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卓玛:从生计资本角度分析西藏牧区贫困成因——以班戈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02 13:25:00 | 来源:《中国藏学》2017年第2期) | 作者:格桑卓玛 | 责任编辑:闫景真

1980年代始,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一系列重大的扶贫开发政策和措施,明确要求到2020年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西藏和四省藏区在内的边疆民族地区也要与全国一道实现小康目标。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从总体上看,通过持续努力,西藏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格局已经发生改变,由大面积、整体性分布向局部性分布转变。藏西北和藏东是西藏脱贫攻坚的重点和关键区域,贫困人口在空间布局上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这些地区贫困程度深,个体性贫困与整体性贫困仍然相互交织。因此,实现如期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对西藏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2016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在脱贫攻坚最艰难的藏西北和藏东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实地调研。2016年8月,课题组在那曲地区班戈县开展调研,对当地贫困问题和脱贫成效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调研情况

地处藏西北地区的那曲地区是连接拉萨地区和藏北高原的纽带,总面积30138平方公里。班戈县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共86个村委会和居委会,2016年总人口达到40136人。同西藏全区发展的总体态势一样,班戈县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了持续的增长。

班戈县调研涉及5个乡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形式。调研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106份问卷,回收了9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3.4%。根据这些问卷数据对班戈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成因作如下的初步梳理和分析。

1  班戈县三次产业发展情况(2010—2016)  单位:万元

二、当地贫困的成因机理分析

从贫困发生类型和分布看,班戈县在藏北纯牧区中贫困程度虽然不是最深,但是脱贫的难度却是不小。班戈县平均海拔475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寒纯牧业县。长期以来当地的发展就是依靠传统的畜牧业,因此当地农牧民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2015年班戈县牧民人均收入仅为6987.35元,虽然同比增长12%,但是低于西藏当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当年国家贫困线标准2800元的人均收入统计,全县贫困发生率为31.06%。此外还有占全县总人口18%的农村边缘困难户。据调研,这些边缘困难户的收入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相差不大,足见当地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2   课题组调研地点和致贫原因

普遍来看,贫困体现为各种各样的匮乏状态。本调研的分析是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来理解多种原因引发的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是对地方、社区或农户的生存状况进行整体的、参与性的分析,尤其是凭借该框架中的核心要素——生计资本的分析视角,可以使政策制定者或者发展规划者认清、辨明和确立扶贫开发战略策略的起点,并进行有效调节以增进地方、社区或农户的生计维持能力。[1]本文采用可持续生计这一系统概念中的生计资本来分析西藏农牧区贫困成因机理,以期探究贫困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及相关关系。

在生计资本中,自然资本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重要因素,它是指生计的资源流及相关服务等自然资源存量。[2]调查显示,班戈县的自然资本贫瘠。无论是体现为存量资源的自然资本,还是体现为相关服务的自然资本都显得相对贫瘠,这也成为当地致贫的关键要素。例如,调查点因缺水致贫的比例高。

3   调查点缺水缺土地致贫人口比例

从生计资本分析视角看,物质资本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另一因素,它包括用以维持生计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根据调研资料,班戈县牧区物质资本不足主要表现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影响班戈县牧民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根据全县排查摸底,95.4%的贫困人口受这一因素影响,这是目前致贫因素中影响面最广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以及活动基础之上”。[3]因此,人力资本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重要因素,它主要指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状况。在班戈县的调研中发现的致贫原因里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其中教育、技术、自身发展能力这三项之间联系紧密,互为诱因。班戈县贫困人口中没有劳动技能人口,也就是说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都不会陷入贫困。根据课题组调查,44.6%的贫困户认为没有一技之长和缺乏科学知识使得他们无法脱贫。但是造成这一因素的深层次原因表现并不充分。我们看到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占5.2%。进一步分析,上学产生了不少的额外开支或者使家庭缺少劳动力造成家庭贫困。当然,根据现有政策,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西藏农牧区实行的“三包”等助学制度使得这个年龄段的家庭成员基本没有因为上学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目前存在的因学致贫的现象主要存在于那些有大专以上就读生的家庭,特别是这些学生到区外就读大中专院校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总体而言,由于当地高中升学率不高,这样的致贫因素表面上看只是少数家庭阶段性的负担,但是长远看,对提高家庭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有积极意义。

4  受访者教育程度(单位:%)[4]

健康是人力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疾病和残疾等健康问题直接造成牧区家庭难以逆转的贫困。班戈县农村居民可以获得医疗保障,以及多渠道对因病(残)致贫家庭的政府救助,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很多家庭的实际困难,但在本次调研中仍有21.2%的家庭由于大病、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致贫、返贫,8.6%的家庭因为家庭成员身有残疾而难以脱贫。因病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成本上升。一方面是医疗成本大幅提升,导致家庭医疗费用水涨船高;另一方面,乡村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有限,不能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大病患者需要去市级以上大型综合医院就诊。有些牧区患者使用的医保以外药品量大,医疗开支就比较大,这也直接提高了医疗成本。此外,医疗隐形支出较大。因家庭成员身患重大疾病,在治疗期间需要家人照顾护理,其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等费用支出相当大。部分重症患者由于需要长期治疗,医疗费用成为家里最大的开支,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此外,牧民健康意识淡薄,也往往导致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贫困。

