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之一:从远古到唐朝

发布时间:2021-05-02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张云 | 责任编辑:

编者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撰写的《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一文,以时间为线,纵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史实,有力证明了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藏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型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鲜明例证。现分编连载,以飨读者。

从远古到唐朝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西藏各民族文化为丰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西藏地区与内地及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呈现出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型特征。从西藏的早期历史到当代,一部西藏文明发展史就是从局部到整体,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鲜明例证。

早在远古时期,居住在西藏的藏族先民就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产生了血缘、语言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经过漫长的岁月,藏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开发了西藏高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老文化,同时也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已有的考古成果来看,青藏高原的古代文化和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古代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诚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甘肃、青海地区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中的彩陶、打制石器与西藏昌都卡若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卡若早期的圆形或者半地穴房屋,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则为甘青等地马家窑系统中的传统居住形式;而卡若遗址中发现的粟米,更是黄河流域地区的典型作物,应该是通过甘青地区传入西藏地区的。近些年来,在西藏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考古发现1800年前来自内地茶叶、写有汉字“王侯”的织锦、漆器、黄金面具等实物,清晰地反映出西藏与内地存在的密切经济文化联系。

(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

(“王侯”铭文禽兽纹锦)

汉藏两族在人种与血缘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连接点就是古羌。传说时代以治理洪水而著名的共工氏,据汉代经学家贾逵考证为“羌姓之人”;发明农业的“神农氏”炎帝,也是羌(姜)人,《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此外,汉藏两族先民一直和羌人保持着密切的联姻关系,古公亶父时候“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考古资料也证实了中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藏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藏族究竟形成于吐蕃王朝时期,还是随后的吐蕃分裂割据时期,学术界迄无定论。但是,藏民族这个族群是在吐蕃建立以后逐渐形成的,这一点可以肯定。藏族是在融合青藏高原地区许多部落和民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藏族的发展也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密切相关。藏族的形成开启了青藏高原地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藏族是以雅隆悉补野部落为核心,吸收象雄、苏毗等部落逐渐形成的。象雄,有上下象雄,或者上中下象雄之分;汉文称作羊同,有大小羊同之分,主要活动在今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及以西、阿里地区,后被吐蕃所吞并。苏毗是活动在藏北和青海玉树一带的游牧部落。史料记载,“苏毗(sum pa)一蕃,最近河北,吐泽(吐谷浑)部落,数倍居人。盖是吐蕃举国强授,军粮兵马,半出其中。”吐蕃兴起后,役属吐蕃,划为吐蕃的“孙波如”,后融入吐蕃。吐谷浑主要活动在今青海省境内,强盛时控制今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地区,其王为辽东慕容鲜卑一部,所辖百姓则为羌人。“多弥,亦西羌族,役属吐蕃,号难磨,滨犁牛河(即今青海金沙江上游通天河),土多黄金。”《新唐书•党项传》:“又有白兰羌,吐蕃谓之丁玲,左属党项,右与多弥接。胜兵万人,勇战斗,善作兵,俗与党项同。”《新唐书•西域传》:“龙朔(661-663年)后,白兰,春桑及白狗羌为吐蕃所臣,藉其兵为前驱。”从史料记载来看,在吐蕃崛起之前,在青藏高原地区活动并建立政权的主要是古羌人,他们大多被吐蕃纳入治下,并融合到藏族或者高原地区其他民族之中。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