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2-06-16 16:55:00 | 来源:​社科院民族所 | 作者: | 责任编辑:

2022年6月12日,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和元史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三十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上百名学者参会。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与历史文化”这一主题,就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回鹘文、八思巴文、蒙古文、满文、藏文、察合台文、彝文、纳西东巴文、南方新发现少数民族文字等数十种民族古文字文献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内容涉及各种民族古文字文献的本体研究,以及相关碑刻文献所反映的从北魏到清代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语言等多个领域。许多民族古文字文献资料为首次刊布,显示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水准。

会议开幕式由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郝青云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赵天晓,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张俊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分别致辞。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赵天晓致辞

赵天晓会长首先感谢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与承办为筹办会议所作的各项努力。他回顾了2021年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指出民族古文字文献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他强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作为民族古籍研究的核心力量,应该认真学习、落实《意见》中的各项内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张俊豪致辞

张俊豪主任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在《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下发后不久召开,十分及时,必将积极推动《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发挥古文献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研究阐释,从古籍中提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史实、挖掘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鲜活事例、阐释各民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充分发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丁赛副所长致辞

丁赛副所长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和支持研究会的工作。数十年来,在主管单位的领导下,在秘书处的带领下,研究会为保护、整理各民族古文字文献,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价值与意义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会的日常管理井然有序,坚决落实民政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社团的各项要求,希望研究会能继续保持自身的健康发展,汇聚各方力量,为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郝青云院长在分会场主持会议开幕式

会议主旨报告阶段由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孙伯君研究员主持。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吴英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乌云高娃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张铁山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李锦芳教授、宁夏大学西夏研究院彭向前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白玉冬教授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吴英喆教授报告题目是《契丹文字研究现状》,他回顾了契丹大小字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分析了契丹语的语言特征,总结了契丹大小字的研究现状,为契丹大小字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乌云高娃研究员报告题目是《辽金元明清多语文信牌及制度文化传承》,展示了辽金元明清诸多信牌的样式,探讨了信牌在辽金元明清时期的作用与传承,以及不同朝代信牌的样式与制度间的关系,强调了考古实物对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张铁山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契丹小字与突厥文的关系》,报告主要就学界关于“契丹小字的拼写方法来自于回鹘文”这一说法提出质疑,他基于10世纪回鹘主要使用突厥文的史实,认为契丹小字是在汉字、契丹大字的基础上,受到突厥文影响而创制的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

李锦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南方新发现古文字及其价值》,他分享了最近几年带领团队在南方调查的收获,就南方新发现的云南壮族“八宝歌书”、坡芽歌书、布依族摩公经书、甘桑石刻文与桂南骨刻文等作了详细介绍,内容包括相关文种的文献数量、性质与发现、保护情况等,指出这些文字的发现对丰富我国原生古文字类型、丰富文字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彭向前研究员发言题目是《西夏〈孙子〉思想阐发和实践运用》,他主要从西夏人对孙子兵法的翻译入手,探讨了西夏人对兵法的认识,并将历史文献所载战例与西夏文文献结合,讨论了西夏将领对孙子兵法的具体运用。

白玉冬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蒙古国地利山摩崖石刻释读》,他系统介绍了蒙古国地利山周边各种民族古文字的摩崖石刻,并结合历史记载,阐释了其内容,指出了这些摩崖石刻所反映的文字学、历史学、宗教学意义,强调这些文字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历史材料。

下午上半段按照不同文种分四个会场展开分组讨论。第一组为契丹文、西夏文,由康鹏副研究员主持;第二组为回鹘文、八思巴文、蒙古文,由曹道巴特尔研究员主持;第三组为满文、藏文、察合台文,由宫海峰教授主持;第四组为彝文、纳西东巴文等南方民族古文字,由邓章应教授主持。