5   受访者健康状况(单位:%)

金融资本有效供给不足是影响班戈县牧民生计和致贫的重要外在因素。金融资本一般包括现有的存量(如储蓄)和定期的资金流入(如低保补助)。金融资产多样化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班戈县和其他西藏各县一样存在金融资产的结构单一的问题,这也势必大大降低当地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农村的金融融通。针对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班戈县开展了金融支农工作。

2016年新建“惠农通”助农取款服务点36个,实现了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而截至2015年末,全国助农取款服务点村级行政区覆盖率已经超过90%,村均拥有量为1.8个。[5]与全国的数据对比,西藏包括班戈县农村金融服务的滞后问题就显现出来。2016年班戈县“金穗惠农通”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行政村覆盖率仅为41.9%。根据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摸底,82.3%的贫困户提到资金匮乏是他们贫困的主因。看来,当地牧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从事非农牧产业或者引进新技术的愿望,却因没有足够的资金难以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脱贫渠道过窄。

 “可持续生计”理论是通过细化参与式手法,把本地生产生活各个详细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及考虑,因此其关注的领域是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通过在班戈县的调研可见,当地牧民家庭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等这些可持续生计系统中的核心的内容成为班戈县制约脱贫的主要因素。牧民的自然资本受到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自然资本及其产出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牧户依然采取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缺乏对人力资本进行投入的能力,看病和上学等成为贫困牧民家庭面临的生活压力。资金缺乏限制了当地牧民对生产投入、就业转移等能力的增强。

三、讨论和思考

西藏虽然是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然而西藏地域广大,各地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条件、生产方式等都不尽相同,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政,来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根据调研掌握的当地贫困状况和扶贫情况,对于如何精准脱贫作如下思考:

1.注重个体扶贫和整体脱贫的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当地的发展要围绕事先制定的发展目标,按照脱贫攻坚的年度计划来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适当超前谋划,确保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完善同步到位,如期实现全县脱贫目标。特别是在规划中注重个体扶贫和整体脱贫的结合,重视贫困村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全面升级,营造脱贫致富的良好社会环境。

2.发挥好牧区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班戈县乡镇有着各自的资源禀赋,根据这些资源禀赋在发展意愿强的乡镇通过整合牧户生产资料,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达到精准脱贫。政府部门需要给予合作股份必要的扶持和鼓励,又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

3.从扶贫对象出发创新教育、就业、产业脱贫联动模式 传统扶贫模式多从扶贫主体(政府、企业等)着眼扶贫政策、措施,然而现有研究结果发现,不少扶贫措施难以精准的原因往往在于对扶贫对象需求缺乏针对性。因此要研究摸准扶贫对象的现实需求,以多元资源、形式和策略来对接需求。例如,在职业教育规划方面,可以借鉴他人经验,尝试将学校职业教育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通过定向培养、产教融合等将教育扶贫和就业、产业扶贫的链条连接起来,实现当地牧区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实现稳定脱贫。此外,在现代社会经济呈现开放式发展的格局下,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于创新生计方式、谋求更好的发展生计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4.运用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人力资本的大健康体系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这不仅对今后西藏的医疗卫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提升和完善健康服务和健康环境等领域的一整套政策、制度。针对西藏牧区家庭健康状况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程度深的特点,需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首先需要整合资源,掌握情况,建立平台和形成机制。需要全面掌握当地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的详细情况,整合民政系统的低保信息、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信息、残联的残疾人家庭信息等,建立因病致贫家庭情况、社会救助项目、救助频次和金额等信息为一体的因病因残致贫数据库,建立一站式医疗补助民政救助服务平台,形成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因病致贫家庭救助动态运行机制。

5.破解资金投入瓶颈,提高扶贫资金实效  针对牧区贫困户资金缺乏的问题,可以加大对牧区牧业经济的金融扶持力度,提高牧业贷款额度、扩大牧业金融扶持范围、扩充牧业担保方式,加大对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牧场和微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的资金投入,并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撬动作用。

总之,在实施精准脱贫攻坚中,要考虑从实施对象人群——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角度来理解贫困问题,并寻找适合本地情况、用好本地资源、符合当地人意愿的解决方法。

——————————————————————

[1] Martha G.Roberts, 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期,第11—21页。

[2]张大维:《生计资本视角下连片特困区的现状与治理——以集中连片特困区武陵山区为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16—23页。

[3]陆五一、李祎雯、倪佳伟:《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3期,第83—84页。

[4]据调查,受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5—64岁年龄段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60—64岁年龄段。

[5]数据来源:2015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人民银行网站,2016年3月28日。

(作者:格桑卓玛摘自:《中国藏学》2017年第2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