扶,重点提升西部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加快推进引导高校及时调整研究方向,聚焦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研究,积极构建多学科互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体系。鼓励各地高校生动展现当地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为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提供历史滋养。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陈旗

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民族团结典型的选树上,不同程度存在典型和事迹不够丰富、时代性不强、深入挖掘内涵不足等问题;宣传方式单调,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手段不够;收视率高、评价好的视频影像文化作品欠缺。由此建议:

一、整合国家层面相关力量,指导帮助各地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文化遗存,广泛开展典型选树活动,推出一系列新的故事,在讲述中着力体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提高工作延续性,增强时代色彩。

二、短视频传播方式深受欢迎,应探索完善激发群众主体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全链条激励政策和工作机制,重视新媒体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特殊作用。在内容制作上,应接地气、贴近生活、走进百姓。

三、大力扶持优秀歌曲和电影文化创作,推出一批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有时代色彩的精品力作。应指导相关制作单位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历史、故事等深植融入艺术作品中,使之更容易被现代消费群体接受。各地的地域风格、人文特点、历史沿革等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要在制作大型宣传片、纪录片和高质量影视片中,努力突出深厚历史感、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就更多经典作品。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会主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原副厅长)


部委介绍情况及回应

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勇

国家民委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推动制定实施了鼓励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等政策;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坚决反对和纠正歧视性做法,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创新抓手载体,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三项计划”,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家民委将进一步改进工作,往深里实里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务求取得更大实效。

在加强政策引导方面,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指导意见,推动制定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战略规划,完善鼓励支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揽子政策法规,推动“三项计划”深入实施,抓好一批示范城市、示范企业、示范学校、示范项目。

在推动文化互嵌方面,推动内容上互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于各民族文化形态中;推动形式上互嵌,用各民族文化表达方式呈现同一主题,共同表现在同一个节目、舞台和同一个活动之中;推动资源上互嵌,通过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整合共享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机制上互嵌,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

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在加强民族理论研究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的基础上,做深做实干部教育,编印干部读本,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核心课程;做深做实学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考评体系;做深做实社会教育,充分运用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开展入心入脑的宣传教育;做深做实民族外宣,面向港澳台和国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专家学者发言

发挥好红色文化作用

严庆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华特色的先进文化,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如何为理想、为人民奋斗牺牲,最能阐释今天社会主义制度和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由何而来,是具有各民族共同性的文化。从政策层面看,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已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建议:

一、发挥好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效能。顺应民众旅游需求,统筹部署、精细化研究如何开发、使用好这些资源,着力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积极引导对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研究,提升利用认知规律激发情感的效能,通过场馆、纪念日、文艺作品等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身份标识。

二、精细开发、科学利用数字技术。技术手段为开展网上红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学校教育提供了载体,应积极关注、研究,鼓励相关纪念馆在社会服务中提供远程教育资源。

三、发挥好红色文化的固边兴边富民作用。深入研究边境小康村建设中发挥红色文化作用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挖掘、宣传边疆各族人民坚守国门、国防、国土意识的事迹,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资源和素材,发挥引领、示范、教育效应。

(发言人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做好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熊远明

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涉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类文化资源与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内容不够系统、服务效能不够显著等问题。建议:

一、加强对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的权威解读,帮助基层解疑释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基层单位和工作者更加准确理解和执行政策,积极主动做好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二、组织工作专班开展专题研究,出台具体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加强专题资源建设,有针对性地策划举办专题服务活动。讲好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重在讲好各民族人民共御外侮、共建祖国、共创未来的“三共故事”。各民族的现当代历史和优秀现当代文化,体现出在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身份上的共性价值,应充分重视。

三、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安排专项经费,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有效促进资源的协调配置与整合共享。

(发言人系国家图书馆馆长)


图片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