第一组共18人作了报告,赵生泉以《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为例探讨了西夏篆书的渊源;张玉海讨论了西夏榷场内的税率与度量尺度;李进兴针对海原出土的第十二副将款石碑铭文进行了考释;韩树伟总结了西夏法律社会文书;王培培讨论了《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几组法律文书;郝志勋讨论了契丹小字编号23与奚族的契丹语名称的关系;李思齐考释了辽代《耶律善庆墓志铭》;包阿如那对契丹语阳性基数词音值进行了系统研究;陶金补充了对契丹大字《耶律准墓志铭》的释文;虎恩博研究了“破金刚山”这段西夏文陀罗尼的梵、藏、汉渊源关系;方璐解读了西夏文《降伏无明胜势赞》中的佛理思想;孙森研究了俄藏《大随求陀罗尼》梵汉对音;孙祎达对《十二国史》的汉文原本及西夏译本进行了考释;吴宇讨论了西夏语方位词 kha1在递进句中的用法;张永富讨论了多语种对勘于西夏文献解读的重要价值;郑昊考释了西夏文《金刚乘十四种根犯堕》;崔彦娟补考了西夏文《孙子兵法•用间篇》;阎成红考证了西夏词语“子盖”。

第二组共14人作了报告,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研究了国家图书馆藏回鹘文“劝请”韵文;图力古日分析了《蒙古秘史》中的动物词汇及动物文化;红莲总结了早期蒙古文报刊语言特点;秀云比较研究了满蒙锡伯文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安英姬探讨了关于《蒙古字韵》八思巴字的转写问题;木巴来克•司康旦尔总结了回鹘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传统;孟和乌力吉以蒙古文《药名训诂》为例总结了其中阿里嘎里文药名书写特点;赵洁洁讨论了回鹘文《阿含经》的双语辞书性质;兰兰比较研究了八思巴字与《蒙古秘史》标音汉字标记蒙古语语音的特征;木兰对敦煌、吐鲁番、黑城发现的回鹘式蒙古文手写文献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涂哲尹考释了成吉思汗建国后历年避暑地;吴家璇总结了西北地区石窟中回鹘文题记研究现状;包苏日娜整理研究了《二十一种救度佛母赞》藏满蒙汉四体合璧本;曹道巴特尔系统研究了古语对联文献《对子集》。

第三组共21人报告了论文。赵阿平从中华文化的视野讨论了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工作;旦正加探讨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的藏族古籍乐谱整理出版的意义;忻丽丽浅释了道经特殊文字符号;仇任前总结了近十年川甘两省交界地带民间苯教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杨荣春以吐鲁番出土北凉法制文书为例讨论了北凉法制;吾斯曼•居买、张馨仪释读了晚期一件察合台文赡养文书;顾松洁研究了民国年间呼伦贝尔地区满文《新闻报》;吕众林以藏文文献中记载的门隅为切入点讨论了历代政权对门隅的治理;高娃通过解读满文文献《百二老人语录》讨论了清代社会历史和儒学思想;周太才让分析了《红史》蒙元王统相关史料内容与价值;包乌日尼文梳理了清代准噶尔投诚人的迁移与安置;才让措整理了18至20世纪多民族文献中有关塔尔寺的记载及整理。宁玛扎西分析了藏文古籍《五部遗教•鬼神遗教》的史料来源;孙斌通过从出土钱币窖藏分析了宋金货币流动的品类特征及其地理分布;羊宗研究了藏•堪钦《阿底峡传记》;张开轩考述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卓玛加整理研究了古藏文本《吐蕃兵律》的写卷与分类;郝晓晖研究了沈括在宋辽代北地界之争中的外交贡献;王奕文研究了英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献中有关纺织品的文书;吾吉阿布拉•麦麦提辨析了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语汉语借词及词义演变;吾尔开西•阿布力孜研究了维吾尔语第三人称的历史演变与变异。

