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西藏发展论坛》2022年第四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2-07-15 16:34:16 | 来源:西藏发展论坛 | 作者: | 责任编辑:刘怿艺

目录

摘要

01.喜迎党的二十大专题

习近平关于党的思想建设重要论述研究

刘贵丰

摘要:习近平关于党的思想建设重要论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解决党的思想建设突出问题过程中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思想建设的功能定位、主要内容、方式方法、最终目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的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支撑。

关键词:习近平;党的思想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渊源和实践逻辑

李慧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演变和成熟定型有其内在逻辑。理论上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重要论述,实践上经历了确立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阶段,实现了社会主义事业从建设过程形态向典型制度形态的升华。

关键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三维审视:时代背景、党的使命、哲学方法论

——兼论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

巴桑卓玛 刘秋朵

摘要:21世纪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提出了引领世界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哲学方法论的高度概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注入了活的灵魂。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提出的理论基础、哲学方法论、实质内容上都区别于西方“普世价值”,是一种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可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时代需要,实现了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普世价值”;超越

新时代青年学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维度

刘红伟

摘要: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透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学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投身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广大青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青年须在历史厚度、理论深度、政治高度和实践效度四个方面全面、科学地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明晰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底蕴、深邃思想,并以实际行动奋力达到伟大建党精神要求的政治目标和提升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青年;学习与弘扬;四个维度

0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营造研究

刘毅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重要场域。铸牢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缩短社会空间距离,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当前网络空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网络民粹主义、网络虚无主义以及跨域渗透等相关问题。为此,必须荡涤网络民粹主义,纾解网络虚无主义,织密织牢网络空间安全网,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铸牢;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运用互联网铸牢西藏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葛数金

摘要:西藏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建成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遍应用,使互联网成为西藏青年认知世界和精神交往的新媒介和新场域。本文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和网络传播学为理论指导,分析把握西藏青年网络行为习惯和规律,充分发挥互联网新闻资讯传播引导效应;切实发挥互联网服务平台、商务平台便民利民功能;有效发挥互联网社交娱乐平台正面引导作用,使西藏青年成为运用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积极参与者和自觉践行者,让互联网成为铸牢西藏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关键词:互联网;西藏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观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现代化

姚迪

摘要:民族政策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指引着我国的民族事务工作实践。其从整体观、平等观、自治观和实践观四个层面,系统论述了应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观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实践性和生长性的特征,具有强大生命力、旺盛创造力和持久影响力。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观为我国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观;民族区域自治;治理现代化

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传承红色文化之关系探论

康欣平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主线。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实践中,其与传承红色文化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红色文化是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实践必然要求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中,尤其在西藏锻造出的“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历史实践中的结晶,需要在新时代的雪域高原上不断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

03.乡村振兴专栏

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王娜 程细玉

摘要:西藏与全国一道已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阶段,西藏既面临和全国相同的主要矛盾,又具有自身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五期叠加”阶段。文章利用西藏自治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西藏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作为衡量西藏经济发展质量的参考。认为应立足区情实际,探索自身发展规律,贯彻新发展理念,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数字经济机遇,推动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开放合作、改善民生,才能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基于动力变革的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李国斌

摘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必由之路,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动力变革。文章基于经济发展动力变革视角,从四个维度构建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包括 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以 2010—2020年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熵值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要素替代需求成为西藏发展第一驱动。根据研究结果从要素、供给、需求、空间等动力维度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动力变革;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西藏经济

西藏边境地区边民居留稳定性调查与分析

张梦园

摘要:边民的居留稳定性是边疆治理政策的重要考量。边民的居留稳定性受到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工作就业、边境产业发展、医疗社会保障、边民政策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基于对山南、日喀则、林芝等边境地区影响边民居留稳定性因素的调研,发现西藏边民居留稳定性考量的首选因素排序前三名分别是:经济收入、边境产业发展、工作就业机会。为提高边民居留稳定性,文章从提高边民受教育程度、深化户籍改革、强化爱国护边意识、推进军民融合、加快边境小康村及边境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西藏边境;边民;居留稳定性;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藏族传统体育融入西藏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陶光华 谭晨菊 郭慧芳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西藏乡村的地理区位、传统体育资源、价值观念等内生因素,以及地区生态结构、生产方式、政策规划、外界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分析,认为藏族传统体育融入西藏乡村振兴受到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滞后、传统传承方式式微、生活方式转变及现代体育冲击的影响,提出将藏族传统体育与当地乡村文化建设、全民健身、旅游、学校教育、加工制作、非遗保护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促使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合理开发,同时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反哺作用,推进西藏乡村振兴战略与藏族传统体育向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为西藏乡村振兴作出体育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藏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发展路径

04.理论探讨专栏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行政执法观

李凌云

摘要:行政执法观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行政执法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论述。笔者认为其属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先手棋与关键抓手,已对现实中的理论、制度及实践发挥重大意义。习近平行政执法观的核心要义是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要求从法治系统论的角度进行理解与贯彻。习近平行政执法观中的队伍建设、体制改革、法律监督等论题,对全面提升新时代行政执法能力富有积极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行政执法;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宗教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何杰峰

摘要: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宗教工作法治建设实践经历了萌芽期、孕育期、构建期和完善期四个阶段,逐步走向了成熟,体现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西藏地方宗教工作领域不同时期的探索表达,其中所展现的秉承党规国法的一致性、维护法治价值追求的一贯性、坚持法治建设实践的与时俱进、保持统筹兼顾的法治视野是西藏宗教工作法治建设实践主要经验启示。

关键词:西藏;宗教工作;法治建设

困境与变革:党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向度

王木水

摘要:党校教师专业发展是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中的主要议题,是党校教育与周边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透过教育生态学视域,可以看到党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因此,须科学运用生态学规律与原理,坚持生态链法则、用好生态位原理、打破花盆效应、把握限制因子定律,促进党校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党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生态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