第四组共19人报告了论文。罗祖虞、张士才、杨景方整理研究了布依族土俗方块文字文献《报六夺之造谷传说》;刘悦讨论了纳西东巴经书中前会意字现象;甘露总结了纳西族学者的假借字研究;董振邦、夏远力探讨了《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的修辞策略;王海滨释读了彝文文献《绕曼晒格阿曼支桎脑斯枣兴》;张春凤考证了纳西东巴经中的“女神”;李想总结了南京教区契约文书中的篇末符号;李双华以彝族文献《劝善经》为例探讨了彝汉文化交融;李晓旋以契约为中心讨论了清代云南禄劝土地交易与边疆社会;代传翠、陈蓉盈翻译研究了丽江壮—布依民族古越文字《六十甲子•五行纳音》;邓聂鑫、潘志钦总结了贵州省布依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和兆宁探讨了东巴经跋语的文献价值;金龙彪、罗鹃讨论了贵州彝文文献的功能及价值;潘学远、陈甘池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讨论了水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王堃对比研究了古水文古越文及广西古骆越文的干支文字,探讨了渊源关系;王远佳研究了广西古骆越石刻文字文献反映的原始宗教的产生及歌舞乐的问题;卢喜梅对比研究了古骆越石刻文与甲骨文之十二生肖文字;邓章应译释了《形字音字对照书前言》。

分会场讨论结束后,孙伯君秘书长主持了下半场主旨报告,报告人有内蒙古民族大学宫海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康鹏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布日古德副研究员、黑龙江大学綦岩副教授。

宫海峰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试论“元代硬译公牍文体”文献的解读与校勘》,他总结了元代硬译公牍文体的特征及解读方法,提出了解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指出了正确理解与研究硬译公牍文体的路径,特别解释了“么道”等词与蒙古语的关系及其作用。

康鹏副研究员报告题目是《辽太祖纪功碑初步整理与研究》,他简要介绍了《辽太宗纪功碑》的情况,并据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整理了纪功碑的形制与内容,同时就汉字碑文记载的辽太祖出任本部夷离堇至薨逝于扶馀府二十余年间(901-926)的功绩,太祖和应天皇后家族世系,太祖开国、称帝、建元、征战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功碑收录的太祖天赞三年(924)六月乙酉日诏书,契丹大字残片涉及的辽朝国号、东丹国国号、神册年号以及太祖尊号、应天皇后称号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

布日古德副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大兴安岭地区多文种摩崖墨书题记考察与研究》,她分享了参与调查大兴安岭地区多文种摩崖墨书题记的调查地点、过程和主要成果,认为这些多文种文献是珍贵历史资料,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反映。

綦岩副教授对永宁寺记碑中的女真碑文进行补释,他首先介绍了金代女真文碑的分布,探讨了永宁寺记碑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并由此延伸讨论了女真文与满文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锋主持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王锋主持。康鹏副研究员、曹道巴特尔研究员、宫海峰教授、邓章应教授分别就各个会场的发言、讨论情况进行了汇报和总结。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业务处处长杨硕发言,他对大会的召开作了充分肯定,并介绍了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最近几年从刊物、平台、项目等方面对民族古籍工作的推动,号召大家依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开展更多的学术研究活动,积极推出高水平成果。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金山代表会议承办方作总结发言,他向各主办方及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希望学会进一步密切与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合作,并热切邀请大家到通辽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

最后,孙伯君秘书长代表学会作总结发言,她高度称赞了此次会议中青年学者对民族古文字文献本体研究的专注、对本学科传统方法的坚守,指出《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印发为民族古籍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必将有力推动民族古文字文献学科的发展,研究会会员应该积极投入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为新时代传承“冷门绝学”添砖加瓦。

王锋副会长发言指出,本次会议正当其时,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年会。以本次会议为标志,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支持下,在国家民委的统筹指导下,通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和各相关单位以及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事业必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最后,他宣布“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会议合影

来源: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郑昊

摄影: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敖玲玲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